xmiffy@gmail.com
⟃⟄

small  

在這個人人幾乎都有 Facebook 的時代,
日常談話的話題也少不了 Facebook
學會 Facebook 用語,
甚至能讓你輕鬆在團體中打開話題,
不多說,快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進入正題之前,回想一下自己使用 Facebook 的經驗,你是否想過,如果 Facebook 的貼心服務變成真人,會是什麼樣子?

Facebook 的惱人更新真人版

Facebook 頁面

首頁 home
動態時報 news feed
粉絲專頁 fan page

Lisa created a Facebook fan page for her baby, so that she can share his photos with friends.
麗莎為她的寶寶創立了一個粉絲專頁,用來分享寶寶的照片。

聊天室視窗 chat box

碧瓏司-BeLo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73323_10156309627050156_8092022872314921411_n  

🎁 MP3音檔 (按右鍵可下載聽):喜歡的同學,幫忙推或按讚哦~~
http://online1.tingclass.net/voaspe/…/20140822sa_science.mp3

🎁 

🎁 中英文稿:

How often have you longed to have time to just sit quietly and think? Well,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Because a study shows that many people find such interludes incredibly unpleasant. So uncomfortable, in fact, that they would rather zap themselves with electricity than be left alone with their thoughts. The shocking results appear in the journal Science. [Timothy D. Wilson et al, Just think: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sengaged mind]
你經常渴望可以有時間靜靜的坐著想事情嗎?那樣的話,你得小心你會有這樣的盼望了。因為一項研究表明,很多人發現這樣靜靜的思考間歇時間段讓人感覺非常的不愉快。實際上,讓人感覺很不舒服,他們寧願用電流電擊自己,也不願意獨自在那思考。這令人震驚的研究結果被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In the experiment,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sit alone in a room for up to 15 minutes…with no cell phone, no reading material, no music—so, nothing to entertain them, save their own rambling thoughts. Afterward, most subjects reported that they found it difficult to concentrate and that they did not enjoy the experience. You can find more 60-Second Science on chinavoa.com.
在該研究的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單獨坐在一個房間15分鐘……沒有手機,沒有任何閱讀材料,也沒有音樂——除了他們自己散漫的思想,沒有其他什麼東西可以拿來消遣時間。後來,大多數的受試者報告稱,他們發現自己很難集中注意力,而且他們並不享受這樣的獨處經歷。
Then, to assess just how much subjects disliked doing nothing, the researchers repeated the experiment. Only this time they gave volunteers the added option of occasionally giving themselves a mild electric jolt. Two thirds of the men in the study—and one quarter of the women—chos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hock option at least once during their time out.
然後,僅僅為了評估多少人不喜歡在那呆著什麼都不做,研究人員又再一次進行了該試驗。只是在這次的試驗中,研究人員給了志願者們額外的選擇,偶爾會給他們一個輕微的震顫電擊。該研究中,在這段試驗時間裡,三分之二的男性和四分之一的女性至少選擇利用過一次電擊。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f there’s anything worse than losing your mind, it’s getting caught alone with it.
—Karen Hopkin
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有什麼比讓你失去思想理智更難以承受,那就是獨自陷於自己的思想理智之中。—凱倫·霍普金

➟➟➟➟➟➟➟➟➟➟➟➟➟➟➟➟➟➟➟➟➟➟➟➟➟➟

碧瓏司-BeLo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e1450248578715  

看電影時,除了劇情卡司之外,台詞絕對是重點之一
“You had me at hello.” 這種浪漫到不行的台詞真是太經典啦!
是否看過很多愛情電影,但總是過目即忘?
以下十二句來自經典浪漫電影的台詞,
讓你重溫過去的感動,也從裡面學到實用英文!

new  

 Stephen: “I’m a cosmologist.”  我是宇宙學家
  Jane: “What’s that?”  那是什麼?
  Stephen: “I study the marriage of space and time.”  我研究空間與時間的關聯
  Jane: “The perfect couple!”  他們是天生一對啊!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吧?
霍金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目前73歲,他在科學界有許多重大的貢獻,寫過最有名的一本書叫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是本廣受大眾歡迎的科普著作。

 

霍金自21歲起就被診斷罹患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他與漸凍症奮鬥了超過50年,雖然早已全身癱瘓、無法說話,卻仍然孜孜不倦地致力於研究,並利用語音合成器到各地演講、發表理論,啟發人心,精神十分可敬。

碧瓏司-BeLo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32-1024x517  

 

「說謊」用 “Say a lie.” 是錯的!
為何是 “Listen to me.” 而不是 “Hear to me.” ?
英文裡有好幾個單字表達同一意思
這些字的用法差別在哪裡?
VT 這次幫你整理好所有用法囉!

 

這篇文章VT幫大家整理了三組容易混淆的單字,並教大家他們在使用上有何分別,分別為:
說 ─ tell/talk/say/speak
看 ─ see/look/watch
聽 ─ hear/listen/sound
在每一組單字整理後都有一個小測驗,來讓你檢視自己是否真的能夠掌握這些單字的用法囉!快快來看這篇文章,並且試試看小測驗吧!

