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1812000  

 

是約翰還是強?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為什麼“John” 要翻成“約翰” 而不是“強”呢?
(的確,“John”的發音比較類似中文的“強”)
原來!“John”是來自聖經的典故。原始的“John” 是希伯萊文(Hebrew)的“Johan”。不但拼法不是英文的“John”,而且“Johan”的發音真的接近中文的“約翰”,所以直到現在還是把“John”翻成“約翰”。

至於“強”(“Jon”)這個洋名則是“Jonathan”的簡稱

上述的名字,台灣居然有人翻錯,難以置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Discovery探索頻道的熱門實境節目:漁人的搏鬥中有一船員就是這樣,明明是Jon應翻成”強”卻被翻成“約翰”,實在不該。

 

888  

 

 

“caught somebody’s eyes.”『吸引到某人的目光』
不少知識頻道的“後製”(如“宣傳節目的短片”)在香港或新加坡做(沒錯,台灣已經被“邊緣化”了。即使是在台灣播出的中文相關項目,都委託香港和新加坡做了,即便是台灣擅長的中文能力,反而假他人之手回過頭來服務我們)。於是,台灣的人收看知識頻道的節目的時候,就會發生“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台灣的觀眾們被強迫灌輸“較劣質的中文”(不管是用看的,還是用聽的)。舉例來說:大陸人的中文口語“進入某某人的視線”,意思是英文的“caught somebody’s eyes.”。台灣的中文『吸引到某人的目光』,就比大陸版“進入某人的視線”好。但是沒有用,這些知識頻道的主其事者不在乎(They just don’t care.)
還有,在預告『Global Trekker』的固定主持人英籍Ian Wright(伊恩萊特,我常在世界各地的機場碰到這個人)的新節目,短片旁白說他“見多識廣”,結果唸成“見多『死』廣”。大概是做旁白的女生想要學“大陸人的普通話腔調”(accent),特別把“識”這個字提高半度音,假裝大陸人講話的樣子。可惜她終究不是大陸人,北京話發不準,就變成台灣國語腔的“見多『死』廣”了。

 

12803261_1096774930344731_6870025926696144930_n  

 

 

 

Colt 45是啤酒還是手槍?
安東尼波登(Tony Boardain)在舊金山的酒類零售店(liquor store)選啤酒,他看到墨西哥進口到美國的啤酒(不是Corona,是比較小的品牌),還以為是Colt 45牌啤酒。因為兩者包裝像。看到這哩,我想到一件往事:啤酒品牌“Colt 45”這個名字來自百年老店的手槍品牌(handgun)“柯特45”(就叫Colt 45,“45”是口徑。它是左輪槍最著名品牌。
美國的電影電視常常提到Colt 45 這種槍械,而且直呼其名Colt 45,不再解釋它是左輪手槍。有次電影的中文字幕翻譯錯誤,譯者把Colt 45(片中指的是手槍)翻譯成“啤酒”(啤酒是近期才有“Colt 45”這個很酷的品牌)
我在聯合報上寫專欄指正這個錯誤。文章被該名譯者看到,他忿忿不平地寫信到報社抗議。他說Colt 45是啤酒,而且是他最喜歡的特色啤酒(specialty beer)。死都不承認他把“手槍”譯為“啤酒”。
報社跟我反應這件事,我笑笑地告訴他們:可能譯者太年輕又是男性。在美國待過的人會沾染美國白種男性年輕人的習慣,那就是:“啤酒”是他們人生最重要的大事,其他什麼都不知道也不重要。所以譯者為了他喜愛的beer捍衛到底。
說實在的,任何人看到該部電影的劇情上下文(context),馬上知道劇中人講的是“手槍”Colt 45,而不是啤酒 。

 

 

 

 

 

“sablefish”是一種“鱈魚”的品種
紐約有很多經典飲食名店,都有百年的歷史。電視的美食節目和旅遊節目三不五時就會介紹這些老店,尤其是一些猶太區的熟食店(Delis)更是常常上電視被報導。有個挑戰大胃王的節目叫做『Man vs. Food』,主持人就是從紐約來的猶太後裔,他帶觀眾去看專賣各種生魚(如“鮭魚”)和燻魚的店。中文字幕的翻譯在這裡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主持人說他最愛的是店裡燻製的“sablefish”,譯者大膽地把這種他不認得的魚種翻譯成“黑貂鮭魚”。因為在吃到“sablefish”之前,店裡給主持人試吃的全部是鮭魚(各地產的鮭魚salmon)。輪到“sablefish”的時候,譯者“想當然耳”地認為“sablefish”也是“鮭魚”類的魚種。
但是他猜錯了(所以說,必須“大膽假設”,但要“小心求證”)。“sablefish”跟鮭魚沒關係,牠是一種“鱈魚”的品種。(如果你有看到電視鏡頭,你會發現“sablefish”是白色肉魚,並非之前粉紅色的鮭魚肉色)。
想要知道“sablefish”的味道和口感嗎?你可以去台北的歐式餐廳『瑞華西餐』(Chalet Swiss),他們有賣“sablefish”。進口的來源,跟上面提到的紐約名店完全一樣(溫帶、寒帶大西洋水域)(台灣好像只有“瑞華”有)。吃過“sablefish”的人沒有不齒頰留香、念念不忘的,那大概是全世界最優質的魚肉吧,難怪上面那個節目的主持人說他的最愛是“sablefish”

 

 

 

 

 

 


裴勇俊(勇樣)主演的『醜聞』劇情中有“不合史實,不符時代背景”的“語文錯誤”出現
Discovery頻道的『韓戰全彩實錄』節目,第一次有機會給台灣觀眾看到1950年代初期“Korean War”的珍貴紀錄畫面。只是有個中文字幕的翻譯名詞“大錯特錯”。
南韓的首都現今或許中文譯為“首爾”,但是在六十年前的韓戰期間“Seoul”絕對叫做中文的“漢城”。既然是當年的記錄片,“Seoul”也絕對要依照史實而譯為“漢城”。該節目竟然把它譯為“首爾”。讓人想到多年前,韓國有個古裝電影,是由裴勇俊(勇樣)主演的『醜聞』。該片的劇情中也有“不合史實,不符時代背景”的“語文錯誤”出現。
明明是古裝片,以古裝為背景的『醜聞』演到劇中人接到聖旨,聖旨打開來看,上面寫的竟然是現代韓文(拼音文字)。以該時代背景而言,韓國古王朝皇帝頒布的聖旨,上面用的文字必然是“漢字”(中文)才對。拼音韓國文字是非常近代的事,是韓國人為了擺脫中文影響而發明的人工文字(看來韓國電影界為了跟中文脫鉤,不惜竄改歷史,背離史實)。

 

 

 

 

 

 

 

美食節目翻譯錯誤- “dry aging” & “entrée”
Travel & Living頻道有個美食節目介紹到紐約最有名的牛排館(steak House),叫做“Peter Lugar”。Peter Lugar使用的牛肉是在進貨之後把它“dry age”28天(四週)到35天(五週),才拿來煎成牛排,賣給客人。(這是美式牛排店的作法,不是新鮮牛肉做成牛排。)
“dry aging”稱為“乾式熟成”。節目的中文字幕翻成“乾燥熟成”是不對的。同一個節目,譯者又把“entrée”錯譯為“開胃菜”。“entrée”是“主菜”才對。

 

 

 

 

 

 


知識頻道 "John" & "Jon" 不分

Discovery系統的知識頻道的專屬譯者有個壞毛病:“John”和“Jon”不分。而且更糟糕的是,剛好把“John”和“Jon”翻顛倒了。約翰(John)變成強,強(Jon)變成約翰。
之前提過“John”(約翰)之所以固定翻譯成“約翰”是因為聖經原文中的John是“Johan”的縮寫。Johan唸成“約翰”。它跟“Jon”的來源完全不同,“Jon”是全名“Jonathan”的縮寫(第一音節“Jon”),所以“Jon”是翻成“強”。因為它與“Johan”無關,即便是和“John”唸成同音,也不能翻譯成“約翰”。
由該名譯者執筆翻譯的Discovery數個節目,John與Jon全部對調了。例如:『十口之家』的John(約翰)被譯為“強”。到了『The Deadliest Catch』又把“Time Bandit”的船長Jon(anthan) Hillstrand翻成“約翰”。

 

 

 

 

 

 

其他語言不熟悉造成的姓名翻譯錯誤
知識頻道「仿效」電影「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的三位女主角的組合,開了一個叫做「產科嬌娃」的實境節目(reality show)。
節目裡的三位女的產科醫生,一位是金髮(電影裡的Cameron Diaz卡麥蓉狄亞是金髮);一個是棕髮(電影裡Drew Barrymore茱兒芭莉摩是棕髮);還有一個是亞裔(韓國二代)的醫生(電影裡的Lucy Lu劉玉玲是亞裔)。
該節目中文字幕翻譯者出了一個差錯:
三位女性產科醫生之中的亞裔韓國二代,她的姓氏是「Park」,也就是韓國姓氏「朴」(「朴正熙」…的「朴」),譯者把「Park」翻譯成「派克」。
另外一個知識頻道,另一個節目。片中說到德國人發明了某樣東西。
德國人的名字是「Herr Wilhelm」,很理所當然地被譯者翻譯成中文「海爾威翰」。
不對,這個德文「Herr」是「先生」的意思,尊稱男性會在名字前面加「Herr」。就像法文的「monsieur」,西文的「don」(義文也是「don」)。還有英文某些時候的尊稱「mister」。
你要做英文的電視電影翻譯,除了英文之外,其他語言的基本和簡單的用法還是應該要知道。

 

 

 

 

 

 

 


