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BryuKl.img   

 

 

   

決戰異世界4的中文字幕翻譯
決戰異世界4的中文字幕翻譯有一些錯誤的地方。在人類圍捕Michael的場景中,警察用無線電連絡講到各小組的名稱例如Tango小組,字幕翻譯成探戈小組是大錯。光看字義,tango當然是探戈沒錯,但是這裡的tango是軍警在通訊時,為了區別26個英文字母所用的專用語言。Tango就是T,電影中指的是T小組,還有Delta是代表D,所以Delta也不能逐字直譯成三角洲小組,應該翻成D小組。女主角凱特貝琴薩說到自己was turned by a vampire,字幕翻譯成「被吸血鬼收編」,這個中文雖然不能說錯,但是很不順,其實就是指她被吸血鬼咬了,然後就變成吸血鬼了。

 

既然講到軍事用語, 那我們再來看看一些跟軍事相關的用語和曾經在電影裡出現過的一些
片段 (當然是屬於近幾年出現的)

「This is an order」(這是命令!) /在 軍隊裡,長官對下屬說這句話。注意到了嗎?他們不會用 “my” (我的)這個字,把這句話轉變為成「This is my order」。西方的軍隊,尤其是美國的軍方,希望在職場上維持 “公事公辦” (“business-like”, Just business, Nothing personal) 的風格和氣氛。所以他們很少用 “my” “your” “his” “their”…這些私人身分的冠詞。為了撇清私人關係,讓公事維持 “正式” 和 “官式” “公正” 的味道。所以是「This is an order」不是「This is “my” order」這句話表面上看來很簡單,實際上它含了軍隊之中,公事公辦,不帶私人感情,不講私人情面的寓意。
「This door has been breeched」(門被敵人突破,突圍了) 這句話代表 “敵軍要攻進來了” “breech”是很重要的英文詞彙。除了軍事用途很廣之外(它算 是 “軍事戰爭”這個知識領域 “knowledge domain”的術語行話 “lingo & jargon”) ,法律用途也很重要。例如: The contract has been breeched. Breech of contract (合約被侵案,違反了) 。
做軍人的,在打仗期間,由於戰況激烈,情況緊急,危及人身安全…各種狀況,常常沒有時間空間說太多話。為了避免廢話,位了言簡意賅地把訊息傳遞清楚,有時候,一個 “breech!” 我解決了。 真的需要解釋,必須進一步說明位置方向和物件時,則在後頭加上描述。例如是 “南方的出口” ,就加上敘述 “south exit”

「YT」「Yankee Tango」代表無線電通訊時,呼叫對方 (或 “己方”) 之呼號,番號。 “Y” 是 “Yankee”; “T”是 “Tango” 延續上面那一則的軍事戰爭 “lingo & jargon” (術語和行話) 。軍方和警方的無線電通訊,更加地要求簡明扼要,簡短有力但是也要清楚明白,不會因為閃過去而誤聽。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傳遞出清楚的訊息。大家依照通訊中的情報以及上面下來的命令行事。立刻執行,不得有誤。所以無線電通訊的講話,跟一般人講的話不盡相同。英文如此,中文亦如此。各有各的無線電通話手則,以及發話收話對照表。以英文而言, “A” 要講成 “Alpha” 才清楚傳達 “A” ,不會聽不清楚而誤聽。( A唸 Alpha,B唸Bravo,C唸Charlie,D唸Delta,E唸Echo,F唸Foxtrot,G唸Golf,H唸Hotel,I唸India,J唸Juliet,K唸Kilo,L唸 Lima,M唸 Mike,N唸 November,O唸Oscar,P唸Papa,Q唸Quebec,S唸Sierra,T唸Tango,U唸Uniform,V唸Victor,W唸Whisky,X唸X-ray,Y唸Yankee,Z 唸Zulu) 。番號和呼號叫 “TY”的單位唸成 “Yankee Tango” 中文則有把 0唸成 “洞”,把1唸成 “么”,把2唸成 “兩”,把7唸 “拐” ,把9唸成 “勾” 無線電番號。 「command & control center」(指揮控制中心) 因為有三個 “C” ,有時候稱為 “C3” ,中文則可以簡稱為 “指參中心” 。 「Recon」(偵查,情報收集,偵蒐 …) “recon”是 “reconnaissance”的縮寫

 

 

「Over and out」from 「心靈鑰匙」
「Over and out」

電影”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中文片名「心靈鑰匙」)片中的男主角
應該是那個「疑似」診斷出Asperger (亞斯伯格症)的小男孩,而不是演他爸媽的
Tom Hanks (湯姆漢克)和Sandra Bullock (珊卓布拉克)。
小男孩無法平復自己罪惡感(因為他故意不接老爸的「最後一通電話」,不久後,
老爸就死於911的攻擊事件中),他把氣出在依然在世(活著)的母親身上。他說
:”I wish it was you.”(我寧願當天死的是你)
後來他覺得自己說了很殘酷、很惡毒的話,於是走過去告訴媽媽:”I didn’t
mean it.”
他媽回答道:”Yes, you did.”
這是全片的最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 critical moment, crunch time…),結
果中文字幕的譯者在這裡犯了大錯(換句話說,全片都翻譯得對也沒有用。因為
關鍵時刻的錯誤而毀掉整個片子。)
小男孩想挽回剛才說「寧願他媽死於911,而不是他爸喪生」所造成的傷害,所
以他告訴媽媽:”I didn’t mean it.”意思是:「剛才說的話是氣話,不是”真心的”
(要他媽死,要他媽代替他爸死)」。
不是「真心話」是重點,結果翻譯成「不是故意的」。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不是
「故意的」好像是說:不是故意把「真心話」(要他媽死)隨口說溜嘴。換句話說,
依照這句「不是故意的」中文字幕翻譯來看,小男孩並非否認他要母親死的真心
話。
他媽(Sandra Bullock飾演)的回答更是關鍵,也更是經典:”Yes, you did.”「你根
本就是這個意思(要我死),不必否認。」
整部片子的寫作編劇,最精華、最關鍵的部分就在這短短的母子對手戲:
“I wish it was you.”
“I didn’t mean it.”
“Yes, you did.”
這種家庭關係當中的唇槍舌戰是很難得的靈光乍現,編劇(screenplay writer或
playwright)要靠這種寫作的創意拿獎的(不管事奧斯卡或其他獎項)。術語把這種
母子衝撞的精采對手戲稱為”award-winning writing”。沒想到譯者出錯在這個唯
一關鍵的時刻。
我們常講,有時候表面上看來最簡單易懂的部分,反而愈容易翻譯錯誤。不過
真正厲害的高手是不會犯這種錯的。
還有一個錯的蠻離譜(也是個簡單的詞彙)的地方(而且不斷、不斷地重複出現)
:小男孩跟奶奶(祖母,paternal granny爸爸那邊的祖母”on the father’s side”)
用walkie talkie (無線電)對講機聯絡。每句通訊對講都會用到”over”這個術語,
作為表明「一句話說完了」,現在換對方講。並不是譯者寫的對話「結束」,「結
束」要說”over and out”。


禁運品(Contraband)_電影翻譯錯誤
由馬克華柏格(Mark Wahlberg)主演的電影禁運品(原片名Contraband)中有個黑道老大叫Jesus,字幕的中文翻譯把這個很常見的西裔人名翻成「耶穌」是大錯。西班牙文的J是發H的音,所以應該念成”黑蘇斯”的音,不是”基蘇斯”,更沒有指「上面那個」老大的意思,所以翻成耶穌並不恰當。這個常見的西裔或墨裔first name可以翻成黑蘇斯或何蘇斯。 另一個翻譯沒有注意到的問題,是在電影一開始,賽巴斯汀的員工問他交代的東西甚麼時候要,賽巴斯汀回答:「Last week」。這其實是個笑話。這樣的情境如果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美國人常常會回答說:yesterday,意思就是說,這東西昨天(或甚至像本片中更誇張的說成”上星期”)就應該交給我。 另外片子後半段,賽巴斯汀在一間酒吧喝酒,一個愛爾蘭佬說:Somebody’s off the wagon.字幕翻成:「有人破戒」,這也是翻譯錯誤。他是指賽巴斯汀怎麼淪落到那個破舊酒吧喝酒的意思。

 

 

 