 

*小提醒*

碧瓏司-BeLo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34782_10156304966930156_1103609825051532060_n  

 

 

🎁 MP3音檔 (按右鍵可下載聽):喜歡的同學,幫忙推或按讚哦~~
http://online1.tingclass.net/voas…/2014/20140824sa_space.mp3

🎁 

🎁 中英文稿:
Searches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have focused on various signs of life. And one signature of alien intelligence may be, cough, cough, air pollution.
尋找外星人要專注於各種生命的跡象,而且外星人的一個鮮明標誌可能是,他們因為大氣污染而產生的咳嗽。
NASA's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due to launch in 2018, should be powerful enough to detect chlorofluorocarbons, CFCs. These ozone-destroying chemicals are used in aerosol sprays on Earth. Maybe another planet's denizens also employ them. You can find more 60-Second Space on chinavoa.com.
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降於2018年發射,應該強大到能夠檢測含氯氟烴(CFCs)。這些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在地球上被用做噴霧劑。也許另一個星球的居民也使用它們。
A new analysis of this idea notes that aliens would have to be heavy users. The Webb scope could only detect the chemicals if they were 10 times more prevalent than here on Earth. And even then, the planet would have to orbit a special kind of star, a white dwarf, for the CFCs to show up. White dwarfs—the ultimate destiny of stars like the sun—maximize the pollution signal.
關於這種想法的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外星人會是這種化學物質的重度使用者。如果他們對該物質的普遍使用量比地球上多10倍, 韋伯望遠鏡就可以檢測到該物質。即使如此,為了讓氯氟烴出現,該行星還必須圍繞一顆特殊的恆星進行軌道運行,即白矮星。白矮星——它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的最終命運,會最大化的加大污染信號。
The study is in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Henry W. Lin, Gonzalo Gonzalez Abad and Abraham Loeb, Detect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the atmospheres of Earth-like exoplanets]
該研究被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碧瓏司-BeLo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45619_10156304977835156_6634470213187493113_n  

【燒哦:12/12:托福閱讀解析與機經單字補充】

2015年12月12日,托福考試閱讀三篇文章分別是:
1. Comparing the Intelligence of Different Animal Species
(比較不同動物物種的智商)
2. Birds and Food Shortage(鳥類和食物短缺)
3. Changes of the Early Modern European States 
(早期現代歐洲國家的變化)。

從題材看,回歸經典的生物和人文社科類文章。這些話題內容都比較常見,第一篇動物智商相關文章,在2015-10-31的The Brain Size of Bottlenose Dolphins就曾考過,鳥類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但在具體考查內容和考法上,各篇文章又有所偏向,不能同一而論。今天,就第一篇文章做重點點評,幫助考生把握學術文章的行文框架,增加閱讀的方向感,同時搭建動物智商類文章的學術背景知識和相關英文表達。

學術論文-標準結構

托福,作為一門對學術內容的語言考查,具有非常標準的行文結構。第一篇文章Comparing the Intelligence of Different Animal Species,採用「前錯後駁」型論文結構,即前文豎起一個錯誤觀點/樹靶,後文進行批駁,該結構是「前錯後對」型文章結構的一部分,但由於字數限制,沒能對後文的正確觀點進行闡發,只停留在駁斥階段便結束了。此類文章,開頭部分需對錯誤觀點引入,常用的英文表達有:According to traditional/conventional view, It has long been accepted that…,earlier belief, long-held view,at one time。這裡尤其要注意「at onetime」,表示「曾經一度」,用於引出先前的錯誤觀點」,而非「在一次」這樣的表面翻譯。例如,今天第一篇文章Comparing the Intelligence of Different Animal Species,首段就利用「at one time」引出人們先前用於比較動物智商的錯誤理論和方法。

學術文章,段落內部的具體展開,通常以做試驗和舉例子的方式進行。本篇文章即以做試驗的方式打開。首先引入試驗對象,做簡單介紹,如引入dunnart,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南部乾旱地區的有袋動物marsupial。然後,試驗步驟一一展開,最終得出試驗結論。記住:試驗步驟不重要,試驗結論才重要。因此,如果某個試驗步驟出現在最後總結題的某個選項裡,不予選擇。但是,雖然試驗步驟不重要,考生卻不能跳過試驗步驟直接看結論,因為如此便無法理解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無法通曉因果關係。而這正是試驗類文章考查的重點難點所在。考生需要整體閱讀,前後聯繫,理順思路。考查的整體性因此大大加強,在某些極端題目的考查中,甚至需要考生通讀整段方能解題。

學術知識-常見考點

曾經一度,人們認為動物智商的比較,建立在動物學習秉性的基礎上,即動物從先前經歷中學習到的經驗轉移到下一難題處理中的能力差異。由此,人們設計出一系列的「形狀辨識試驗」:給試驗受體動物呈現不同形狀的刺激物,如三角形和正方形,只有選對三角形才能獲得食物犒勞,重複一定次數後,受體動物獲得這一辨識能力,然後再給受體動物呈現出第二組形狀辨識任務,圓形和六角形。因為有了第一組形狀辨識任務的經歷,所以動物在第二組任務中,出錯次數應該少於第一組。例如,在第一組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辨識中,動物犯了20次錯誤之後,才能穩定地找出三角形;而到了第二組試驗中,動物只犯15次錯誤後,便能穩定地找出圓形。在檢測學習能力的形狀辨識試驗中,不同動物的差異很大:老鼠松鼠們需要1800組辨識試驗的經歷後才能勉強學會分辨不同圖形,而恆河猴在400組辨識試驗後正確率就可以達到90%以上。研究人員認為,動物之所以擁有不同的辨識學習能力,是和它們的相對大腦大小有關。大腦相對越大,則學習能力越強,反之亦然。

這裡需要掌握的詞彙表達有:

碧瓏司-BeLo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