『用"麵粉"做的"玉米餅"』中文翻譯出包?
『用“麵粉”做的“玉米餅”』這句中文你覺得怎樣?看了有沒有覺得中文有“語病”?麵粉(wheat flour),做出來的東西怎麼可能是“玉米”(corn, maize…)餅?問題就出在這是一句“翻譯中文”。英文原文是『tacos made of wheat flour.』譯者死板板地把“tacos”逐字翻譯成玉米餅。“tacos”(塔可餅)是墨西哥食物。未必是“玉米”做的餅,也可以用麵粉做(墨西哥北方的taco就是麵粉做的麵食)。你如果聽到“tacos”就直覺認為是“玉米”做的,當然會誤譯為“玉米餅”。發生這句中文錯誤翻譯的節目是由法國廚師Frederic(小名Fred)主持的美食旅遊節目。該節目是目前知識頻道中最好的老外美食旅遊節目。它不像安東尼波登主持的節目那麼“主觀偏見”(基本上因為波登是“老美”,根本不懂得吃。給他“烤肉和香腸”他就滿足了)。波登也看不懂“台灣美食”是集合中國大成,並不是“東南亞式”吃食。Fred很會吃,很懂吃。(也就是“好吃”,注音符號四聲“好”)。翻譯Fred的美食節目的中文字幕的“譯者”,其實很用心的。(雖然上面指出他在翻譯“tacos”的時候有語病)不過,我還是給這位做翻譯的人士一個建議:下次,再碰到越南的“rice paper”的時候,不必照中文習慣翻譯成“春捲皮”。翻成“米紙”就好。現在大家都能接受了。

 

 

 

 

 

 

 

zucchini = courgette = squash = 節瓜
談一個跟做菜食材有關的翻譯錯誤。Jamie Oliver(傑米奧利佛)的節目,用到蔬菜的食材:節瓜。
他說:你可以用“zucchini”“courgette”, or“squash”.
中文字幕翻譯成:“節瓜、筍瓜,或南瓜”。這是不對的。
“zucchini”(義大利文),“courgette”(法文),“squash”(美語)指的其實是同一種蔬菜(可以叫“節瓜”或“筍瓜”,但不是“南瓜”)。它有綠色和黃色的。
句子當中“or”(或)的意思是:叫它“zucchini”“courgette”或“squash”。

 

 

 

 

 

 

 

字幕翻譯太依賴劇本容易出錯

知識頻道上有個節目是做美食的。澳洲去美國發展的廚師Curtis Stone(柯提斯史東)在超級市場抓人找女性對象。然後逼人家同意回她家做飯,拍成“reality show”。之所以可以這樣“搞”,是因為Curtis Stone長的金髮碧眼、高大威猛又夠瘦,比較像明星男模,不像腦滿腸肥的傳統主廚。他有吸引女性的魅力。被他“盯上”的女性購物者比較願意“say yes”,帶他回家。
原本他在澳洲有個美食節目,叫做『雙廚上路』(英文比較好玩:『Surfing Chefs』),是他和另一位廚師一起做菜和主持。兩個人都會衝浪,所以一邊衝浪(surfing)一邊旅行澳洲和紐西蘭。另外那個主持人就是沒有Curtis Stone的外表,才沒有機會到美國發展。
該節目的中文字幕翻譯其實有一定水準。不過最近發現一個問題:譯者太依賴“劇本”(script)做翻譯,沒有好好“聽清楚”人家說什麼。節目中的某“男主人”提到電視名人Ed McMahon,中文字幕翻成“艾德麥克『馬洪』”。顯然就是看到劇本上的拼字來作翻譯的,才會把“McMahon”這個姓氏翻成“麥克『馬洪』”。錯了,“McMahon”唸作“麥克『曼』”。也就是唸音縮成“McMan”的音。但是拼法維持原樣。(順便一提,“約翰”這個名字是原拼法Johan縮成『John』)。

 

 

 

 

 

 

字源不同,此Jon非彼John
「Jonathan」(強納生)的小名(簡稱)是「Jon」(強)。雖然「Jon」跟「John」(約翰)的發音一模一樣,但是此「Jon」非彼「John」,並不能通用,不能被視為同一個名字,它們的來源也完全不同,兩者之間並沒有關連。
為什麼開宗明義指出「Jon」和「John」是兩個不相干的名字?
因為就是有人把兩者(「Jon」跟「John」)混用,而且在經過糾正之後,還死不認錯,繼續錯用下去(好像在賭氣說:老子就是要搞混這兩個名字:「強」和「約翰」。管你是對是錯,老子就是要用下去。英文對錯不管,老子說了才算)。
我指的是Discovery頻道的「漁人的搏鬥」(「the Deadliest Catch」那個節目(現在已經發展成姊妹作「漁人甘苦談」)。
該節目是所謂「實境節目」(reality show的類型)。它拍攝美國的漁夫他們出海捕螃蟹。這個節目很成功地捕捉了出海捕魚的辛苦和危險,也曾經提名電視艾美獎(Emmys)。
這個節目什麼都好,就是在台灣播出的中文字幕翻譯不好(而且怎麼跟他們說,跟他們反應,他們就是「抵死不改」)。
節目中有位固定出現的船長叫做「Jon」(「強」, Jonathan的縮寫小名)。中文字幕硬是把它翻譯成「約翰」,而且播到現在好多年了,就是不改。(約翰John來自希伯來文Johan,原文真的念「約翰」,所以中文聖經才翻成「約翰」。)

 

 

 

 

 

 

 

為善不欲人知- They go out of their way not to be known
賣T恤的小販發現停在路邊的奇怪車輛。於是他報警處理,“挽救”了紐約市不曉得多少人命。(如果這台汽車炸彈在上下班的時間在時代廣場Time Square引爆,不曉得會炸死多少人)。一時之間,小販的見義勇為被稱為“英雄”。但是這個人很低調,不願意接受訪問。記者一路追著他問:“要給紐約市民什麼建議?”他只答了一句:『See something. Say something.』(看到不對勁,趕快報警。) 有些人就是這麼酷。對這位英雄而言,他只是做了該做的事,也沒什麼。他既不想曝光,也不想接受表揚。他話不多,說該說的而已。
台灣的陳樹菊好像也是這麼酷。為善不欲人知,她入選了“Time的一百大”好像對她反而是麻煩。這些很酷的平民英雄們,我們可以用這句英文來形容:『They go out of their way not to be known.』(他們盡可能不為人所知,不願意曝光。) 所謂“go out of their way”,就是盡可能的,“想盡一切辦法”。這種說法也是現代美語裡頭“常用”但是外國人(非老美)“常用錯”或“不知道怎麼用”的慣用語。
有一次,知識頻道的旅遊節目介紹卡車司機愛去的大型休息站兼遊樂場:“Seven Feathers”。旁白說:“They go out of their way to go there.”意思是“不管距離多遠,他們會想辦法過去”。中文字幕卻錯誤翻譯為:“他們會離開公路…”

 

 

 

 

 

 

 

改變世界的十大武器- 缺乏語言邏輯的錯譯
有個節目講的是觀眾票選「改變世界的十大武器」。
主持人有自己的意見,覺得老美觀眾有”灌票”之嫌,才把最重要的”AK -47”步槍”往下灌”(vote down)到不重要的名次(第七名Ranks 7)。我的看法一模一樣,即使不是第一名,AK-47也應該名列前三(Top 3)才對。
講到名列前矛的美國轟炸機”B -52”的時候,主持人述說該機種很長壽,「(短期)還沒有”計畫”要換掉它」英文是這樣說的 -- 「No ”plan” to replace it.」注意!是”plan”(計畫)不是”plane”(飛機)
結果中文字幕上就是把”plan”誤認為”plane”,翻譯成「沒有” 飛機”可以取代它」。「沒有飛機可以取代B-52」和「軍方沒有計畫要換掉B-52」是兩碼事;雖然談的都是B-52,但是兩句話的背後邏輯完全不同。
"邏輯”是做語言工作、和以後學習語言的時候,必須要關注的問題。隨便舉個例子,電影「天外奇蹟」(「Up」)片中那隻狗叫做「Alpha」(希臘文”α”);為什麼呢?因為牠是群體中的”老大”(女的或母的叫”alpha male”)。
即便只是好萊塢的動畫卡通動畫電影,他們在為片中角色取名字的時候,還是考慮到語言邏輯的。

 

 

 

 

 

 

 

「蚵仔煎」英文怎麼說?- 食材翻譯學問大- 各美食節目錯誤一籮筐
就叫’’oyster fry’’。
有個華裔澳洲廚師鄺凱莉(Kylie Kwang)到福建去。在街上她看到了小攤在賣’’oyster fry’’(亦即「蚵仔煎」),中文字幕竟然譯為「牡蠣燒」。(「牡蠣燒」未必是翻錯,但是既然是「蚵仔煎」,台灣已經有個固定說法,就翻成「蚵仔煎」吧。)
還有,鄺凱莉看到看家人在曬「福菜」。雖然它跟「酸菜」都視同一種蔬菜來做加工,但還是照客家人的稱呼,翻成「福菜」,而不是「酸菜」。
再來,老中喜歡吃的各式各樣的「煎蛋」(英文叫做’’omelet’’ )。應該照老中的稱呼,翻譯成「煎蛋」,不要硬照英文直譯成「蛋捲」。
中國菜的作法’’braise’’是「紅燒」,不要英文直譯中文成「燉」或「煮」。鄺凱莉到了香港,廣東人煮的’’sweet and sour pork’’是「咕咾肉」,不是「糖醋排骨」。
還有,老廣喜歡吃的’’pork belly’’,不是「豬肚」(「豬肚」是’’pork stomach’’,或’’tripe’’),是「肥厚相間」的「豬腩肉」(我們在台灣叫做「三層肉」)。
Jamie Oliver(傑米奧利佛)喜歡買便宜又好吃的「牛腩」部位來做菜,。「牛腩」翻成「牛脇肉」很怪。(相對的,美國人烤肉BBQ,喜歡用’’brisque’’的部位,不是「牛腩」而是「牛胸」肉。)
順便一提,美國人吃辣,喜歡加的’’habanero’’ 就是我們中文說的「燈籠椒」。(非凡台「美食大探索」說的食材「澳洲蒜頭」是錯的,’’fennel’’是「茴香」。

 

 

 

 

 

 

 