福爾摩斯2 MI4電影翻譯錯誤
這裡有兩個一定會出錯(在台灣作的中文字幕翻譯)的電影翻譯。而且不管該電影的其他部分翻譯得多好,翻譯得多麼正確,再好的譯者都會在這兩個問題上出差錯。
上述的兩個問題翻譯,一個是出現在對於「政治術語」的外行,另一個則是因為搞不清楚軍事用語”straegy”和”tactic”的差別。所以中文混淆誤用,因而造成中文字幕的翻譯錯誤。
換句話說,這兩個問題都出在譯者的「知識領域」不足的狀況。做翻譯工作的人,不論是口譯(oral interpretation)或是筆譯(written translation),只要是做這份工作(語言、文字翻譯)的人需要照顧到所謂「三合一」的要求:「語言能力」(language);「翻譯技巧」(skillset);還有「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或knowledge domain)。上面提到的電影翻譯在台灣必然會犯的錯誤,就是出在第三項的「知識領域」不足。
至於這兩大項的翻譯問題個是甚麼呢?
其一是「政治術語」錯譯。比方電影「福爾摩斯2」(原片名為”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片子一開頭提到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因為所謂”nationalism”使得德國和法國互別苗頭,大戰一觸即發。所謂”nationalism”在政治領域當中有特別的中文術語的意思。
在台灣做翻譯的人,尤其是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大概都會從”nation” (“nationalism”的前面一半的字源)這個字去解讀”nationalism”。既然”nation”是「國家」,那麼”nationalism”就是「國家主義」囉。所以「福爾摩斯2」的中文字幕譯者把”nationalism”翻譯成「國家主義」。他(或她)不會驚覺這個翻譯有問題吧。
實際上,問題可大了。”Nationalism”的中文術語是「民族主義」,或是「族國主義」,它有固定的定義以及正確的翻譯方式(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是個錯誤的翻譯也是錯誤的用語(術語)。重點在於”nation”是「民族國家」,雖然也可以簡稱為「國家」,但是跟其他幾個名詞如”country”、”state”的定義又不一樣。
再談到另外一個台灣很少翻譯正確的術語名詞,則來自軍事(military)領域。電影「不可能的任務4」 (原片名”Mission Impossible 4 Ghost Protocol”)談到俄羅斯的核子專家Cobalt (「鈷藍」)變成政治狂人,他想引爆核子武器,從俄國的潛艇發射出去,攻擊美國西岸的舊金山,藉此引爆美俄之間的毀滅性核子大戰。他偷了一個”tactical satellite”來引導核子彈頭的方向。”tactical satellite”被錯誤翻譯成「戰略衛星」,錯了!”tactical”是「戰術」,不是「戰略」。
另一個在「福爾摩斯2」中的誤譯,是一種德國人和瑞士人都愛喝的當地烈酒,叫做”snaps”。“Snaps”其實是用當地的材料,各種植物釀造再蒸餾的烈酒,屬於白蘭地(brandy)的種類,只不過用的原材未必是葡萄。電影「福爾摩斯2」的中文字幕,把”snaps”翻譯成「杜松子酒」絕對是個錯誤,譯者把”gin” (琴酒,杜松子酒)移花接木到”snaps”上了。

 

 


Departures遊歷札記
On our last interpretation session, Lixa had us watch the show ‘Departures遊歷札記’ on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show documented the trips of two Canadians, Justin and Scott, who have been best friends since high school. Last week, their destination was Japan. The hilarious pair were accompanied by a friend living in Japan to travel around the country. As Scott said “I like him. He’s real fun. And he gets my jokes, which is really really good,” the subtitles under read “我喜歡他, 他很有趣, 他懂我的笑話, 而且我的笑話很好(笑),” which was obviously wrong. What Scott meant was apparently not how great his jokes were, but the fact that his friend, who understood his jokes, was good. Therefore, to do Scott justice, the translators of the show should have translated the sentence into something more like “他都懂我的笑話, 這樣很好.” Scott, after all, didn’t mean to brag about his sense of humor.

--By Lin


Get drunk for a change.
像「The Ghost Writer」(台譯「獵殺幽靈寫手」)這麼「小眾」的電影,在台灣還是有一定的市場。台北東區的戲院小廳,觀眾有個二十多人,他們大都是某個年紀以上,有一定教育水準和社會地位的都會知識份子。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有個中年女性從頭到尾,一面看片一面笑個不停(你去查,這個片子絕對不是搞笑喜劇。事實上它的題材沈重,主流觀眾會覺得悶的),該名觀眾很像上次看「一頁台北」的那個「笑點很低」的成熟婦女。其他觀眾聽她的笑場比看電影有趣。
可能是東區的藝文界傳媒界的人士吧,她才會覺得片中關於出版界的生態描述很有共鳴。對於主角作家(Ewan McGregor飾演的「the Ghost」代筆操刀自傳作者)的遭遇也很同情吧。
(當然也可能是佩服本片的波蘭大導演Roman Polanski的大師風格,以影迷的崇敬心情「拜讀」大師的黑色幽默,所以很識貨地跟著電影內容而笑。台北有不少「很有水準的影迷」。)
本片的中文字幕翻譯的問題也差不多(自以為很有水準),有些關鍵點和觀念澄清的劇情部分和對白部分,用了太重的個人主觀判斷(judgment)來決定中文怎麼翻譯。於是,形成中文「一字褒貶」的誤譯的情況(例如「politician」基本上就是「政治人物」,譯為「政客」或「政治家」都不好。因為「政治家」有過之,太抬舉politician。而「政客」有不及,太過貶謫politician)。
還有些學術界重要的課題:例如,片中的英國牛津(Oxford)、劍橋(Cambridge)畢業生會去申請Fullbright(富爾布萊特)獎學金。(相對於美國的知名大學哈佛Harvard和耶魯Yale的優等生也會申請Fullbright Scholarship。美國前總統Bill Clinton就是曾經是Fullbright Scholar),譯者完全沒有概念(no idea about what that is)。
有些文明人(社會貿達、知識份子)的典雅英文用語,譯者也比較掌握不佳。比方:女主角,亦即片中英國前首相夫人故意勾引「the ghost writer」(Ewan McGregor的角色),所以跟他喝酒。她說:她今天要痛快地喝個爛醉「Get drunk for a change.」這句話的「for a change」是「跟以往(有節制的喝)不同」,「一反常態地(要故意喝醉)」。譯者把中文字幕翻譯成喝醉是「為了轉換心情」,是完全誤解了「for a change」的英文意思。
可惜該電影沒有把最重要的故事「解謎」、「解開密碼」(decoding, deciphering)的部分拍好。如果把CIA跟前首相(Pierce Brosnan演的好,是007之後他最佳角色)、首相夫人、美國學者Emmett、民間國防企業的複雜關係交代清楚的話,該片會從「靜態的(static)」小說型紙上電影,躍升為「動態的(dynamic)」間諜動作片。
 

 

📖belongs  


「L’Americano」「你是那個美國人」中文字幕竟然翻譯成:「我不載美國人」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會把日本的「藝妓」(geisha)唸成台語的「雞屎」的發音。那個把「藝妓」唸成「雞屎」的人就是佼佼黃子佼(他很奇怪。他這麼哈日,但是卻是不會日文。後來他有努力學,還是學不來,連「藝妓」都會唸成台語發音的「雞屎」),也真有他的。
另外一個語言不好的是George Clooney主演兼製作的義大利美國片(Spaghetti American)「the American」(原小說英文名是“A Very Private Gentleman”,因為男主角做的是殺人和客製化軍火的非法生意,所以他必須行為舉止低調,所謂的“very private”他有兩個層次的語言不好:
1. George Clooney(喬治克隆尼)在片中「假裝」義大利文說的不好。片中的神父問他會不會說Italiano,他回答:picolo,也就是英文的“a little”(中文「一點點」)其實喬治克隆尼的義大利文說的不錯,有一定水準。他的家在義國渡假聖地Lake Como(Como湖)畔的別墅,交往義大利名模。(所以「Oceans」(瞞天過海)系列以及本片「the American」在義大利取景拍攝。)他已經是半個義大利人了。
2. 翻譯台灣放映版本的中文字幕的譯者的義大利文太不好了。根本就完全沒概念(clueless, He or she had no idea)。舉個最扯的例子:片中的偉士牌速克達機車(scooter)騎士指著老美George Clooney說:「L’Americano」(「你是那個美國人」)中文字幕竟然翻譯成:「我不載美國人」(譯者有聽懂“Americano”的意思,可是把一句單純的打招呼,硬扯、硬拗成「不載」(用機車)美國人,也實在太超過。
這個片子在義大利鄉下取景,以小鄉村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窮鄉僻壤才符合男主角要行事低調的需求)。所以,當一個美國人來到他們鄉下住的時候,當然村子裡的耳語早就傳遍了。
即使沒有見過這個老美,也會很自然地給他這個“l’Americano”(那個老美)的稱號。喬治克隆尼也知道全村的人都叫他“l’Americano”
他故意學一般不懂的義大利文的美國人把“l’Americano”說錯成“le’Americano”(也就是忘記把定冠詞「縮寫成」 “l’Americano”)然後,片中的重要配角「神父」立刻糾正他講法,敎他說“l’Americano”(這是編導和George Clooney的特別設計,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講到神父這個角色,他在片中說教:「有很多新生子都是在這個公園受孕(conceived)的」因為他看到情侶在公園親吻,大概有感而發。
中文字幕錯譯為:很多「罪人」在此「出生」,還有「被人家發現」(found out),怎麼會翻譯成「了解」呢?
最簡單,可以查字典的義大利文地名“Castelvecchio”(英文叫“old castle”中文叫「舊堡」)也不去查。

 

10412014_10156644193765156_1829330668554742267_n  

「中文」跟「英文」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際關係的稱謂不同」
最近接連看的幾個電視電影(包括歐洲、中東、南非、和其他國家的「藝術片」),有個不斷出現的翻譯中文字幕翻譯錯誤:(同一個錯誤)那就是:把「外婆」翻譯成「奶奶」(當然,同理可證,他們會把「外公」翻譯成「爺爺」。再繼續同理可證,會同時把「外公外婆」翻譯成「爺爺奶奶」。依此類推…)
拿Amy Adams(「曼哈頓情緣」、「博物館」、「誘惑」等主流的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女主角)最近主演的獨立片「the sunshine cleaning」(台譯「陽光清潔公司」)來說:both grandma and grandpa(外公和外婆兩人)都翻譯錯誤,變成「爺爺和奶奶」。
因為「中文」跟「英文」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際關係的稱謂不同」這也是英翻中,或者是中翻英的翻譯工作最需要注意和關注的事項之ㄧ。
英文的詞彙裡面,諸如“grandma” “grandpa” “uncle” “auntie” “cousin” “nephew” “niece”…這些人際關係(家族成員)的稱謂都不清不楚,從字面上看不出來是父親那邊(the father side)還是母親那邊(the mother side)的親戚,所以中文一定要清楚,要翻譯正確。

 

 