Tin是錫還是鐵?
「把食材放到”tin”裡面」,這句話三不五時地出現在知識頻道的美食烹飪節目裡。
常出現是常出現,但是似乎”tin”這個字彙很少有翻譯對的。幾乎每次出現都翻錯,即使不同節目的不同譯者照樣錯。
到底上面這句話的”tin”是什麼意思?
“tin”是”鐵盤”(tin tray)、”鐵模”(tin mold,烤蛋糕用)、”鐵罐”(tin can)的通稱,反正就是做菜用到的”容器”(cooking utensils)。
每次都被翻譯成”錫盤”、”錫模”、”錫罐”;八成因為翻譯者去查字典,字典告訴他:“tin”是”錫”。
”錫”這個金屬,不能拿來做烹飪的用具嗎?
英文的”tin tray”、”tin mold”、”tin can”指的是”鐵製品”(馬口鐵)。
大家瞭解了嗎?拜託做做好事,如果你有認識做這方面翻譯的人,告訴他們不要再錯下去了。
如果你自己想做這美食烹飪方面的翻譯,就可以用”tin”這例子當”敲門磚” – 告訴徵求翻譯的單位,他們現在用的翻譯者都譯錯,而你會翻對,請他們用你。

 

 

 

 

 

 

 

Roger Mooking 的美食節目
我們的電視上,第一次出現黑人作主廚和主持人的美食節目。這個教烹飪的節目,是從加拿大來的進口貨,黑人大廚叫Roger Mooking,有老中的血統(不知道幾分之一)。
每集,他利用一種食材或佐料(他取名為”Obedient ingredient”—“聽話的食材”),來搭配全套餐點(the whole meal)。
拿”芫荽”這個”Obedient ingredient”來說,美語叫它“celantral“,英文則叫它“coriander“。(中文也有”香菜”、”芫荽”、”胡荽”…等講法。) 它可以入菜做為食材,也可以調在醬料、醬汁裡頭做配料,更可以在菜做好之後洒一點下去調味、配色…,用途多的不得了。
可是,有時候Roger Mooking選的”Obedient ingredient”就有點莫名奇妙了。例如”花椒” (Szchuan peppercorn,四川花椒)這一味。
做肉食、做沙拉、做醬汁、做沾料、做甜點全都用上”花椒”,這要怎麼入口?怎麼吃的下去?(即使是四川人,恐怕也會”招架不住”、”不以為然”吧!)
我最喜歡他做”meat ball”的那一集(meat ball隨便你翻譯成肉餅、肉糕、肉塊、肉糰、肉丸子…端看meat ball的形狀,甚至可以翻譯成”美國獅子頭”—只要形狀對就好。),用便宜但肉質好的碎肉塊作成meat ball,更能看出廚師的功力(化腐朽為神奇),又簡單到家庭中可以做。
要提醒該節目的中文譯者,”bok-choy”(廣東話發音的”白菜”)不是”白菜”而是”青江菜”;而日本味增(miso)基本上分成”白味增”和”紅味增”,沒有其他”怪怪”的顏色。

 

 

 

 

 

 

 

 

"fast track" 用在大型政府標案 or 建設案是甚麼意思
「fast track」這個英文詞彙用在一些大型的政府標案,或建設的案子是甚麼意思?
我們的一些政府公部門的單位把「fast track」翻成"快速通關"的案子。
所謂中文的"快速通關"講得並不是旅客在海關(Customs)的快速通關(這是一般用法)
公共工程建設案或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的一些標案的"fast track",指的是一旦完成發標和發包的程序之後,官方(政府)用各種的行政管道和行政程序,"加速”工程完成的時程。換句話說 ,就是把該標案和工程的完成日期"優先順序"(priority)給提前,讓它用最快的速度得以開工,並且盡速完成。
上面解釋這麼多事有原因的。
前些時候看到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國家地理頻道)有個知識性的地理節目,講到某重大工程要在大樓外的通道-天橋部分(雙塔之間的天橋)裝上"風力機"(wind turbine)作為發電之用,用來提供整棟現代化智慧環保大樓雙塔的電力來源。
杜拜政府為了這個境內指標性(landmark, signature)的大樓順利完成,將它列為
"fast track"公共工程。其引申的涵義是:政府把計畫的優先順序提前,給予一切的行政支援,並且限期完成。
可惜的是中文字幕翻譯不知道那是"術語"「fast track」,只把它譯為普通的意思"快速"。

 

 

 

 

 

 

牛頓定律For every action, there is a reaction-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你聽,現在的中文使用水準有多糟!!
Discovery這個知識頻道的某節目預告說到:對於每個"行為",都有一個"反作用力。"翻譯這段話的人(這段話是從英文的原文宣傳稿,翻譯過來成為中文的旁白配音稿)恐怕不知道:這句話是牛頓(Sir Issac Newton)的"定律"之一:
" For every action, there is a reaction.”(每個"作用力"都有"反作用力")。
是哪個天才,把"作用力"翻譯成"行為"的?是誰說英文的"action”,必須要翻成 "行為”的呢?
牛頓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讀過物理的人都知道,是台灣初中物理課的程度。
我們說"翻譯的三元素":語言能力、翻譯技巧、和知識領域。知道"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的程度要求,連專業知識領域都不要,這只是初中物理的程度,大概只能談是"常識"的程度而已。
知識頻道的宣傳稿,竟然把"作用力,反作用力"講成"行為,反作用力"。恐怕只有一個解釋的原因:幫他們作旁白翻譯的不是在台灣受教育的人。
因為沒有在台灣受基礎的初中物理教育,沒讀過牛頓的三大定律。所以,在根本沒聽過"作用力,反作用力" 的情況下 ,自然也就容易翻錯。
(我碰過一位計程車司機,他在車裡貼滿納粹的卐字標記。我問他不知道那是納粹標誌嗎?他不知道,因為他小時候在馬來西亞,沒讀過這些。)

 

 

 

 

 

 

 

 

翻譯"盲點"- 是大亨還是蒙古人?
這篇文章是寫給Discovery頻道Medilan的譯者。
他(或她)的譯筆很不錯,看過他翻譯的一些中文字幕稿,有一定水準。
但是他有翻譯的”盲點”(blind spots),而且一直改不過來,不斷重覆相同的錯誤;在不同節目中,都是一樣的錯誤,叫人看了真的很難過,也很可惜了他的翻譯功力總是停留在固定的程度,總是不能”知錯能改”、躍上更高峰。
以下,用比較近期的節目「電影科技大公開」作為例子,指出”Medi-Lan”這位譯者從以前就一直錯到現在的地方:
“marine”是美國的”陸戰隊”,不是”海軍”、也不是”海軍陸戰隊”或”海陸”
你會問,有何差別呢?在台灣“marine”不是”海軍陸戰隊”嗎?
沒錯,在台灣”陸戰隊”隸屬於”海軍”(Navy),但在美國”US Marine”是獨立軍種,地位跟海軍一樣,並不隸屬於海軍。
“Indy mogul”這個專門幫獨立電影人(independent filmmaker簡稱為indy)做道具的網路公司,叫”獨立大亨”。
美國稱電影界有力人士為movie mogul,像史蒂芬史匹柏;他翻成”獨立蒙古”真是大錯特錯。

 

 

 

 

 

 

 

 

軍武科技類專業翻譯
「軍武科技」這個項目在電視電影翻譯工作之中,屬於專業項目。
大部分的女孩子如果想做翻譯,很少會碰這個專業項目的。女生好像對”軍事武器和科技”類沒什麼興趣,而且基本上很害怕,覺得一定很難。
其實,這項目很有趣的。你只是因為不了解、從來沒機會接觸,所以覺得陌生而且會害怕。你不妨找幾個”軍武”節目,試著看一看,搞不好看多了,你就會產生興趣。
本來認為是冷冰冰、硬梆梆的項目,也可能看出一些門道。沒有人說”女生不能作軍武科技方面的翻譯”。
套一句老電影「Casablanca」(中譯:北非諜影)的經典對白:“It’s the beginning of a beautiful friendship.” 接觸之後,慢慢喜歡上也說不一定。
有一集「新時代武器」的翻譯錯誤,一定要糾正一下。
主持人在介紹”M 4”步槍家族的新產品,這款新型突擊步槍(assault rifle)用的是比一般大的子彈:6.8釐米(6.8 millimeter rounds),所以它叫做M4-6.8(一起唸變成M468)。
譯者誤會主持人說的是M468,另外有一款叫做”6.8釐米” -- 其實是同一款槍。
你看,即使是男生來翻軍武,還是不免會錯。

 

 

 

 

 

 

 

 

紐奧良vs 墨爾本- 離譜的地名翻譯錯誤
電視有個挑戰「大胃王」的節目,叫做「Man vs. Food」。主持人吃遍全美各大城市,尋找該城市提供「大胃王」挑戰的餐廳。然後他自己「以身試法」,下海去挑戰這個大胃王比賽(勝利的話,可以列名該餐廳的「名人堂」Hall of Fame)。
主持人來到紐奧良(New Orleans),他選中賣生蠔的Acme餐廳(這家是負責賣給外地人和觀光客的店,我到紐奧良是不會去的)。挑戰一小時內吃掉15打生蠔,他挑戰成功了。
節目尾聲,他說現在要去(法國區)的酒吧街’’Bourbon Street’’,中文字幕竟然翻譯成「墨爾本街」。紐奧良最有名的French Quarter(法國區)的Bourbon 街你翻成「波本街」、「波旁(王朝)街」都可以,就是不能翻「墨爾本街」。「墨爾本」是澳洲首府Melbourne的固定翻譯,跟Bourbon扯不上關係。
關於紐奧良,其實沒有那麼難了解。即便你沒有去過,隨便查一查資料,著名的人時地事物就那幾個,這位譯者顯然沒有去過紐奧良,也懶得去查。我們常說,「人要有知識,也要有常識,最起碼要常常看電視」。如果譯者能夠常常「看電視」,即使不上網查資料,也可以從電視電影裡看到不少關於紐奧良的「知識和常識」。
因為自從Katrina(卡崔娜)風災之後,美國娛樂界的焦點放在紐奧良這個被風災摧毀的城市。加上新聞界的關注,在紐奧良做的娛樂節目和慈善(charity)活動都特別多,觀眾只要守在電視機前,就可以知道不少關於紐奧良的風土人情。

 

 

 

 

 

 

 

 

食材翻譯技巧- Rocky Road
拿巧克力(chocolate)做的「碎糖」--‘’Rocky Road’’(冰淇淋的這個口味最受歡迎)是不是要翻譯成(或「能夠」翻譯成)「巧克力棉花糖」,絕對是問題。
因為你說「棉花糖」(它的確有加’’marsh mellow’’棉花糖),大家會馬上聯想(associate)到棉花糖那樣的「軟趴趴」的口感。這種口感跟烤好的’’Rocky Road’’巧克力碎糖的「爽脆」,根本是天壤之別,一個南一個北。
這就是「奈潔拉的耶誕盛宴」(’’Nigella’s Christmas Kitch’’)節目的中文字幕翻譯發生的問題。
我必須稱讚,這個節目的譯者好像「蠻用功」的,可是做翻譯除了「用功」之外,有時候要動點腦筋。「腦子要靈活」,不是把’’Rocky Road’’的成份「巧克力」和「棉花糖加在一起,變成「巧克力棉花糖」就可以變成’’Rocky Road’’的中文翻譯。
(這位譯者以前把安東尼波登說的「防凍劑」(’’anti-freeze’’)翻成「喝酒暖上身」。後來她看了我們部落格的指正,也改掉了。所以我說她「蠻用功」。)
還有,奈潔拉說的’’fizzie wine’’(用來調製聖誕派對上用的聖誕特色飲料)是「香檳類的氣泡酒」(所以用fizzie’’來形容它的氣泡)。不是譯者所翻譯的一般「葡萄酒」。
有個地方的翻譯錯誤,是對著「劇本」(script)作逐字翻譯的譯者常常會誤會、錯譯的例子。奈潔拉用兩個柳橙的汁「汁雖然多」(a lot of juice),但是有必要。譯者把’’a lot of juice’’翻譯成「柳橙的汁好多」,純屬誤解。

 

 

 

 

 

 

 

 

Let the roast beef stand讓牛肉站立- 美食節目字幕翻譯錯誤
‘’Let the roast beef stand.’’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根據美食節目的中文字幕,主持人奈潔拉(Nigella Lawson)說的這句話,被翻譯成「讓牛肉’’站立’’」。
把’’stand’’直來直往地逐字翻譯(verbal translation; word-by-word translation)成「站立」,實在有點不妥。這是「翻譯式的中文」,不是「中文翻譯」。
奈潔拉口中的‘’Let the roast beef stand.’’,其實是指「烤牛肉」(roast beef)從烤箱拿出來(已經考了好幾個小時)的當時,不適宜馬上處理、馬上切。要讓它「靜置」一會兒,等它涼了,溫度下降一點,才能切、才能做處理食用。(所以,英文的講法,除了’’stand’’以外,還有’’rest’’或是’’wait’’……)
西式烹飪與中式料理最不同的工具,就是「烤箱」(oven或是「烤爐」BBQ grille)。
不管是牛肉、豬肉、羊肉、火腿,各種大塊肉類(像是一整塊roast beef)進烤箱烤了長時間,拿出來的時候,肉本身的溫度很高,組織細胞都在沸騰,如果馬上切開,肉汁(組織液)會流光。讓它「靜置降溫」(’’stand’’、’’rest’’、’’wait’’……)。好處是肉汁會流回接近核心(離表面受熱較遠的中心)的部分,等到冷一點切開的時候,整塊肉還是維持多汁(juicy)、粉嫩紅潤、嬌豔欲滴的狀態。
中文譯成「讓牛肉’’站立’’」,我不禁想到另一個做菜的笑話。台灣大廚Jimmy 張說,他讓白蘆筍「站在鍋裡煮」為的是「保持蘆筍生長的站姿」。

 

 

 

 

 

 

 

國家地理頻道「大西洋戰役」被動式 字幕翻譯錯誤
給翻譯National Geographic頻道的節目「大西洋戰役」的譯者一個建議,順便也讓讀者們參考參考。人家說,「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洋人也說’’Learning by making mistakes.’’(犯錯才學到東西)。知道錯在哪裡,才能攻過,下次就不會犯啦。
這套節目不容易翻譯,譯者做的很不錯。但是有些翻譯錯誤屬於譯者本身’’systemic’’(系統本身)的問題。好像是譯者在理解英文上的「死角」(blind spot),如果不指出來,他可能永遠都不會懂。
例如:納粹的潛艇(U-boat)攻擊一艘英國船艦,上面有九十位孩童。艦上的大人救小孩不必穿救生衣,他們不認為有危險。當年的生還者敘述當晚的情況:’’We were assured that it was safe……’’中文字幕譯為:「我們很確定……」。翻譯是錯的。正確意思:「他們向我們保證……」這個被動式指的是大人向小孩保證不會有事。並非小孩自己覺得「確定」。
另外一個例子:納粹的潛艇U-boats組成’’wolfpack’’正確翻譯是「狼群」。不知道是不是查了不良的資料,譯者把很簡單的戰術:「狼群攻擊」(wolfpack)翻譯成「海狼」。這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好像多年前有個影集,叫做’’Sea Wolf’’)譯者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足夠的智慧,不要讓不正確的資料害到自己。

 

 

 

 

 

 

 

"1 thousand revolutions a minute"是一「分鐘」轉一千次,不是一「秒」轉一千次
‘’1 thousand revolutions a minute’’中文字幕被翻譯成「一秒旋轉一千次」,你看,錯在哪裡?
有人抓到了了吧?是一「分鐘」轉一千次,不是一「秒」轉一千次。
這句話出現在Discovery 的節目,叫做「科幻成真」當中。主持人在敘述他發明的「飛碟」,其速度是 ‘’1 thousand revs a minute’’。說真的,「筆誤」、「聽誤」、「口誤」任何人都有,很正常。任何語言也都會發生,一點都沒什麼。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就更見怪不怪、稀鬆平常。
所以,你說該節目的譯者,把劇本上的‘’1 thousand revolutions a minute’’誤看成‘’1 thousand revolutions a second’’是很可能會發生的。
問題出在:做翻譯的人對於科學、科幻,和科技等「知識領域」的數字和「度量衡單位」有沒有一點「概念」。最起碼要有基本的常識。
你想想,一分鐘轉速一千次,跟一秒鐘轉速一千次,兩者的速度差別多少?六十倍吔!(一分鐘是一秒鐘的六十倍)。
飛碟或其他的(宇宙)太空飛行器,可不可能每秒轉速一千次(換句話說,每分鐘轉「六萬次」)?這個飛行器真能轉那麼快,會不會燒起來?

 

 

 

 

 

 

 

 

Discovery「一級軍火」節目軍事主題翻譯建議
給Discovery 的節目「一級軍火」的譯者Medi-Lan一個建議和一個糾正。
他(她)是不壞的譯者,但是大概很少接觸軍事、軍火的主題吧。好像還在調適當中,有些「知識領域」相關的錯誤。
絕對需要被糾正的是’’marine’’。
’’marine’’是美國的「陸戰隊」,不是「海軍陸戰隊」或「海陸」(因為美國的陸戰隊是獨立軍種,並不隸屬於海軍US Navy)。
至於「建議」的部分,:有些名詞、軍事術語已經有固定的中文譯法(譯者不妨多看看之前熟悉軍事領域的譯者使用的譯名)。不必自己想破腦袋,用「形容」的方式翻譯專門領域的術語行話(lingo & jargon)。
例如:軍機上裝載的各種人員武器’’payload’’,直接翻譯「酬載」就好。還有,軍武的’’platform’’指的是飛機(空)、船艦(海)、陸上武器「平台」,翻成「平台」即可,不必長篇大論去形容。
軍火議題、軍火、軍武的介紹,這種知識領域的「譯筆」要求「快、狠、準」,最怕拖泥帶水,滔滔不絕的解釋來、解釋去(囉唆的中文翻譯,調性完全不搭)。
舉個不相關的事情作例子。AXN過年播Jason Bourne 的「神鬼認證」系列。他們有獎徵答題目:「下面影片出現幾次包爾?」出得很好,因為很詐,很符合動作片調性(根本沒有包爾,是「波恩」)。

 

 

 

 

 

 

 

凱莉的中國廚房- 「臘肉」變「黑香腸」
有個美食烹飪節目,叫做「凱莉的中國廚房」,在電視上播出。有個場景會令觀眾大惑不解。情景是這樣的,Kylie(鄺凱莉)在四川做菜,她放下鍋的明明是「臘肉」,為什麼中文字幕翻譯成「黑香腸」?
你猜到原因了嗎?
因為鄺凱莉嘴裡說的是英文是’’black sausage’’(所以,劇本上打的英文也是’’black sausage’’)。於是,翻譯中文字幕的人就完全照著劇本上的英文字「逐字翻譯」(word-by-word translation)成了「黑香腸」了。
(拜託,做翻譯工作的人,還是應該看看節目的畫面,不要完全照劇本逐字直譯。)
另一個知識頻道的節目,介紹了在台灣賽鴿的現況。可想而知,接受訪問的人用的是國語和台語,他們找人來幫他們「配音」’’dubbing’’)唸成英文。來配音的人,自己的英文很糟糕,他有個很大的發音錯誤。在此特別舉出來,大家一起學習、一起改正。因為這個錯誤發音,不只是配音的人會錯,我聽過的在台灣學英文人幾乎全部都會唸錯。這個英文發音是’’southern’’(南部的、南方的),它是’’south’’的形容詞。大家錯再把它唸成’’south’’再加’’-ern’’。老美的真正正確唸法是’’s/Λ/’’再加’’-ern’’的音。換句話說,’’southern’’的’’-ou-’’要唸/Λ/,而不是原來的’’south’’的’’-ou-’’(/au/)的音。

 

 

 

 

 

 

 

 