 

hour hand「時針」,minute hand「分針」,「face」則是「鐘面」或「錶面」
「CSI:NY」新季(Season 6)的聖誕節前一集(pre-Christmas episode)有特異的設計:
紐約的舊公寓洋房竟然是「殺人的機器」。很多古典(classical)的道具設計,要逃出必須要能夠解開設計者所設下的「謎題」(文字的是riddle,其他的是puzzle,如圖像)和陷阱。
設計者擺下的龍門陣之一,是:用光線射過水晶吊燈,然後紫外線打在牆上,才可以看到寫在牆上的謎語。這到謎語內容指的是房間裡的古董老爺鐘。
謎語裡提到了「hand」和「face」。中文字幕翻譯成「手」和「臉」。
不知道譯者知道不知道:「hand」是鐘和錶的「指針」。(hour hand「時針」,minute hand「分針」)。而「face」則是「鐘面」或「錶面」。
(我們曾經看過有位學校出來的口譯員不知道「hand」是「指針」,而翻譯成「手」,結果當場被指正。)
另外,劇中提到的「venture capitalist」被譯為「風險投資家」(這是可以接受的,雖然在台灣的中文術語,把「V.C.」翻譯為「創投」。也就是「venture capitalist」譯為「創業投資家」)。
大陸的中文翻譯為「冒險資金」「venture capital」,或簡稱「V.C.」。
台灣的譯法「創業投資」是當年李國鼎做的翻譯。現在看來太迂迴了,很難跟「venture」這個字聯想在一起。
 

 

 

 

「I could easily “turn this around”.」
「曼哈頓情緣」(英文原片名"Enchanted") 以及「誘惑」("the Doubt")以及「博物館驚魂夜續集」("Night at the Museum 2")的女主角Amy Adams(艾美亞當斯)的新戲「Sunshine Cleaning」(台譯「陽光淨化公司」)雖然是個小製作小成本的獨立美國片(它想重溫前作"Little Miss Sunshine"「小太陽的願望」的叫好叫座,得奧斯卡的歷史,可惜沒有成功),它的品質很不錯,片子是可以看的。
只可惜「中文字幕的胡說八道」,破壞了這部電影的觀賞品質。不但很多大錯特錯的翻譯中文,而且是「看圖說話式」(也懶的求證)
依發生時間順序,列舉部份如下:

-“jacket”
片頭有人走進槍枝專賣店去舉槍自盡,此人穿著正式西裝,“jacket”是他的西裝上裝,不是「夾克」(這個錯誤在台灣天天發生,因為中文把“jacket”音譯為「夾克」,只不過中文的「夾克」已經中文特異化,專指有拉鍊或扣子的牛仔夾克、皮夾克…)

-“3 grand” (U.S. dollar)譯為「(台幣)一萬元」,算錯了。
「三千美金」是「十萬台幣」。而且換算成台幣翻譯成中文毫無必要,徒然增加算錯的機會。

-“He is an imaginative kid.”翻成「他是好孩子」,不對。正確翻譯:「他是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正因如此,他一天到晚在學校闖禍。

- 童話虛構怪物「龍蝦人」(Lobster man)譯為中文「虎姑婆」不合適,沒有任何相似性或共通點。直接說「龍蝦人」即可。

- 劇中在討論「清理屍體和血跡滿地的犯罪現場」(片名的“Cleaning”(清潔公司)就是專做這個。女主角問「有血跡屍塊嗎?」對方回答:「Basically.」意思為「基本上有的,基本上是的」。你猜他翻成什麼?譯者異想天開,中文字幕譯為:那些(血塊)是「基本配備」(扯吧!)。

- 另一女主角Emily Blunt(「穿著Prada的惡魔」片中的女配角,英國女演員。她演時尚雜誌社那個原來的女秘書,她很火辣)「屈就」演出女主角的妹妹,叫做“Nora”。正常翻譯名字應該是「諾拉」,卻被譯為「羅拉」。

- 片中有個犯罪現場 (Crime scene) 是男女朋友爭吵,女的把男的「無名指」(the ring finger)用槍射斷了下來掉在浴缸裡。譯者連“ring finger”是「無名指」(第四根手指,一般用來戴婚戒“ring”)都不懂,他譯為「把手指上的婚戒射下來」。
-“bio-hazard”「生物危險」指的是女主角的清潔公司處理的有「生物危險」的物品、物件,包括犯罪現場的血跡屍塊…,中文字幕「籠流地」而且「過度簡單地」翻譯成「遺物」非常不妥,而且偷懶。

講到「偷懶」,譯者把女主角姊妹檔自稱為“hags”,誤會成「偷懶」,是完全搞錯了,她們自稱“hags”,是說她們「搶正當(有執照)業者的工作」(「搶單」)。

- 還有她們的公司“Sunshine Cleaning",作的是「清理犯罪現場」的特殊專業工作;並非「普通清潔工」

- 片中幫小孩辦生日派對的場地“Hingle’s”是連鎖兒童(閣家)餐廳,不是譯者胡說八道,亂「牽拖」的「玩具反斗城」。

-“decomp”是“decomposition”(「腐爛」)的簡稱。指的是「已經腐爛發臭的屍體」。譯者又翻譯成毫不相關的「清潔工」,顯然是自以為聰明,想當然爾地「看圖說話式」翻譯。

- 有句話翻譯成「你的皮膚很好。」
事實上,劇中人說的是“You have good veins."「你的靜脈不錯」,不是「你的皮膚很好」為什麼提到「靜脈」(veins)呢?因為說話的人在「捐血中心」(Blood donation service)工作。她說Nora的靜脈很好,鼓勵她下次去她們捐血中心捐血(give blood, donate blood)。

-“let him go.”不是「讓他來」,是「放他走」。

- 清潔用品店的(獨臂人)老闆喜歡做模型飛機(model planes),小男孩問他:「你做的飛機飛得起來嗎?「他回答:Like my helicopter.」,意思是就像我的直昇機(也飛得起來),之前小孩把helicopter弄飛起來,然後把它撞壞。結果,你說多離譜,翻譯者因為聽不懂店老闆說的「我做的直昇機」是指這件事,也無法了解“helicopter"的意思,他竟然瞎扯到店老闆是獨臂(one-armed)的外表上面,把這句翻譯成:「像我的手臂」。(不但想像力用錯地方,而且扯的太遠。這種中文翻譯實在太瞎了。)

- 女主角跟清潔用品店老闆說:清潔公司還是按步就班來,上完政府規定的課程,並且申請檢核,拿到廢棄物清理的證照再說(簡單說,就是certified),譯者翻譯成中文:「我先來把之前你借我的手冊還給你」這是從何而來的什麼跟什麼嘛(又是「看圖說話」翻譯法。
- 女主角把跟老闆買的清潔用品(專業級的用品,專門清潔犯罪現場和政府列管的“bio-hazard”廢棄物)退回給他,因為她的清潔公司要先賠保險公司(客戶)的錢。賣掉專業級用品來「變現」,老闆說:沒問題,這些東西應該可以很快「轉賣」(「轉手變現」)英文講法是「I could easily “turn this around”.」翻譯成:我很快可以「上手」,意思變成好像老闆自己要來做清潔工作。

-最沒有常識的翻譯是這個:上面提到的保險公司客戶,他們的名字叫做“State Farm”,這是美國數一數二的大公司,竟被譯為「史家農場」,譯者完全不知道這是保險公司的名字。
-by 王麗莎

1950年代的Seoul可以翻譯成「首爾」嗎?
台灣有很多地方的地名都是一樣的。比方「龜山鄉」這種地名,從北到南,恐怕不下數十個地方。
我們家附近有個「龜山鄉」(往烏來的深山的方向)。台電在那裡有個訓練所。
為了彰顯這個龜山鄉不是其他那數十個龜山鄉,所以他們想出了一個good idea:他們把這個「龜山」叫做「桂山」。
OK, nice.
問題是只有他們這麼叫,其他的死老百姓們還是喚它做龜山鄉。
這個情況很像韓國人把「Seoul」(南韓首都Capital)的中文名字改成「首爾」。
你儘管叫「首爾」,對於使用中文的人而言,Seoul永遠都是「漢城」(因為當初取名字就是在「中國」和「中文」的影響下,才取名為「漢」城的)。
這陣子看到電視上有關1950年代初期韓戰的紀錄片,他們的中文字幕「竟然」把當時的南韓首都(現在還是南韓首都)Seoul翻譯成「首爾」。
我看到這種違反時空的「大錯」,下巴差點掉下來。1950年代的Seoul可以翻譯成「首爾」嗎?你用「腳指頭」想也知道。
譯者失責之外,翻譯字幕公司也沒有盡到負責品管、檢查監督翻譯成品的責任。播出的頻道更是亂七八糟,完全不管中文字幕的錯誤,他們應該向觀眾負責才對的。

 

 

1930年代還沒有發明「影印」技術「陌生的孩子」 劇中人指的"copy"是「複寫的謄本」,不是「影印本」
Clint Eastwood(克林伊斯威特)老了以後 「 演而優則導」,轉成當導演(當然,他同時也做演員,而且常常在自己的電影裡自導自演。) 他愈老,導的電影成績愈好,而且ㄧ部比一部好,直到他這部演戲收山之作 "Gran Torino" (台譯 「 經典老爺車」 ),他說從此不會在自己導的電影裡演出了。 "Gran Torino"是我最喜歡的Clint Eastwood導演作品 (才二年前的美國賣座大片,DVD還找的到, 大家不容錯過。)。
儘管如此,我對之前他的執導,找Angelina Jolie (安潔莉娜裘莉) 來演出的電影 「 陌生的孩子」 (美國原英文片名 "The Changeling") 真的很有 「 意見」,因為它的邏輯不通:片中的媽媽怎麼可能 「 認錯」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很小被帶走,失蹤了好幾年,做媽的還是會認得自己的小孩(你去問全天下的媽媽,他們都會給你ㄧ樣的答案)。
這個片子上映的時候,中文字幕也有不合邏輯的地方:
片中時代背景是1920,30年代的美國。女主角為了找孩子的問題,由片中的牧師陪同,跟當地的警方打官司。法院開庭之後,女主角走出來,在法庭外階梯上接受媒體訪問,她說媒體可以去拿準備好的"copy",他們會發新聞稿。此處的"copy"被翻譯成 「 影印本」。小姐,先生,1930年代還沒有發明 「 影印」技術,劇中人指的"copy"是 「 複寫的謄本」,不是 「 影印本」。
 