關於水的字幕翻譯錯誤
連續看到三個與「水」(water)有關的中文字幕錯誤翻譯,在電視上出現:
一、在Discovery(副台Travel & Living)和National Geographic兩台都有節目的加拿大人David Rocco,他長年住在義大利,他和老婆Nina製作的義大利美食節目,專門教導觀眾具有地方特色的義大利菜餚,以及其烹飪方法。David Rocco(大衛洛可)特別提醒觀眾們:義大利麵(pasta,泛指所有的義大利麵,不論長短、扁圓、寬窄,或粗細、顏色……)煮到「彈牙」(al dente,義大利文。英文說法是’’has a bite to it’’)就好。拿一根起來試吃,有「彈牙」的感覺就要撈起。免得麵它會「繼續煮」。他的說法是:’’drain it from the water’’(意思是,「把煮麵的水濾掉」),卻被翻譯誤會成:「用冷水沖麵」。
二、英國美食教主Jamie Oliver(傑米奧利佛)在節目當中教做甜點。他說:「如果你可以買得到(弄得到)橙花水的話,就加進去。」英文說法是:If you can get hold of orange water……’’被錯誤翻譯成:「如果你喜歡橙花水……」(譯者完全不懂’’get hold of’’的意思)
三、有個節目講的是超大商船(貨櫃輪)進入鹿特丹(Rotterdam)港口。他們需要’’pilot’’領進港。’’pilot’’翻成「領航員」是錯的。正是術語是「引水人」。

 

 

 

 

 

 

 

知識頻道「二次大戰啓示錄」(Apocalypse)配音口誤
知識頻道上的「二次大戰啓示錄」(Apocalypse)節目,被我抓到一些語言上的錯誤。
這次發生錯誤的不是本部落格通常在抓的中文字幕翻譯錯誤。反而是節目原製作單位(法國、英國、加拿大公司)找來做「旁白配音」(narration)的「配音員」(narrator )發生的口誤。
他唸錯了節目中一個史實人物的名字。他把美國大導演John Houston(約翰「休斯頓」,現已過世。其女是「阿達一族」的安潔莉卡休斯頓。兒子安迪休斯頓是「金剛狼」的重要配角)的姓氏唸成「胡」斯頓。
約翰休斯頓曾經隨美軍大兵參與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戰。所以該節目翻出舊記錄。引用了他當年針對戰爭作的報導和評論看法。
熟悉紐約的人,可能知道當地有一條街名很特別。它叫〝Houston Street〞。特別之處是它的唸法。〝Houston〞不唸德州首府「休士頓」(Houston)的音。它唸作「豪」斯頓街(雖然跟Houston拼法一樣)。
唸成「休」士頓街,就知道你不是本地紐約人。
破音字唸法,出現在各種語言。二次大戰的時候,德國納粹用「發音」來辨別:此人是純種的亞利安德國軍人,還是從奧地利或其他地方吸收來的英國間諜。因為發音(德文)騙不了人。
電影「惡棍特工隊」(「Inglourious Basterds」)就有這樣的情節。
台語地名也有這種功能。「南勢角」是從台語「南四角」變來的。如果台語唸成南「勢」角,表示你不知道當地地名由來。

 

 

 

 

 

 

 

 

 

誰發明了X光- 翻譯的約定俗成
知識頻道的節目談論的是人體的構造和功能。中文字幕閃過一段:「X光的發明人是〝蘭特根〞.......」我突然一震:發明X光的不是〝侖琴〞嗎?所以輻射劑的單位叫〝侖琴〞。
轉念一想,其實譯者翻譯成〝蘭特根〞,的確是X光發明者Rontgen的〝正確德文發音〞,問題就在於:百年多前看到新聞資料字幕〝Rontgen發明了X光〞的翻譯者,用英文發音去猜測此人姓氏〝Rontgen〞唸成〝侖琴〞。
於是,翻譯錯誤就一直用到今天;即使〝蘭特根〞是正確發音。National Geographic的譯者還是〝翻譯錯誤〞,因為〝侖琴〞是約定俗成(行之有年)的固定翻譯,你不能現在換成〝蘭特根〞。懂中文、用中文學科學知識的人,會不知道你說的是誰。
最好的方式是譯成〝侖琴〞,然後在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在〝侖琴〞後面打上:(音譯:蘭特根)。不過,據我的猜測譯者根本就不知道有一號人物叫做〝侖琴〞,也不知道輻射
值單位叫〝侖琴〞。
翻譯有〝三合一〞要件:語言能力(Language)、翻譯技巧(Skillset)和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
這種翻譯問題出在〝知識領域〞上,你不知道X光發明人是〝侖琴〞(固定譯法),當然照文的發音譯為〝蘭特根〞,就好像有個美國總統叫〝詹森〞(甘迺迪JFK遇刺後,他的副總統身份接任總統)。他的英文姓氏是Johnson。不斷在電視電影裡被〝錯譯〞為〝強生〞、〝約翰生〞.....。

 

 

 

 

 

 

 

 

"cold" 不只是冷- 以"波登不設限"字幕翻譯為例
做翻譯工作的人要加油了!譯者常常碰到的問題不是”語言能力(language)”、也不是”翻譯技巧”不夠的人(poor translation skill),而是他們的”專業知識”(domain knowledge)不夠。換句話說,是”知識領域太侷限的問題”。
就拿“cold”這個字來說,“cold”當然有”冷”、“感冒”的意思,但當遇到“I walked into the restaurant cold.”這種句子,就要有點”警覺”(alert) – 大概跟”冷”或”感冒”無關。
安東尼波登 (Anthony Bourdain) -- 美食節目的主持人(原本是紐約的大廚),他告訴芝加哥的餐館老闆(兼主廚):「我第一次走進你的餐廳”black bird”(黑鳥),沒有事先知會我要去…。」
你猜,該節目的中文字幕翻譯成甚麼? 譯者說:「我”冷冷地”走進黑鳥餐廳…。」譯者真的以為“cold”在這裡是“冷”的意思。這就是”字典第一解釋”症候群 – 意思是大部分學英文的人、或從事英文相關工作者,只相信字典上第一個解釋 – 他們都被字典“困住了”。
接下來的內容說到安東尼波登被認出來,而且獲得”免費”的招待,這就跟“沒有事先通知或約好”就跑去人家餐廳“cold”的意思連上線了。
做業務(sales)行業的人,就會知道所謂“cold call”是”陌生拜訪”,也就是這種“cold”的意思。

 

 

 

 

 

 

 

知識頻道「武器大師」翻譯錯誤- 專業領域用語
電視上像「武器大師」這知識頻道的節目,照理說應該要找”稍微”了解科學、科技等相關項目的人,來做中文字幕的翻譯工作才對;如果能找到熟知武器發展史的專家更好。
實則不然,他們找的譯者顯然不懂武器、科技、科學;而且需要藉助”查字典”才能完成工作。不只如此,”查字典”還”查錯了”!不知道字典給他的解釋是錯的,自己也沒有能力辨別那個錯誤解釋有問題。
我們說”翻譯”的工作牽涉”三合一”的要件:它們是”語言能力”(language)、”翻譯技巧”(skill set)、”專業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這位譯者恐怕在”專業知識領域”這一區塊是不具備的。
拿這個翻譯錯誤的例子,告訴大家像這種缺乏”專業知識領域”能力的譯者,是甚麼狀況:
「武器大師」的主持人在節目結尾時說:想知道某某人的真正工作是甚麼嗎?答案是 – 他幫美國軍方和國防部測試實驗階段的武器(testing experimental ordinance)。
請注意,”ordinance”這個字是”軍事武器”的專業用詞、術語行話(jargon、lingo),
”ordinance”就是”武器”、”軍武”(軍事武器)。
你猜譯者把它翻成甚麼?他翻成”法規”(法律規定)。這顯然是查字典的結果,字典的錯誤解釋他照抄上去,不疑有他,也不求證。要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美食節目字幕翻譯錯誤- 早午晚餐錯譯
電視上有個介紹全美各地,做早餐的快餐店、名店的節目。(這台節目深得我心。因為我在美國短期居留工作的時候,只覺得他們的早餐breakfast好吃。而且,一天24小時,只要肚子餓,只想吃他們的早餐。三餐都沒問題)。
我推薦大家看這個節目。
但是該節目的中文字幕翻譯,有些小問題,要跟大家解釋並且分享:
介紹到愛荷華(Iowa)好的早餐店的那一段。有個人(顧客)說當地人早睡早起。三餐都比較早吃:「breakfast at 5,supper at 11,dinner at 6」(早餐五點吃,午餐11點吃,晚餐六點吃)
翻譯者把「supper」翻譯成:「深夜睡前11點吃點心」。他完全誤會了「supper」在這裡的意思。
可能是查字典。字典上說「supper」是「晚餐」。譯者只好「硬坳」成「深夜的點心」。
美國人說晚餐可以用「dinner」或是「supper」。但是你只要聽節目中的客人順序地數:「早餐」、「午餐」、「晚餐」。這是有邏輯的道理。
順便一提,「dinner」在美國,幾乎可以判斷是「晚餐」的說法。可是,英國人說的「dinner」通常指的是「午餐」。英國人說的「晚餐」就是「supper」了。
之前的一些英國節目,如「奧利佛美食革命」(英國美食教主Jamie Oliver改革學校午餐的節目等…)「dinner」常被錯譯為「晚餐」。

 

 

 

 

 

 

 

 

"波登不設限"翻譯大錯特錯- Foreign auto maker has nothing on Detroit.
「Foreign auto maker has nothing on Detroit.」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它在「波登不設限」節目中被翻譯成:「外國車廠的需求無法刺激底特律汽車業。」 -- 錯啦!不但錯,而且大錯特錯、錯的離譜(幾乎相反的意思)。
“Foreign auto maker has nothing on Detroit.”意思是外國車廠根本”打不過” 底特律汽車業。你看出來兩種意思的”南轅北轍”了吧!譯者完全”誤解”了說話人的意思。
的確,像”has nothing on somebody”這種英文是很”俗”、但是很”常用”的美語(American English),跟英式傳統英文差別非常大。譯者在看劇本翻譯中文字幕的時候,在猜”has nothing on Detroit” 是什麼意思;於是湊出來的結果,成了文謅謅的「無法刺激底特律汽車業」。
我給譯者一個建議,如果劇本看不懂的時候,要仔細看節目的”劇情”怎麼發展,再從主持人和來賓、當地人談話的”上下文”去了解。這樣,即使要猜,也會”猜”的比較準確。
例如:主持人和同桌的客人討論美國傳統的”肌肉車”(muscle car)有多好、多強,如Corvett等車款;然後他問地陪(此人剛被汽車相關工業資遣):”你覺得底特律器車工業會東山再起嗎?”
畫面上坐對面的這位傳統美國汽車業工人回答:”一定會的”,因為“Foreign auto maker has nothing on Detroit.” – 身為美國汽車業的一份子,他很驕傲,也相信美國汽車業會有回春的時候 – 所以”老外怎麼打的過我們”!

 

 

 

 

 

 

Discovery “手機(cell phone)”的發展和兩大美國公司AT&T及Motorola的商戰
Discovery頻道的科技介紹節目以“手機(cell phone)”的發展和兩大美國公司AT&T及Motorola的商戰為主題。
螢光幕上出現某位我認識的人。他是Motorola的老臣。
當年,他來台灣巡視台灣的Motorola工廠,順便看帳。當時他任職Motorola資深副總栽(senior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他們公司的台籍幹磅帶他去北海岸一帶(應是富基娛港吧)去觀光,順便吃海鮮。
他們找了家海產店坐下來點菜。店家拿起“walkie talkie”(早期的無線電通訊話機),跟沿岸的漁船聯絡。問他們捕獲了那些新鮮漁獲。
這位仁兄(老美)很有感觸的觀察道:「這種小店做生意靠的是“無線”通訊(wireless),讓他們隨時掌握進貨來源。這種服務是市內電話(landline)沒有辦法做到的。當下,他有了領悟。而且決定回到美國之後,要全力推機“大哥大”手機的問市。
看了該節目才明瞭。原來那個老美來台灣的日期,正是AT&T和Motorola發展無線電通訊技術手機的關鍵期。美國政府(FCC通訊委員會)阻擋了美國無線通訊的發展,長達十年(decade)。
這節目也讓我們確定了一點。該名Motorola的老臣果然是手機的推手。他到台灣的 “考察之旅”也直接間接地影響他們發展手機的時程。
這個節目結束在2005年左右,AT&T和Motorola奪回市場主導權。完全沒有提到iPhone等新產品的佔有率。
它的翻譯還不錯,少數的錯誤發生在常用語(反而不是技術用語)。例如:餐館的「領班」 “waitred”被譯為 “老闆”

 

 

 

 

 

 

 

 

「凱莉的心靈料理」- 中文翻譯地區有別
有個做菜節目,叫做「凱莉的心靈料理」。澳洲出生的華人二代Kylie Huang做“中式”(其實已經改良過的,並非道地中華)料理。原來,播出的頻道以為她的姓氏Huang是“黃”,絕對不是“黃”。因為“黃”在廣東話(粵語)的發音是英文的“Wong”。(沒錯,跟“王”一樣。在粵語,“王”跟“黃”的發音一模一樣。當然,老美會把“王”拼成“Wang”)
知道她是廣東人很重要。因為她做的幾乎全是“粵語”(廣東菜)。翻譯中文字幕的人,必須要懂一點“粵語”才行。因為,從食材到配料,Kylie Huang的烹飪提到的名稱,是從粵語和老廣的角度出發。未必等同於“普通話”(國語)。(香港人大概會比較懂)。
以為是某些例子:
“大白菜”的一個品種是廣東人愛用的食材,叫做“黃芽”。翻譯成“白菜”,意思不能“到位”。
洋人說的粵菜菜色“sweet & sour pork”,翻成“糖醋里肌”,是國語分通話」的講法,在台灣是OK的。但是在粵菜當中“sweet & pour pork”有特定名稱。叫做“固咾肉”。
在台灣,大家沿留日本的稱呼(「波登不設限」也犯錯),把魚種“snapper”稱為“紅鯛魚”。但是以廣東人習慣,是叫“嘉納魚”。

 

 

 

 

 

 

 

知識頻道- 譯者知識領域翻譯大不同
有個最近發現的狀況,是不錯的“idea”。值得列出來跟讀者們分享。
有家翻譯字幕的公司(好像叫“平翔”吧)。把他們幫知識頻道做的節目中文字幕的“譯者姓名”打出來。公布在節目播出的最後“end credit”(在演職員工作人員表上)。
這種做法有兩個好處:
一、 表示譯者為自己的翻譯負責。(他不怕你知道這個節目是他翻譯的。翻譯的正確與否,他負全部責任。翻譯的“好”與“壞”,請儘量指教,放馬過來)
二、 有翻譯需求的單位,可以直接按圖索驥,按址找人。
平翔的那位責責翻譯“科學頻道節目”的譯者相當不錯。
他對動力機械方面的沿革演進,有一定的概念。但是,顯然對於其他(如“文史哲”)的知識領域還要加油。舉兩個例子:英國的“Admiralty”是“海軍師”,不是“海軍將領”。 “tin can”不是“錫罐”,是“鐵罐”。(有些美食節目,用來署蛋糕的模子(金屬材質),也叫做 “tin”)。
講到美食節目。有些譯者還是對於食材以及配料、香料有翻譯上的適應困難。
關於香料,大部份常用的都有固定的譯名了。例如“clove”是“丁香”,翻成“小茴香”是錯誤,“cumin”才是小茴香。另外,把“cumin”翻成“豆蒄”也不對。豆蒄是“cardamom”。
那個巧克力工廠的節目。主持人把巧克力原料“temper”(回火),翻成“精煉”,有點猜測、敷衍的問題。上面說的動力機械節目,倒是把“回火”翻對。

 

 

 

 

 

 

"波登不設限" 字幕翻譯錯誤
「波登不設限」(No Reservations) 的收視率不低,很多觀眾喜歡主持人Anthony Bourdain的毒舌和葷腥不忌的風格。節目的中文翻譯有一定的水準。最近一集卻被我抓到幾個“失誤”(是不是Tony太囉嗦,講了一大堆食料、配料的名稱,害得譯者昏頭了)。
他提到的某配料“scallion”(在David Chang的“桃福子”餐廳那段內容)是“青蔥”,不是譯者在中文字幕上翻譯的“干貝”(譯者看到劇本上的“scallion”,大概眼花誤看成“scallop”干貝)。
也有一種可能。譯者不知道“蔥”(中式烹飪、亞洲料理必用),除了叫做“spring onion”之外,另外的稱呼是“scallion”(比較偏美式的稱呼)。
有人更離譜。只看得懂“青蔥”逐字翻譯成“green onion”。連“spring onion”也沒聽過,更別提“scallion”了。
其實Anthony Bourdain不算太厲害。你別看他毒舌,好像吃東西很“刁”的樣子。其實不然,進一步說,剛好相反。他不怎麼講究,也不怎麼挑,用中文的說法來形容,這個傢伙根本不怎麼“會吃”(你只要看多這圈節目,就知道他什麼都吃,來者不拒)
我倒覺得台灣的大廚張Jimmy(“法樂琪”老闆兼主廚)比他厲害的多。不但會做,也會說,更會賺錢(應該要幫他開個類似的「No Reservations」的節目才對)。
有一年法國“白蘆荀”的盛產季,他們做了高單價的應景套餐(大概三千到五千新台幣一個人)。
Jimmy張解釋說為什麼這麼貴呢?因為他們是“順著蘆荀生長方向,把它豎起來直直下鍋煮”,以保持asparagus的鮮美。他看他的嘴巴厲害吧。

 

 

 

 

 

 

 

國家地理頻道- 民族主義與反猶太翻譯錯誤

國家地理頻道要注意!
他們播的「二次大戰啓示錄」是從未曝光的紀錄片。很珍貴。但是中文翻譯有嚴重問題。我說「嚴重」不是隨便說說得。納粹藉以興起的宣傳主軸:「Nationalism」,亦即德國的「民族主義」。被錯誤翻譯成:「國家」主義。
(一般的譯者搞語言或文學出身,不了解「Nationalism」這個名詞其來有自。只能翻譯成「民族主義」,不能翻成「國家主義」。這個牽涉到「專業術語」,也就是「lingo & Jargon」。翻成「族國主義」還可以,因為「nation」是「民族國家」的意思,不單純是「國家」的定義。)
希特勒所帶頭的納粹德國,用意就是在於消滅「非我“族“(即「民族」類」)的“非亞利亞裔“種族。」
講到「種族」,又牽連到中文字幕翻譯者的下一個「為重」錯誤翻譯:「anti-semitic」是「反猶太」,被翻譯成「反閃族」。大錯特錯!
又是翻譯者草率馬虎「查查字典就算了」的錯誤形態。
市面上買得到的英中字典真的「力有不逮」,很多需要改正更新的解釋,一直沒有更正。因循苟且地沿用到現在。而做翻譯的人很多不明究理地依賴這些字典。
你查字典,「semitic」的確標示「閃族」(這世很古老的考古人類學的用語)。千年以來的發展,閃族已經有很多不同的後代種族。現在用語(英文,特別是二次大戰至今)「anti-semitic」專指「反猶太」)如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所作的種族屠殺。)

 

 

 

 

 

 

 

Mobile Investigation Unit 是什麼樣的偵察工作?
知識頻道有個節目談到費城(Philadelphia)的犯罪偵防工作。警方有個「Mobile Investigation Unit」,意思是「行動偵察組」,卻被翻譯成「車輛偵察組」。
譯者以為「mobile」跟「automobile」有關係,所以聯想在一起了。其實,「mobile」是個很符合二十一世紀要求的辭彙。科技的發展走向「虛擬」(virtual)和「移動」(mobile)。有時候,「mobile」的另類說法是「portable」(可攜帶式)。警方的犯罪偵防小組能夠做到「mobile」的話,當然是很不錯。
要是真有專門偵辦「車輛」案件的單位,會用「motor」,而不是「mobile」作為單位的名稱。
這下子就要提到另外一個常見於電視電影的錯誤中文字幕翻譯了。它就是「motorist」。「motorist」會被錯譯為「摩托車騎士」,即是不對的。「motorist」就是一般的「車輛駕駛人」(開車的,不是騎車。)
摩托車騎士是「biker」或是「motorcyclist」。
大家不要以為我們「找翻譯的錯誤」是故意「找碴」的行為。我們的出發點絕對是正面的(positive)、良善的(well-intentioned)。揪出錯誤,譯者才能越做越好。而且,知道哪裡應該改進。而指出常見的翻譯錯誤,也讓一般的讀者能夠學到兩種語言之間,可能會出現的誤解以及翻譯問題。以便引為借鏡。畢竟每個人都有學習空間。
舉一位文壇名人作為例子:小說家張大春近來在「自嘲」的功力上進步神速。他談到一本史丹福教授著作的書。他說人家建議學生要多去上最爛的老師的課,才能早些了解「社會現實」。然後他突然若有所得:「難怪以前有這麼多學生選我(他的)課」。