 

 

 

「TRUE BLOOD III」(第三季)中文字幕有問題
HBO的影集「TRUE BLOOD III」(第三季)的譯者,(中文字幕subtitle)的問題有兩方面:
一、他會「選擇性翻譯」:
有些段落他會故意不翻、漏翻。例如第一集的這句:
There’s something I want you to see. 他就漏譯發生的頻率頗高(比一般電視和電影偶爾漏翻的頻率高很多)。而且也看不出麼固定原因(你說是因為某些對白太露骨,他「自我檢查」(self-censor)而不翻嗎?好像也不是)
二、譯者的中文字幕翻譯有時候太典雅,太咬文嚼字的中文。跟片中大部分比較生活化,美國死老百姓(老粗“red neck”。因為在大太陽下做勞動粗重的活,所以「脖子」 「頸子」曬紅了,因此叫“red neck”)的說話方式不合。
 

 

 

「À premier étage.」
「NCIS:LA」第一季演到一半, 不但換掉原來腳色中的菜鳥黑人探員(他們叫他"temp", 意思是"temporary"臨時工, 臨時人員)。而且後來還試了幾個演員, 安排他們做"LAPD"(洛杉磯警局, Los Angles Police Department)的警員。
最後選角落在一個金髮帥哥的LAPD臥底(deep cover)的痞子警員身上(他長得好似中年的"Backstreet Boys"或"N’Sync"等中年的男孩團體成員)
劇中的關鍵女組長海蒂(最棒的人物, 由三吋丁女演員Linda Hunt演出, 演技出色地不錯)給他安排了叫做” 聯絡官”(liaison officer)的位置。
原來的組員都很不服氣, 也看不慣這個新來的傢伙。(看不慣這個新來的傢伙因為他們"不打不相識",兩方人馬以前在同一件案子起衝突)
白人Chris O’Donnell 用新人的title(職位)開玩笑: 叫他要辦事,晚些叫「連絡官」,專職「連絡」("liaise")。黑人LL Cool J立刻接話問;英文裡面真的有這個字("liaise")嗎?(Is that a real word?)
你看,收視率第一的美國影集,也不忘記開英文的玩笑。因為語言很重要
(同一天我看到「House Md」的第六季, Dr. House 講的一口漂亮的西班牙語。因為語言很重要)
回到「NCIS:LA」劇中最出色的”海蒂”組長(他就是動畫電影「超人特攻隊」的Madam E衣夫人), 在劇中每次都讓他決定臥底的「服裝」。Heddy 也在劇中表現她的法文(French)能力:
劇中的組長每次都會上二樓(2nd floor),到”情偵室”(the situation Room)去開會順便看看大螢幕(hologram)上的動態資料。
海蒂用法文講: ”走, 咱們上二樓”「À premier étage.」
你看到法文的"premier."可能聯想到英文也是同樣的拼法(premier: 首要的,首位的,首映等)。它直接從法文翻譯過來, 那premier étage 照理講應該是一樓,怎會是二樓呢?
這就是語言有趣的地方。
法文的"premier étage"的確是英文的"first floor", 但是在法國,"1st floor是二樓而非一樓" (一樓是ground floor)。
事實上, 所有的歐洲國家大態都是這種老規則老習慣, 將二樓稱為1st floor ; 反觀美國, 1st floor是一樓而非二樓。
幸虧「神鬼驚奇:古生物復活」(盧貝松導演的法國片「Les aventures extraordinaires d'Adèle Blanc-Sec」)的中文字幕翻譯知道這個習慣。沒有把premier étage錯翻成一樓
 

 

 

血滴子英文說法是“the flying guillotine”
『CSI犯罪現場』某集(episode, installment )的預告是這樣的:劇中女組長Katherine說:『If she did it. She had help.』(如果兇手是她,一定有幫手,有人幫她忙。) 你猜翻譯字幕寫成什麼中文句子?它錯誤翻譯成:『如果是她幹的,她的精神有問題。』不曉得是譯者聽錯了,還是看劇本翻譯的時候“誤會了”。譯者以為“She had help.”是“她的精神有問題”,顯然把“She had help.”誤看或“說聽”成“She needs to get help.”也就是:“她需要去看精神科(心理治療)”。
同樣是“help”,『She had help.』(她有幫手),跟『She needs to get help.』(她需要去看醫生)完全不同意思。錯誤的發生有個可能性:因為這集『CSI』講的是一位母親喪夫喪子喪女,她被懷疑是兇手。這位母親又因為喪子之痛而有精神方面的異常症狀,譯者“打蛇隨棍上”地把“She had help.”誤判為“She needs to get help.”。
這集有另外一個值得談的事情:驗屍官Robin正確唸出“斷頭台”的英文(原“法文”)“guillotine”,這個法文字其中的兩個“l”是不發音的。同一天我看到國家地理的節目談到“血滴子”(英文說法是“the flying guillotine”)這個武器。旁白者(老美)唸錯,把雙“l”發出“l”的子音。
 

 

 

 

「Soul Kitchen」配上酷酷的"靈魂音樂"「Soul music」
德國片「Soul Kitchen」的(中文譯片名「靈魂廚房」),是德文發音的電影沒錯。很不巧地,中文字幕的翻譯錯誤發生在非德文(也非英文)的外語:西班牙文的對白。
片中的餐廳大廚"Shane"(夏安)因為不願意遵從客人的無理要求,而把刀子插在飯桌上。因此,他被開除了。二廚去餐廳外頭向他道別,他用西班牙文向他道別:"保重,老大"。
"老大" 的西班牙文是"Jefe"(唸起來像是中文的"黑非"的類似音。)
結果中文字幕翻譯錯誤,變成"葉非"(大概是翻譯的人看到劇本上寫著"Jefe",他不知道那是西班牙文。也不清楚它唸成"黑非",還以為是人名"葉非"。)
你或許覺得奇怪,為什麼德國片有西班牙文?
一點都不奇怪,很多說西語的人到德國打工,有些落腳在餐廳。片中的二廚就是這種情況,更何況新潮的餐廳很多做的是法國菜,西班牙菜.....。
「Soul Kitchen」算是好看的德國電影,它最強的地方在於"配樂"。這是很有邏輯的,"靈魂餐廳"「Soul Kitchen」配上酷酷的"靈魂音樂"「Soul music」。
美國黑人的靈魂音樂的傳統;德國時髦人士和戰後年輕一代是很迷的,他們甚至把英文" Soul music"直接拿來用,成為德文適用口語詞彙之一。只不過是把" Soul music"的"music"改成德文拼音"musik"。
 

 

1934549_1538049916487198_6833003862973138165_n  

『禮輕情意重』“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
HBO播映的『True Blood 3』(『噬血真愛3』)影集,片中有句台詞引起學生熱烈討論:『There’s something you need to see.』中文字幕翻譯成:“我要帶你去看個東西。”翻的很不錯。大家發現了沒有?有時候中文和英文的“邏輯”是有些差異的。
“我有個東西給你看”“我要帶你去看個東西”用英文表達未必是“I’ll show you something.”這種主動的說法。很可能是“There’s something you need to see.”相反地而言,如果你把“There’s something you need to see.”逐字直接翻譯過來成為中文“有個東西你需要看看”,恐怕中文很拗口,根本聽不懂。翻成“我要帶你去看個東西”的中文比較順,觀眾也可一目了然。
另外,有句說法很好用(中文、英文都好用):『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在該劇中是女主角“蘇琪”的哥哥用來安慰她的話。Sookie(蘇琪)覺得上一季的人物“Eggs”的死她要負責任,所謂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因為她害死Eggs,因此很內疚自責。哥哥安慰她:『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意思是“你的用意是好的”(你無意害他)。這句話可以是很多種中文意義,例如,你想說『禮輕情意重』的時候也可以用“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也可以說“心意(意思)到了就好”。
 

 

 

 

「Your people don’t know the accent?」
電視上的「捉鬼大隊」實境節目(reality show),做出壓倒所有美國恐怖電影的效果(也就是說:鬼片沒有真的鬼可怕)。
而且它是以「科學實驗室-鬼魂鑑識」(ghost lab)的科技方式呈現,更增加它的可信度和科學正確性。使得節目本身籠罩著「權威感」。
這個節目做到了讓人寒毛直豎,雞皮疙瘩起滿身的效果。完全相反於恐怖片型電影的造假和噴血漿。他可以說是美國電視史上的「鬼片」(horror)類型里程碑。又一個實際的例子證明二十一世紀以來,美國的電視發展超過好萊塢電影的進步和創意。(特別是你去對照2010暑假檔市場慘的不得了。美國片在台灣大概只有五月的「鋼鐵人2」破億,「玩具總動員3」差點破億。台灣的戲院到了八月幾乎沒有片子,沒有票房大片可以衝刺,觀眾留在家裡看「捉鬼大隊」這種電視實境秀好了。)
剛好,知識頻道幫2009最賣座的二戰紀錄片配音中文,重新上檔。(想當年,「天龍特攻隊」、「馬蓋先」都是因為中文配音,才創下台灣有史以來的收視高潮的。)他們終於願意花費製作成本來做中文版。
該節目去年靠著新新聞的讀者把收視率炒高(因為本專欄不斷推薦),今年重新包裝中文上檔。一頭牛剝兩次皮,還真划算。
我在該紀錄片集看到二戰電影中沒有的細節,覺得很新鮮。當年歐陸戰場上的車輛運輸移動,不論是軍事或民用,他們都會放樹枝作為遮蔽,躲避上空飛機的偵察美國人拍了這麼多的二戰相關戰爭軍事電影,這個細節從來沒有拍進去(還是紀錄片真實)。
順便提一下另外的知識台Discovery,反應比較遲鈍。大概是差不多的時間前後,我提醒他們在美收視很高的「漁人的搏鬥」。片中「Time Bandit」捕蟹船的船長Jonathan是「強」(Jonathan簡稱Jon)不是「約翰」(他們誤以為是同音的「John」),所以一直翻譯中文字幕到現在),到現在都不改正。
美國電視的劇情片(drama)方面也壓倒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分成兩方面:
--二十一世紀以來的「CSI」系列和連鎖分店(franchise)再加上「NCIS」系列,開創了影集收視新高。它們走科學鑑識辦案的動作片新風貌,讓美國小孩紛紛投身學習科學(因為「科學家很酷」)。
他們辦到了不可能的任務:They make science sexy.
--另外一種很「性感」(sexy)的影集是「True Blood」系列。它的故事主題結合了「吸血鬼」、「狼人」、「變形人」(shape shifter),以及美國南方歧視黑人、同性戀等等題材。比電影「暮光之城」的素材更加多元而葷腥不忌。
最性感的是它的語言和它的劇本寫作(the writing, the context「上下文」)。
由於吸血鬼是不死族(immortal),劇本貫穿了數千年的人類歷史,追述到最早的語言和文化。劇中最hot(辣)的帥哥吸血鬼Eric同時操北歐語、德文、英文和中文。他問劇中的現代老美:「Your people don’t know the accent?」(你們老美聽不出來口音的不同嗎?)
 

 

 

「cold case」
「CSI犯罪現場」系列影集以及主題相類似的其他節目,常會談到「cold case」。「cold case」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懸而未決,很久都破不了案的陳年老案(如台灣的劉邦友命案)。相對於「hot」,就稱這些懸案為「cold case」。

有機會參觀到台灣的刑事鑑識單位,才赫然發現:他們把「cold case」逐字翻譯成「冷案」。

 

 

 

「Fill me in on this.」
「新飛越情海」(「Melrose Place」)的中文字幕譯者還滿努力的,為了幫他加油打氣,鼓勵他越做越好,特別把目前他翻譯錯的例子舉出來教給他正確的意思(翻譯錯表示譯者還不懂英文的原意):

--pick-up line

「pick-up line」是泡妞鈎妹的「台詞」街語。例如最經典的pick-up line是「Do I know you from somewhere?」(「我是不是見過你?」)用這句話去搭訕不認識的女生,立刻獲得對方的注意。(不過因為這句pick-up line太老套,也可能會招致反效果。)在影集裡,卻被譯者翻譯成「金玉良言」。

 

--Fill me in on this

這句話被錯誤翻譯成「替換她的位置」,譯者完全搞錯英文的原意(而且用逐字翻譯的方法去猜測它的意思)。「Fill me in on this.」意思是「有任何進一步消息,隨時告訴我」。講簡單一點,就是「通知我」的意思。

 

 

 

 

「queen」可能是「皇后」或「女王」。「princess」可能是「公主」或「王妃」
之前電視上播出第四季的「House M.D.」(影集「怪醫豪斯」系列,公視播出)。新加入的女配角Olivia Wilde(淘汰賽後剩下來唯一的女醫生,雙性戀那個)去演了搞笑片「Year One」(台譯「你祖宗卡好」),在台灣沒有上電影院播映,直接上DVD、上HBO播出。

她長得很像N年前的「一片玉女紅星」Olivia Hussey(「奧莉薇荷西」),她是超級大片「殉情片」的女主角茱麗葉。這兩個人都叫Olivia。

Olivia Wilde很適合「Year One」片中那個心機很重的公主角色,打扮以後看起來很有貴氣,她在中的搞笑過度演出,剛好跟「House M.D.」劇集中的角色天差地別。

順便提一下,這位公主後來在Jack Black(男主角傑克布萊克)的幫助下,當上了「女王」(queen)。HBO的播映版中文字幕錯把「女王」(queen)譯為「皇后」,搞錯了皇族的繼承關係。

英文要小心,「queen」可能是「皇后」或「女王」(如伊莉沙白一世)。「princess」可能是「公主」或「王妃」(如黛安娜)。

 

 

 

 

 

『Nothing ever comes up.』
『火線重案組』是美國最重要的影集之一。台灣播的比較慢(就像很多重量級影集,台灣的播映權總是慢不只半拍)。這個原英文名為『The Wire』的片集,它的中文翻譯說實在的比較難做。因為影集講的是巴爾的摩(Baltimore)市的黑白兩道的貪污腐敗,情節牽涉的話題比較敏感且複雜,對於中文翻譯的要求比較高,也比較多。要做好『The Wire』的翻譯並不容易,他們找來的譯者也還勝任。不過在某些“不算難”的地方,竟然發生錯誤,反而令人驚訝。比方:黑人女警探問白人女警探:萬一要臨時出勤(something comes up)的時候,她的兩個小孩怎麼辦?給誰帶? 她回答:『Nothing ever comes up.』意思是“從來沒有遇過臨時出勤的狀況”。結果被錯誤翻譯成“總是有辦法,沒問題”。誤解了說話人的意思。
另外,碼頭工人工會的老大,他的兒子殺了人。親如兄弟的堂兄尼克回憶這個堂弟從小天不怕地不怕的事蹟,說他曾經冒充大學生(當時他才15、6歲)去買酒。買到了便跑去大叫:『College kids ain’t shit.』(“大學生算什麼東西”“大學生不算什麼”)。結果翻譯成相反的意思:“大學生萬歲”。
這種錯誤都是可以避免,不該犯的。知識頻道上有個在講美國“安非他命”充斥的節目。譯者不知道市場上有種工業級的甲安叫做“冰毒”(crystal meth),竟然譯為“水晶甲安”。
 

 

 

 

『She grows on me.』
講到『House M.D.』這個全美當紅影集,台灣的播映單位─公視翻成『怪醫豪斯』,而先出DVD的單位翻成『流氓醫生』(公視才播到第四季,DVD也只出到第四季。但是電視播到『24反恐行動』的第七季,DVD只出到第六季)。公視很偷懶,他們的中文字幕翻譯是拿DVD來看,然後再把明顯的錯誤翻譯(英文翻中文)“改掉”。甚至有些大錯也“沒抓到”“改不掉”(例如:DVD連續錯誤翻譯,把“break up”“手機斷訊”誤譯為“崩潰”也沒改過來)。還有,公視的製播單位會把每集的“客串演出”(guest starring)和“二軍主演”(also starring)的名單(credit)都塗掉(遮掉),所以,即便是米拉索維諾(Mira Sorvino)這樣的電影明星來客串主演,觀眾也看不到她的名字出現。
另外舉兩個錯誤,也是“聽不懂”英文(美語)說法才會翻譯錯誤:Amber(安珀,被House稱作“cutthroat bitch”,即簡稱“c.b.”那個。“C.B.”翻成“割喉婊子”不好,“割喉賤人”稍好)死了,大家都很難過。House問他們:『你們不是討厭她嗎?幹嘛難過?』印度後裔美國演員Kal Penn(他主演『史詩大帝國』等山寨版惡搞好萊塢片而竄紅)回答:『She grows on me.』(我漸漸習慣她、喜歡她)。中文字幕竟然錯譯為:『她“長”在我身上』。還有,“13號”(新雇用的女醫生)說來的人不是警察,因為『He is not packing.』(他沒有佩槍),竟被誤譯為“收拾行李”。
 

 

 

 

『You’re breaking up.』
美國高收視率影集『House M.D.』(台譯『怪醫豪斯』或DVD版『流氓醫生』)的確是很難翻譯中文字幕的影集。讀者一定“顧名思義”“理所當然”地反應:中文翻譯難做是因為它是個“醫學”方面的影集。醫生幫病人治病的過程,牽涉一大堆醫學名詞,八成很難懂,很難翻譯。也對,這套影集的確用到一“拖拉庫”(“truck”的日文說法)醫學名詞。我們說翻譯的三要件:“語言能力”、“翻譯技巧”和“知識領域”。該影集考驗到醫藥(medicine and pharmaceutical)方面的知識領域的翻譯。有許多術語行話(Jargon and lingo)要處理。但是,看到目前為止(『House M.D.』的第四季)真正出大錯的中文翻譯,出現在譯者搞錯英文日常對話的部份,也就是“語言能力”(language)出了問題。
以下的這個例子連續出現在好幾集(episodes)的節目裡(而且連續數季的節目):House醫生搞怪,在打電話的時候,說對方“斷訊”,以便提早結束通話。自己故意掛電話,但是不引得對方懷疑的最好辦法,就是指稱手機“斷訊”。英文說法:『You’re breaking up.』或者『You’ve broken up.』三番兩次,這個“斷訊”的說法都被錯誤翻譯成:『你快“崩潰”了』。譯者完全不瞭解“break up”(斷訊)的用法。反而想歪了,把它扭曲成“崩潰”。即便公視譯者,也沒有改掉這個原來發生在DVD的錯譯。
 