 

 

 

 

 

 

 

知識頻道翻譯變編劇
知識頻道有個我很喜歡的節目,他們在深海打撈沉船(wreck)。
有些沉船上面有古代的寶藏 (他們在2007年打撈上來史上最多的西班牙金幣,船公司和出錢金主可以吃喝一輩子。),有些任務純粹是考古(archaeology)和歷史研究的價值。
他們跟潛艇專家合作的那集節目,做的就是二次大戰(World War II)的歷史研究。
二次後期,1945年的時候,英美兩國已經找到對付德國潛艇U-Boat的方法 -- 從海上船艦和空中飛機投擲深水炸彈”depth charges”等深水爆裂物,而且是密集的投擲。這種新的戰術(“tactic”,拜託別再翻譯成”戰略”或”策略”),重創了U-Boat,納粹德國的U-Boat存活率不到1/3。
打撈深海寶物的探測船,跟U-Boat專家(現代德國人)一同深入當年被稱為「Alley of Death」(死亡窄巷)的英國佈雷海域(mine field),去探測德國U-Boat的墳場(U-Boat graveyard)。
他們實際探測了四艘(三艘被擊沉,一艘沒有記錄)葬身海底的U-Boat。他們用的是ROV(Remote vehicle,深海探測機械無人探測船),前進到近距離觀察和攝影。探測的過程非常刺激,只可惜中文字幕到節目尾段開始失控,錯誤百出,而且離譜到好像有人故意搞笑,「搞」觀眾。
專家說:「dingy container」(U-Boat上的救生艇裝載包),字幕翻譯成「骯髒容器」。(是不是把劇本上的「dingy」看成「dirty」了?)
而船員說:「我們探測U-Boat殘骸”是好事”(good deed)」,字幕翻譯成「好日子」。(翻譯者在編劇嗎?)

 

 

 

 

 

 

 

 

旅遊生活頻道"家常菜大升級"- 字幕翻譯錯誤
有個節目叫作「家常菜大升級」。他的中文翻譯者有在進步,可喜可賀。剛開始,中文字幕的譯者連食材、香料和香草等等…幾乎都不懂、錯誤連篇,讓人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以為他撐不下去了;沒想到還真應驗了「撐下去就是你的」-- 他進步了。
不過,還是有再進步的空間!
首先,該節目有位「stylist」,翻譯字幕的譯者譯為「風格師」-- 這個中文怪怪的。如果說成「風格設計師」比較完整;即使只有「設計師」也比「風格師」這個彆腳的中文來的好。
還有,某道主廚示範的麵食,有東南亞的風味。他用到任何亞洲超市都可以買到的「河粉」。美國主廚稱他為「noodles」(麵條,老美把米粉、河粉、粿仔、粿條”貴刁”、板條…全叫做noodles。) 中文字幕把它翻譯成「冬粉」,真是不可思議。
冬粉是綠豆做的,英文叫bean noodles (並非僅叫noodles),大概是因為豆子味道的關係,洋人到今天為止,還不習慣用冬粉入菜;不像米粉、河粉這些,早就是美國、澳洲、英國這些地方的廚師愛用的材料。(這些國家的料理走新派”new school”、東西合壁的fusion cuisine”無國界料理”,所以當然會用到大量亞洲食材。)
再加上觀眾一看節目的畫面,馬上知道主廚所講的”noodles”是指「河粉」。會被翻譯成「冬粉」只有兩個原因:
1. 譯者沒有看節目,只是對著劇本翻。
2. 即使看了畫面,他也沒有能力分辨那是「河粉」不是「冬粉」。

 

 

 

 

 

 

知識頻道翻譯錯誤-「颱風級」(typhoon)前蘇聯潛艇
正當台灣遭逢五十年來最大的颱風 (比我和大部份讀者都還老),正在救災善後的當下,看到知識頻道上,播映一般叫做「颱風級」(typhoon)的前蘇聯潛艇的拆解工作。實在覺得是老天開的「名字」玩笑。(不是人的「撞衫,不是飛機的「撞山」,是「撞颱風」)。
一般觀眾看颱風級的submarine(潛艇),可能不覺得什麼,不過又是一艘潛艦嘛。
不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潛艇。一九八○年年下水的時候,可把美國人嚇壞了。因為美國從來沒有這麼大的潛艦(直到今天仍然沒有)。美國當時的船艦武器,全部對付不了「typhoon」。
於是,美國暢銷軍事科技作家Tom Clancy(湯姆克蘭西)寫下了「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紅色十月」就是「typhoon」級潛艦。
蘇聯解體,變成十多個國家。冷戰隨之結束。美蘇兩大強權對峙的時代不再。俄羅斯已經沒有理由浪費大筆錢,來養颱風級潛水艇以及艇上兵員。把它拆解掉,回收上萬噸最好的鋼材,拿去做更多的軍用和民用船艦更好。
最大的挑戰在於它的兩個核子反應爐。要加以拆除,必須遵守嚴格標準作業程序(SOP),以免幅射外洩。當初,兩個核子反應爐供應了潛艇的電的。而驅動潛艇的動力來自般上的螺旋槳。這個螺旋槳正是「獵殺紅色十月」描述的終極武器。因為它安靜無聲。美軍的聲納探測不到。
另一個匿蹤(俗稱「隱形」stealth)的工具,是船身的「材膠」(rubber)層船殼,可以吸收主動聲納的發送(“ping”聲),可惜,中文字幕翻譯成「塑膠」。

 

 

 

 

 

 

 

旅遊生活頻道「千方百計」主持人 Charley Boorman(查理波曼)
某知識頻道製作了一系列的騎摩托車(motorcycle)走天涯的節目。首先是電影明星Ewan McGregor (提醒大家,他的中譯名「伊旺」麥奎格是錯的。Ewan發音為「尤恩」。不只台灣的人,連老美有些一般大眾都會說錯,因為Ewan是愛爾蘭名。老美沒見過)為先導的摩托車橫越非洲。
後來,他的搭檔Charley Boorman(查理波曼)又自己開創了新節目「By Any Means」(台譯「千方百計」)。既然是千方百計,就不能限制旅程當中使用的交通工具。他從故鄉愛爾蘭出發,途經歐、亞、非、澳。一路到澳大利亞。(Australia不是Austria)
( 對了,另外一個知識頻道的Bobby Chinn做菜節目,主持人提到洛城最大牌的主廚Wolfgang Puck是「奧地利人」。結果譯者把它翻成「澳洲人」)
Charley Boorman剪了一段他以前演的電影「翡翠森林」(一)的片段。我才了解他就是學泰山在非洲森林跑來跑去的「白人死小孩」。我還在想當初「翡翠森林」那個金髮小帥哥,怎麼後來都沒有作品了。
原來,他不演戲了,現在搖身變成「千方百計」那個歐吉桑主持人。時間過的真快,果然歲月催人老。
我還以為他是靠Ewan混到知識頻道做節目。然不是。他老兄自己很有來頭。他是大導演John Boorman的兒子。當初他就是演老爸導的電影「翡翠森林」,John Boorman有不少經典作品,例如:「神劍」(Excalibur,亦即「石中劍」)、「激流四勇士」(Deliverance)。他是最早宣揚環保意識的英國導演(應該說愛爾蘭)。難怪他的兒子Charley在做節目的時候,也特別關心自然生態。

 

 

 

 

 

 

知識頻道翻譯錯誤- "curator" 不是"博物館館長"
知識頻道播出的節目,講的是美國時尚天王Ralph Lauren私人收藏的四十多輛名車。當我看到他們竟把車子的「fender」翻譯正確為「葉子板」。簡直喜出望外,想要手舞足蹈。
知識頻道終於找到懂車子鈑金(sheet metal)的譯者,來幫節目做中文字幕。這是好的改變。
不過,正如洋人說的:「too good to be true」(哪有這麼好的事)。高興不了多久,情緒又轉成失望了。因為譯者開始出錯。Ralph Lauren的車寶貝,運到博物館去作展覽。譯者把博物館(museum)的「策展人」(curator),錯誤翻譯成「館長」(director)。
奇怪的是,節目裏明明兩個人都現身說法(一個是館長,一個是策展人)。他們有打出來兩個人的頭銜。一個是director,一個curator。譯者看到這裡,不覺得奇怪呀?不覺得自己的翻譯有問題嗎?
知道事有蹊蹺,就該回過頭去找問題,看哪裏犯錯呀!
你當然可以說,這些不同的領域,本來就是隔行如隔山。一個懂車的譯者,碰到不熟悉的文化事務,例如「博物館」立刻打回原形,捉襟見肘。
做電視電影的翻譯就是這麼回事。如果你知道自己懂車子,不懂別的,就要發揮學習的精神,特別檢查可能會犯的錯。而且,籍此機會去學習車子以外,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絕對不要自大,認為只要用車子的知識,去遮蓋其他不行的部份。
對車子不熟的譯者,倒是可以籍此機會,學會車子方面的譯筆。