 

12366415_1537332629892260_353639416266205649_n  

『I’m almost there!』
『You see about what Theodore wants.』這是電影『鼠來寶2』(『Alvin and The Chipmunk 2』)的台詞。它是什麼意思呢?劇情裡面,三小天王小花栗鼠之一的“胖胖Theodore”(“喜多”)心情不好,在學校很鬱卒,不吃東西也不跟同學玩。於是老師叫女花栗鼠(“The Chipettes”)的“胖胖Eleanor”(依妮)去問喜多“需不需要什麼,順便關心他一下”。“see about what he wants.”就是“去問問他要什麼,關心一下他”的意思。
你猜電影字幕把“see about what he wants.”翻成什麼了?中文字幕翻譯成:“你怎麼會沒有發現他心情不好”。什麼跟什麼嘛?錯的很離譜。這位幫電影公司做中文字幕翻譯的人士,連英文基本的“see about somebody”的意思都不懂(等於說,有“劇本”也沒用,譯者看劇本也看不懂)。
另外一個錯誤舉出來作例子,讀者可以拿這個例子去電影公司舉證,跟他們說:『既然現在的中文翻譯譯者水準不夠,能不能改請你去做字幕翻譯。』花栗鼠的“頭頭”Alvin(“艾文”)學大哥哥舉重練肌肉,於是,他舉起小啞鈴(dumbbell),嘴裡一邊在說:『I’m almost there!』(中文意思是:『快舉起來了!快成功了!』因為啞鈴太重,他舉不起來,最後還是失敗了)。你猜中文字幕翻成什麼?“I’m almost there!”錯譯為“我快吃到了”,很扯吧!
 

 

 

 

 

“You’re going down.”
在“NCIS:LA”之前,一般人對Chris o’Donnell的印象停留在他演出Batman(蝙蝠俠)的助手Robin(羅賓)(那已經是很久以前,前個系列的Batman電影,Chris o’Donnell還很年輕。
電影的“NCIS:LA”終於讓他找到演員難得碰到的量身訂做的角色(幸運的演員,一生只會碰到一次)。不但有的發揮,而且有個性,觀眾會記得他的角色。(老實說,Chris o’Donnell外型普通,長的就像全美國任何地方隨便在路上會碰到的白種男子。也難怪他的電影星途不順遂。現在能夠主演“NCIS:LA”的臥底幹員,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反而是本套影集搭檔的黑人LL酷傑沒什麼發揮。
該影集在台播出的中文字幕的翻譯者不只一位。有很強的譯者,也有不那麼強的。對於比較弱的那位譯者,有個錯誤舉出來談談,作為他的參考:
─ “pervert”是“變態”,不是像他在劇中翻譯的“色魔”。以前“CSI犯罪現場”(背景發生在LasVegas的那套原始母影集)的譯者更過分,把“pervert”翻譯成“色狼”。
─ 片中的犯人說:他在開庭之前接到一通匿名電話。對方警告他:
“You’re going down.”(意思是:你會被定罪,你非坐牢不可了)。中文字幕譯為:“你死定了”會讓觀眾誤會他小命不保。
 

 

 

 

 

”Learning by making mistakes.”
我的部落格經常指出在台放映的電影電視的翻譯字幕的錯誤
學生和讀者也常常在上面發問,他們自己找到的某些問題點。這種”找錯”然後”相互切磋”乃至”找出答案”的過程,是重要的”學習過程”(learning curve)。
的確,”learning by making mistakes.”。(不論是自己的錯誤,或是發現別人的錯誤。都可以從錯誤中學習)。但是近來我和學生們都發現了一個很糟糕的現象。國內的電視電影翻譯狀況”不進則退”的狀況。而且,呈現與英文同步退步的普遍現象。
之前,我們抓錯誤的對象是individual(個別)的錯誤。換句話說,這些錯誤的例子是個案。通常是某些屬於”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的專業術語和行話(jargon & lingo),譯者或許不懂,才會翻譯出那些錯誤。
經過我們指出並糾正那些錯誤,譯者可以學到正確的做法。下次他們就不會再犯錯,他們的譯文會更加完美。同時,看到文章的讀者也可以藉別人的錯誤學習,預防自己犯同樣的錯誤。
除了專業領域之外,一般的中英文語言能力,這些譯者是ok的。
然而最近的發展令人憂慮。某些電視電影的翻譯是不是換了一批人來做?而這批新手的程度不是更好,而是更糟。他們連一般的用語(中、英文皆然)都不懂。
所謂的”新手”並不是指他們的年齡變輕(比較年輕)。有些新手,從他們的中文表達,看的出他們年紀較長(中文使用是老式的)。有些甚至不是正統中文。比方這句話:「這是”他們那班人來的”」很明顯”他們那班人來的”是香港話,可能是僑生,也可能是香港的大陸人翻的。
(為了省錢,電視影集和知識節目撥放頻道會找以香港為基地的字幕公司或譯者來翻譯)。此外,下面的例子也可以說明這股翻譯水準”不進反退”的現象,讓錯誤發生倒退到一般用語的地步:
-”baby formula”(嬰兒奶粉),被譯成”處方”
-整形醫生用的”15號手術刀”(“15”),翻譯成15度。
-”Queen Elizabeth”是"女王”,被翻譯成”皇后”
-巧克力糖果的大品牌”Cadbury”被譯為”凱特伯立”。只要譯者在網路上稍微查證,就會知道它的固定譯法是”吉百利”譯者連這個小功夫都不做
-”John”這個來源自聖經典故的名字不可以翻譯成”強”(Jonathan的簡寫”Jon”)。約翰的希伯來文原形是”Johan”真的唸成”約翰”。英文”John”縮掉了一個音節把”Jonathan”翻成”約翰”是大錯(完全不同的名字)萬萬不可。
-”I don’t disgree”被翻譯為”我並不同意”。
以上都是很基本程度的中英文錯誤。今天你打開電視,或者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些錯誤比比皆是,不斷重複發生,甚至有互相學習,重複犯錯的情形(套據本土笑話:難道是「互相漏氣求”退步”」嗎)
這些翻譯錯誤的層次都很低,更別提中英文程度要求較高的翻譯了,錯誤更多。
現今電視電影翻譯”不進反退”的現象在持續下去,很令人擔心。理由是:
1. 撥出的單位有責任為觀眾和消費者提供”正確”且”良好”的譯文,台灣的觀眾非常依賴中文字幕的翻譯。”看圖說話”式的翻譯是”很故事”,不是傳遞正確的節目原訊息。會誤導觀眾,損及觀賞權益。
2. 為成本考量(為省錢)而雇用水準不夠的譯者,會阻礙優秀譯者的晉用管道,減少他們的工作機會和工作量,這是”反向淘汰”。主管單位和雇用單位("官”和”雇”雙方)都應該鼓勵和雇用有能力做電視電影翻譯的合格譯者,並且給予適當的酬勞跟薪資。
電視電影的翻譯水準才會越來越好,成正向發展。
 

 

 

 

 

『Keep your game face on.』要提高警覺,正經一點
『關鍵指令』(英文片名『Green Zone』)片中,男主角Matt Damon(麥特戴蒙)飾演的隊長(chief),交代他的隊員:『Keep your game face on.』(要提高警覺,正經一點)。“game face”是美國軍中的常用語(慣用語),影響所及,連一般老百姓的男生都喜歡用(為了耍酷,好像講出來就很酷)。所謂“game face”,顧名思義就是在正式“比賽”(game)之中,應該有的態度(“face”,聚精會神地面對比賽,“臉”上的神情不可能是鬆懈輕浮的)。
可惜奧斯卡最佳影片『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的翻譯,把“game face”翻成“頭盔”。『關鍵指令』的中文字幕雖然翻譯的不錯,卻還是有幾個錯誤(美中不足,有點可惜)。例如:“intel”(intelligence的簡稱“intel”,是“情報”的意思。以前曾在電視電影當中,被錯誤譯為“英代爾”那家公司),該片的譯者沒有翻錯,但是“source of intel”(情報“來源”),譯者沒把“來源”翻出來,還是一直翻譯成“情報”。另外,本片的譯者也犯了台灣很多(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翻譯者會犯的錯誤:那就是把英文的“a half”(“半個”)翻成“一個半”。片中追逐敵人的高潮戲,直昇機報告距離還有“a half klick”(半公里,“klick”是“公里”的軍中術語)。字幕錯譯為“1.5公里”。
 

 

 

 

 

“Lunar Landing Module”(LLM) 固定翻譯
電視上有個節目,談到美國阿波羅太空船(Apollo)登月計畫。(首次登月的是1969年的阿波羅十一號,出了問題返航地球的是Apollo 13)。節目提到第一位踏上月球的地球人Armstrong(阿姆斯壯),說他在“module”當中看到不尋常的輻射光線(radiation light)。
節目所指的module是“Lunar Landing Module”(簡稱LLM),也就是當年固定翻譯為中文的:登月小艇。(現在有人譯為“登月艙”)。並非譯者翻譯的“模型”,那是錯誤的翻譯。
 

 

 

 

 

 

17 Again (回到17歲) - bedazzle翻譯錯誤
電視的電影頻道開始播『17 Again』(台譯『回到17歲』),離該片在戲院上映大約一年的時間,當時錯過theatrical release(電影院放映)的觀眾現在可以收看。因為到目前為止,本片算是Zac Efron從影以來的代表作,而且本片的搞笑真的很好笑。
片中講到他回到17歲的高中時代。他學小甜甜Britney Spears的前夫K-Fed穿的衣服款式,T恤上面釘了亮片和假鑽。這種釘亮片和鑲假鑽的配件做法叫做『bedazzle』。可惜譯者以為“bedazzle”是“光彩奪目、引人注意”的一般形容詞,疏不知“bedazzle”是種特定的“配件工法”。
 

 

 

 

 

NCIS: LA(重返犯罪現場:洛杉磯) 嚴重翻譯錯誤
『NCIS: LA』(『重返犯罪現場:洛杉磯』)犯了嚴重的翻譯錯誤。胡凱莉(Kelly Hu)扮演北韓女殺手那集,劇中人提到“SecNav”,被錯誤譯為海軍“秘書處”。“SecNav”是“海軍部長”(Secretary of Navy)的簡稱。譯者有本事翻譯動作影集,卻連Secretary of Navy是海軍“部長”都不懂。(他大概以為“secretary”是“秘書”,才會把“SecNav”翻成“秘書處”)。還有,“start-up”是高科技“創新”(創投所設立)工作,譯者翻成“草創公司”不是以標明加州那些以家(車庫)為公司的科技start-up特性。
該譯者也不看『NCIS』(公視播出的母影集),公視先把胡凱莉的角色翻成“李婉愷”;同一個人到了子影集『NCIS: LA』被翻成“李雲凱”。(觀眾都知道這兩個名字是同一個人,只有譯者不知道)。連NCIS處長的名字Leon,AXN的譯者都錯誤翻譯為“萊昂”。
AXN的『NCIS:LA』(子影集)跟公視播的『NCIS』(母影集)唯一相同的是:他們犯同樣的翻譯錯誤,把“Marine”(陸戰隊)翻成“海軍”陸戰隊。AXN播的『NCIS: LA』還有個翻譯錯誤是公視不會犯的:把眾議員“congressman”翻成“國會議員”。
 

 

 

 

 

 

CSI franchise 三組人馬 三小時接力 翻譯也分三人?
電視上播了個很奇怪的影集,它是由『CSI』系列(CSI franchise)的三組人馬合演的三小時接力。但是每個小時分配到各人的地盤上。順序是:從Miami(組長Horatio)開始,為了案子他們迎來了Las Vegas的 雷 博士(取代Grissom的『駭客任務』黑人主角)。接著,案子又延伸到紐約(NY的組長是原電影演員Gary Sinise)。最後一小時,小鎮白人女生被擄的犯罪集團(這些女性稱為“white slaves”)回到拉斯維加斯。連貫劇情的元素有三:“Dr. Ray Langston”,“製作人Jerry Bruckheimer及執行製作Anthony Zuiker”,以及“片頭主題曲(三支全是天團『Guess Who』的經典作品)”。
“三集連珠”的原因是運用新成員Lawrence Fishburne的影響力來promote『CSI:Miami』的第八季新片;以及『CSI:NY』的第六集新作。(眼尖的觀眾會注意到新一季『CSI:Miami』的成員大換血,增加了從電視挖來的A咖,以及從電影挖來的B咖。因為CSI的三套影集當中,邁阿密這套“分店”的收視率最岌岌可危)。
三集連珠的台灣播映單位也很奇怪,他們找了不同的人來翻譯各個小時,造成不連貫的錯誤。比方:前幾個小時在『Miami』,譯者知道劇中人說的“turn tricks”是(妓女)接客。到了下一集『NY』,譯者換了人,把“turn tricks”翻譯成“靈活變通”(顧左右而言他的敷衍法)。
 

 

 

 

 

 

 

Cinemax「Epad」字幕翻譯錯誤
Cinemax(HBO的副台)這個電影頻道在介紹他們下個月的節目(program lineup)。這個節目叫做「Epad」。節目在新加坡做的,企劃人員還滿下功夫找資料(尤其是我幾次寫email去”指正”他們搞錯的介紹詞。例如”參加男孩天團”New Kido on the Block的是馬克華柏的哥哥比利,不是馬克…”)但有時候,他的中文翻譯字幕會出錯。
例如這個:
Epad在介紹好萊塢老片「To bruk」(「碧血狂沙」)的時候,主持人Oli提到片中的大反派George Peopard(喬治比柏)是後來演電視影集「天龍特攻隊」的隊長”泥巴”(角色英文原名Hannibal”漢尼拔”)
譯者把”泥巴”中文錯誤翻譯成”殺人魔”。
譯者搞錯了,以為主持人講的是「沉默的羔羊」系列的主角Hennibal Lecter於是翻譯為”殺人魔Hannibal”了。
平平都是Hannibal,可是這個”泥巴”跟那個”殺人魔”差遠了。
(因為以前台視播「天龍特攻隊」的時候是用”中文配音”dubbing的形式作法,觀眾沒機會聽到他在片中的英文名字Hannibal)
如今,「A-Team」(「天龍特攻隊」)又要來啦。這次是電影版,由Lian Neeson(連恩尼森)飾演”泥巴”,「Hangover」的當紅帥哥Bradley Cooper演當年”小白”的角色。
 

 

 

 

 

 

 

舊片重拍又一例- 新飛越情海(Melrose Place)
目前電視播的影集「新飛越情海」(Melrose Place)是「舊片重拍」的又一例。
中文「飛越XX」系列的始祖「飛越比佛利」(Beverly Hills, 90210)早就有「重拍版」(只是台灣的頻道好像都沒有興趣,沒有買來播)。
說得也對,與其買「90210」來播,不如乾脆買另一套俊男美女劇「the Hills」(有人譯「比佛利拜金女」),或者更夯的「Gossip Girls」(「花邊教主」)來播映就好了。
「Melrose Place」重拍的版本不算太好看。(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眾多女星當中,那個面孔是華裔女子的新星。她在片中的身份是「楊蘿倫」醫生,Dr. Lauren Yang。)而且,出現了幾個演過原影集(二十年前了吧?)的老男老女(他們自從原影集「飛越情海」下檔後,這些年好像沒有什麼發展,混的不太好)。
不過,「新飛越情海」對於中文字幕的翻譯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戰。譯者對於好萊塢流行的東西必須跟得上。
下面就是個例子:
美國電視和網路方面,最大的娛樂八卦(狗仔)媒體是TMZ。譯者把TMZ翻譯成「TMZ雜誌」完全不對。可見得譯者並不真正知道TMZ是什麼。
 

 

 

 

 

 

 

熟悉美國風靡的各種運動 讓中英翻譯更上一層樓
HBO的自製影集『我家也有大明星』(『Entourage』),每年都幫HBO得到艾美獎(Emmys)。算是HBO的“旗艦級”(signature, flagship)自製節目。它在台灣播映的好幾季下來,中文字幕翻譯的水準漸趨穩定,保持著一定的水準。譯者對於好萊塢的時尚八卦,似乎有某種程度的了解。不過,最近發現他們出了個大錯。譯者完全不了解美國人迷的運動項目。因為美式足球明星(American Football star)湯姆布瑞迪(Tom Brady)來客串演出軋一角。中文字幕竟然把“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翻譯成“橄欖球”。這是不行的。美國的電視電影要翻譯的好,美國人風靡的各種運動是“一定要”熟悉的。因為“美語”(American English)受各種熱門運動項目的術語行話(jargon & lingo)影響很大。“sports”影響美語的例子處處都在。不勝枚舉。把“美式足球”誤譯為“橄欖球”是很大的錯誤。而且很多年沒有看到翻譯在錯這個名稱。難道譯者年紀過大,趕不上時代。
另外一個翻譯錯誤,跟上面的例子剛好相反。譯者可能年紀太輕,經驗太不足。才會不知道二十世紀在英國的最重要“天團”。這個英國天團是“the Cure”,在英國(甚至美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所以他們是英國廚師Jamie Oliver(傑米奧利佛)的最鍾愛樂團。他在自己的電視節目提到“the Cure”,結果被錯誤翻譯成:『一條叫“療傷”的歌曲』。
 

 

 

 

 

 

 

 

李屏賓 『乘著光影去旅行』- 台灣最有名的國際攝影師記錄片
香港人記錄了李屏賓(台灣最有名的國際攝影師,他的洋文名字是Mark Lee)從台灣到香港,到日本,到大陸,然後到法語世界(法國、加拿大、越南)拍片的生涯。記錄片的名字叫做『乘著光影去旅行』,除了最後收尾收的不好(後面一小段變成“侯孝賢”的小專題。還有,結束在李屏賓拿到國家文藝獎,卻沒收到他領獎的聲音紀錄。找了個女人聲音來代他唸稿。好奇怪),這個紀錄片有花功夫做,而且剪輯的算是很用心。在片中,李屏賓很懊悔他選擇了做電影攝影工作這條路,搞得“沒有把母親照顧好”。的確,換了一個人恐怕就做不到放棄家人,特別是照顧老母親的責任。(我就做不到)他自己很清楚。
這個片子的英文、法文、粵語(如王家衛在受訪時說廣東話,或叫做“香港話”)的字幕都做的很有水準。除了一個人的名字被打錯,她就是“伊能靜”。片子的字幕把伊能靜直譯為英文“I - nanging”,大錯特錯。伊能靜是日本姓氏“伊能”加上單名“靜”。並不是姓“伊”,名能靜。(日文應該是“Eno”)這就像把“金城武”誤會成姓“金”名“城武”,然後英文變成“Kim Cheng wu”…什麼的。他姓日本姓氏“金城”(Kaneshiro),單名“武”(Takeshi)。
 

 

 

 

 

 

 