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不足造成的翻譯錯誤
二十一世紀以來,電視上知識頻道的節目內容越來越紮實。
各種領域的紀錄片,或是實境秀(Reality Show)的製作愈來愈嚴謹,拍攝手法很進步,比戲劇性的電影電視節目並不遜色。
(事實上,盧貝松監製的生態電影「拯救地球」,有人看完之後,走出來就說:這樣一個花數億美元,用數年時間拍的電影,效果和水準還不如任何一天晚上,你在美國知識性頻道如Discovery和 National Geographic 看到的生態紀錄片。)
如果你要幫這些知識頻道的節目做中文字幕的翻譯,當然會面對很嚴苛的考驗。
因為除了翻譯技巧要好,中文程度要高之外,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也是必備條件。如此,才能充分掌握該知識領域的術語和行話(jargon & lingo)。
下面有一些例子,是這些譯者犯的錯誤:
某犯罪偵查鑑識科學節目,說到受害者的手「near」兇槍,被錯譯為「握住」兇槍。 其實受害者的手連碰都沒到槍,只是接近而已。
有個節目講的是臥底人生,臥底探員說他第一次看到(Mongols 蒙古幫) 飛車黨員的時候:「They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意思是「他們讓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譯者錯譯為: 「他們打量我」。
某競賽性實境節目,評審批評參賽者說話「太衝了」(in your face)。結果被譯為:「你的臉很醜」。

 

 

 

 

 

 

 

Travel and Living旅遊探險頻道管理大問題
老實說,Travel and Living的管理有問題。
回家打開電視,看到多年前的節目還拿來播,是英國的美食節目主持人(女的)到法國勃艮地(Burgundy法國原文Bourgogne,在節目中翻譯成「布干第」)做的節目。
問題出在,被她訪問的米其林 (Michelin) 大廚,多年前已經自殺身亡。他的名字叫做Bernard Oiseaux(奧納瓦叟)。姓氏Oiseaux是法文「鳥」的意思。
正式的官方說法(official story)是,奧納瓦叟因為餐廳被「米其林評分機構」(Michelin)翻譯成「米其林」其實是唸錯之後的錯誤音譯。它的法文唸音是「米舍蘭」才比較接近。沒辦法,當年這個牌子的輪胎進台灣市場賣的時候,已經翻譯錯誤,沿用至今)摘掉一顆星,而氣的要命,一時想不開就自殺了。
他人過世了這麼久,在重播的節目中他還有說有笑,告訴節目主持人:「蛙腿」(中文說的「田雞腿」(frog legs)。法國人吃的很多,法文叫「qrenouille」沒錯,就是電影和小說「香水」的男主角姓氏「Grenouille葛奴乙」。吃了有「催情」(aphrodisiac, 催情、刺激性慾,從女神維也納斯Venus的希臘原名阿芙代蒂 Aphrodite而來) 的效果。這套節目拍攝的時間是多少年以前,你就猜得出來。
接近十年的節目,片中的主角已經自殺,還拿出來不斷播放,Travel and living不是有問題是什麼?
還有同系列的節目,由「Top chef」的主持人Padma介紹西班牙美食。台灣的播映版本少了整整5分鐘(剛好是介紹西班牙代表性火腿Jamon Serrano那段)。電視台的主管好像也不知道。

 

 

 

 

 

從Jamie Olive (傑米奧利佛)談英式英文
在電視生活頻道擁有固定節目的英國美食主持人Jamie Olive(傑米奧利佛)是英國飲食界最有權力的人(“the” most powerful, not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他就是那個最有權力的人,而非其中之一人),稱他為「美食教主」並不為過。
Obama總統去英國參加G20會議。東道主英國首相Gorda Brown(布朗)在倫敦的首相官邸(10 Downing St.,首相官邸的門牌號碼)設宴款待Obama夫婦。他請來做外燴的名廚就是Jamie Olive。
他儼然已經是英國美食文化復興(food renaissance)的代名詞了。很多在之前比他更有名的米其林(Michelin)名廚,已經被他比下去,距離越來越遠。
美國媒體笑Obama,說他在英國首相家吃的菜,是由「Naked chef」(裸體的主廚)做的。原因就是Jamie Olive在生活頻道的電視節目,節目名稱就叫做「the Naked chef」。
乍看之下,字面上是「裸體」(naked)。但是當初Jamie Olive為節目取這個名字,一方面想要驚世駭俗,達到令觀眾好奇(看到「naked」這個字,不免眼睛一亮,甚至想入非非)的行銷目的。二方面,也要表示他要把食材打回最新鮮的原形,更要用最簡單的方法來烹調,帶出食物的原汁原味。
喜歡看Jamie Olive的節目沒問題。但是我要在此提醒台灣的觀眾們,英國人和美國人的用語和發音不盡相同。Jamie說「dinner」的時候,多半是英國人所謂的「午餐」,而非美國人的晚餐;Jamie說「香料」、「香草」(「herbs」)的時候,「h」是發音的,不像老美的「herbs」的「h」不發音。

 

 

 

 

 

 

從Mythbusters 流言終結者 談情境翻譯
「Mythbusters」(「流言終結者」)是Discovery頻道的熱門節目。因為人氣旺、收視好,可以拉到不少付費的廣告。於是,在新一季節目開始播出時,Discovery頻道會在自己的台裡狂打廣告。
有則「Mythbusters」的廣告,其中一句台詞的中文翻譯有問題。節目主持人之ㄧAdam(亞當)很滿意節目所做的爆炸效果,很興奮地說:「That’s what I’m talking about!」
中文字幕的翻譯是:「你們(指觀眾們)就知道我說的意思了吧!」
翻錯了。
Adam說:「That’s what I’m talking about!」的意思是:「這才像話嘛!」他在稱讚剛才做出的爆炸效果夠火、夠大、有看頭,符合他要求的。
翻譯中英文這種工作,有時候困難的地方在於譯者必須要「融入情境」(situational translation),才真正懂人家在說什麼。尤其是美語(美式英文)常常有特別的用法,不是能從字面上逐字了解的。
乍看之下,「你們就知道我說的意思是什麼」好像很符合英文「That’s what I’m talking about!」的字面意思。沒想到,跟說話人的口氣差的十萬八千里。
另外舉個例子,也是老美的特殊口氣:「For crying out loud!」意思是「拜託噢!」
或者是台灣的時髦說法:「你嘛幫幫忙!」
如果照字面翻譯成「為了大聲喊叫!」就糟糕了。我的確看過這種錯誤翻譯,而且不只 一兩 次。

 

 

 

 

 



旅遊探險頻道錯譯- 十大披薩天堂 & 烹飪遊戲
相信大家都很喜歡Travel & Living旅遊生活頻道,我也是;尤其是介紹美食的節目,部份譯者可能是懂粵語的,所以有些以廣東話命名的佐料翻譯的比較道地。
在”十大披薩天堂”的節目中提到店家要”ship the pizza”,誤譯為”海運”,看的我是心驚膽跳 — 難道譯者將”ship”認為是”船”,聯想成與”海”有關,所以才譯為”海運”? 可見譯者對國際貿易方面的英文用字不太了解,”ship”有”貨運或裝載”的意思。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也是同頻道的”烹飪遊戲”節目。主持人鮑伯介紹某個販售Cheese的合作社貨真價實,建議大家購買的秘訣就是要挑選 ”cheese which move the most”,譯者誤以為是建議購買在製作過程中常常去”翻動”的 -- 請大家再三思,節目為甚麼要這樣建議? 是的,”move” 在這裡有”存貨週轉”或”迅速出貨”的意思,所以這種cheese是賣的最好的,量最大也最新鮮的。
有時候翻譯要翻出絃外之音就必須多想一步,連貫上下文意方能找出邏輯。若在台上逐步口譯遇到這種問題時,請當場與主講人確認,不要逕自直譯,以免誤導台下聽眾。曾有學生反問我,這樣不是會很丟臉? 但我的經驗告訴我,主講人反而會感激你,而台下聽眾會信任你,這時候你是必須當一個主控場面的主持人,而非僅僅是被動的九官鳥。

 

 

 

 

 

 

 

波登不設限 No Reservations
Anthony Bourdain主持的「No Reservations」(台譯「波登不設限」)應該是Travel & Living頻道最受歡迎的節目吧。

因為安東尼波登的節目人氣超旺,想必頻道主管會要求由高手負責中文字幕翻譯。這也難怪這個節目的中文翻譯都能維持在相當的水準之上。

只是偶然發現下面這個例子,頗為值得拿出來討論。

嚴格說來,它的確翻錯了。不過並不是因為譯者功力不夠,或翻得不好;相反的,是因為他想多、想歪了,誤解了主持人Tony的(Anthony的小名)本意。

事情是這樣的:安東尼波登做節目所到之處,除了介紹當地食物,一定少不了喝酒,幾乎是走到那裡喝到那裡。

有次又被當地人灌酒,而且是裝在塑膠瓶裡的無色液體,一看就知道是土法煉製的私酒。於是他說:「Can’t start the party without anti-freeze」(喝下「防凍劑」派對就開始了)。

他把即將喝下肚的不明烈酒比喻為「防凍劑」,這其實是觀眾很熟悉的「波登式」幽默。

譯者把這句玩笑話翻成「派對之前先喝酒暖身」,把「anti-freeze」解釋成「暖身」,是誤解了字面意思。以為安東尼波登怕冷,所以要喝酒,這麼一來他慣有的嘻笑怒罵式語言也就不見了。

- by Lisa 王麗莎

“國家地理頻道” & “好萊塢電影台” 字幕翻譯探討
找碴園跟大家分享幾個電視電影翻譯問題請,大家參考學習並避免犯同樣錯誤喔.

National Geography 頻道

-“Zulu Time”
錯譯:東岸時間
改正: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好萊塢電影台

-“NOAA”
錯譯:諾亞
改正: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stration)

NOAA這個政府機構與海事關係密切,提到這,王麗莎老師要順便提醒大家請注意下列幾個相關的影視翻譯並請各位小心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Port”, “Starboard”
這兩個字若用在船隻上頭,則分別指左舷與右舷.藉此提出一句口訣以便記憶, “Left is port, right is starboard”.

-“General quarters”
只有一個意思,即某軍艦處於全面備戰之狀態,絕不是什麼”總指揮部"

- “Watertight”
水密”之意.有時也引申為”一清二楚周延穩妥”之意, 請勿聽成”Water tide”然後錯譯為”浪潮”.

 

 

 

by Lisa 王麗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瓏司-BeLong'S 的頭像
    碧瓏司-BeLong'S

    ☊ 碧瓏司の→ßeℒongŚ

    碧瓏司-BeLo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