翻譯的"邏輯"(logic)問題
有個美國的烹飪比賽節目,在介紹某位知名主廚的時候,節目的中文字慕寫著:「他(主廚)為維多利亞女王料理。」
無意間”瞄到”這個中文字幕,我嚇了一跳。
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已經作古了一個多世紀,這個人(主廚)看上去五十多歲,他怎麼可能為”維多利亞女王”作料理呢?
這種英文翻譯中文的狀況,當然會鬧笑話。(就連不知道英文原文的人,光是看中文,都會知道翻錯了。)
光憑中文,就知道翻譯的”邏輯”(logic)出了問題,所謂”時空錯置”、”前後錯亂”。
在台灣學英文,大家早就習慣沒頭沒腦的”死智”(換句話說──”不用腦筋’)。在學校,英文成績好,可能是比別人多背了幾個生字;在社會上,所謂的”英文好”,也許是各種英文考試考得好。
於是,很多自己認為(別人也這麼認為)英文好的人,後來當上了翻譯,自然而然的做了翻譯的工作。
可是,翻譯不能”沒頭沒腦”的靠背生字和翻字典來執行。作翻譯需要頭腦,要運用邏輯,也要有科學思考,才能了解別人的意思,以及他們在說些什麼。
(所謂”人要有知識,最起碼也要有常識”。)
當你在作電視電影翻譯的時候,不管劇本上的英文是(看起來)怎麼寫的,當你想要翻譯成”他為維多利亞女王作料理”那一刻,要有危機意識的提醒自己:「有問題!」先搞清楚再下筆。
 

 

 

 

 

 

 

字幕翻譯的歷史知識和常識考驗
美國一些電視電影的節目(包括知識頻道的某些歷史性節目),有時候會帶到關於美國歷史的內容。這些內容考驗著中文字幕翻譯的歷史知識和常識。
例如這個例子:
南北戰爭時期的”confederate (army)”是什麼軍隊?
有翻譯翻成”聯邦軍(大概是去查字典的結果,才會翻譯成”聯邦”軍)。
不對,是”南軍”(相對於”北軍”yankees, the Union army)。
就連”the Civil War”都該翻譯成”南北戰爭”,而不是字面上的”內戰”。
這不是英文的問題,而是中文的專業歷史術語問題(lingo&jargon)。
各國或許都有過”內戰”,但是當我門談到美國歷史上(十九世紀)的內戰的時候,中文有固定譯名──史稱”南北戰爭”。
這就是翻譯難做的地方,你不是查字典上的生字,然後照抄,把英文寫成中文就好,那不叫作翻譯。
翻譯牽涉到”語言能力”(language)”翻譯技巧”(translation skill set)和”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
其中又以”知識領域”最為關鍵,也最為難得。
上面的”南北戰爭”例子就是”知識領域”出了問題,才會不知道”Civil War”固定譯成”南北戰爭”,而”the confederate army”是”南軍”。
 

 

 

 

 

 

「新飛越情海 Melrose Place」- 譯者可能查不到的術語blow
『新飛越情海』(『Melrose Place』)的譯者很用功地做翻譯,人也很努力、上進。他會越翻越好,我不懷疑。但是有個“術語名詞”,譯者可能“查不到”。在此告訴他(或她)。
“blow”不是他翻譯的“大麻”。
“blow”是“古柯鹼”“cocaine”或“快克”“crack”(也不要翻成大陸用法“可卡因”)。所以劇中人要在玻璃上“切”成一條條(line)來“吸食”。
 

 

 

 

 

 

軍事戰爭片「世紀戰魂 (Centurion)」翻譯錯誤
對於喜歡看軍事戰爭片,或者“起碼”不害怕看到戰場上殘酷的殺戮和血肉飛濺的場面,或許可以考慮去看看『世紀戰魂』(Centurion)。這部片子的男主角Michael Fassbender(麥可法斯賓達),在片中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精湛。
片子不錯,但翻譯上仍有些許的錯誤。“mutt”是罵人“雜種狗”的意思,並非“白癡”。“wolves got him”則是“被狼吃了”,而電影的中文字幕卻是直接簡化成“被殺了”。“get on with it”也不是譯者翻譯的“想的美”,而是“要殺快殺”,兩者的意思天差地遠。“you are too much of a risk”的意思是“留你活口,會有很大的風險”,跟譯者所翻譯的“你冒太大的風險了”相比,也比較符合劇情邏輯吧。
 

 

 

 

 

 

最後一封情書(Dear John)翻譯錯誤
“mint”是“薄荷”這種香草(herb,要注意:美語的“herb”的“h”不發音)但是,mint還有其他很多種意思。因為“同字異義”的情況太多,很多電視電影的中文字幕常常翻譯錯誤(因為譯者搞錯該上下文當中的“mint”的意思)。
“mint”有時候是“薄荷糖”。美國的高級餐廳會在門口的位置,放上一盤mints(薄荷糖)。讓客人吃完飯離開餐廳的時候,拿一顆(或幾顆)。含在嘴裡可以消除用餐時吃進的重口氣,難聞口氣(如大蒜)。所以,我們叫薄荷口味的除口臭劑、清香口氣片:breath mint(breath是呼吸的口氣)。
但是,mint還有一個一般人想不到的意義。那就是“鑄幣廠”。(如:“U.S Mint”是美國政府下面的鑄幣廠)。這個解釋常常被翻錯。幸虧電影『最後一封情書』(『Dear John』)翻對了。片子一開始,男主角作戰受傷,倒在地上。他眼前出現一枚枚銅板硬幣。接著,他向觀眾敘述,小時候跟著爸爸去鑄幣廠(mint)參觀的細節…
不過後來有個關於“mint”的情節,中文字幕卻翻錯了:父親過世之後,男主角把所有的錢幣收藏賣掉,只留下一枚有紀念價值的。他說“all but one”(除了這一枚,其他全賣),譯者卻翻成別的意思:“只賣一個人”。
 

 

 

 

 

 

 

Vietnam vs Vienna 越南與維也納 傻傻分不清楚
以前在台灣開的會議,不管"產"、"官"、"學"、"研"誰主辦的,都曾經發生下面這個笑話:
從Vienna(維也納)來的代表或者參與人員,被主辦單位的介紹人、主持人(或者現場的翻譯)說成是"越南"來的。
"Vietnam"(越南)和"Vienna"(維也納)被搞錯,還不只在會議當中。
洋片的電視和電影翻譯,也向來把"Vietnam"和"Vienna"搞混(向來是錯誤翻譯的大宗)
你不必是英文有多好,就會從中文字幕發現這種現象。
比方:一部關於"越戰"的電影,怎麼會突然出現"維也納"的中文字幕的翻譯文句,(片中既沒有歐洲人,也沒有談到音樂相關的劇情,怎麼會有維也納呢?)
原來是把"Vietnam"看成"維也納"。
另外,真的是談歐洲的音樂或文化的劇情或知識頻道的節目,看著廣告中文字幕,怎麼"從天外飛來"一個"越南人"。
原來是把"Vienna"誤會成"越南"。
連「Dancing with the stars」(「眾星比舞」的電視實境節目的冠軍選手(此人原為奧運溜冰金牌)Evan("埃文",男的)都會搞混。
 

 

 

 

 

 

法文 "collaborator" & "resistant" 特別意義
嚴格來說,『葡萄酒世界』(『Mondovino』)的中文譯者還不錯。要翻譯英文、義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甚至一點點德文,的確很挑戰(雖然各外語都有劇本,還是不容易)。但是有個東西,譯者可能不知道它的典故來源,所以沒翻出來。接近片尾的部份,有句旁白是這樣的:不知道『Rolland』(侯隆)和『Parker』(派克)帶給波爾多和法國各產區的現代生產方式(紅酒),究竟是“collaborator”還是“resistant”?
法文的“collaborator”和“resistant”兩個名詞是有特別意義,別有所指的。它源自二次大戰期間的法國戰區(被納粹德國佔領)。“collaborator”(法文“collaborateur”)是幫德國統治的走狗漢奸。而“resistant”是法國地下反抗軍。“collaborator”這些跟佔領軍(納粹)走在一起的傢伙,戰後被清算鬥臭。而“resistant”當然變成英雄。
 

 

 

 

 

 

「刺客公敵(Killers)」電影字幕翻譯錯誤
「Killers」(台譯「刺客公敵」)片中,有幾個中文字幕翻譯錯誤。
它們不是個別錯誤翻譯的「個案」(single case),而是做翻譯的人的壞習慣所導致的「通例」(universal case)。所以特別拿出來討論:
--為什麼觀眾都可以看到銀幕上的酒(wine)是白葡萄酒(white wine),但是翻譯卻要翻成「紅酒」?
你可以想見,大概是譯者根本沒有看過片子,只是拿劇本,對著劇本上的「wine」來翻譯。
他在不知道是紅酒或白酒的狀況下,就大膽假設那是「紅」酒,結果出錯。
如果劇本上寫的是「wine」,為了保險起見,你還是翻「葡萄酒」好了。
--片中的殺手配角是男主角Ashton Kutcher的男同事,叫做Henry。他沒殺成男主角,反而被殺。男主角說要回公司去查Henry的「stuff」。換句話說,要去查Henry的「物品文件什麼的」。譯者大概把「stuff」誤看成「staff」,所以錯誤翻譯成亨利的「員工」。
翻得太急,才會看走眼,把「stuff」誤看成「staff」,換個角度想,你看劇情演到這裡,你認為男主角會回公司去查Henry的「員工」還是「他的東西」呢?男主角要查亨利的幕後藏鏡人,他會找「staff」還是「stuff」呢?
 

 

 

 

 

 

 

玩具總動員系列卡通電影的人名翻譯
大陸人喜歡說”搞”這個字, 這是大家知道的. 什麼”馬上搞上馬”啦, “ㄧ米的地方搞出一個銅板, 隔天再來, 這一米的地方又搞出一個” (這段話是指述某個大陸的海盜島的考古挖掘)
大陸的中文(普通話)的用語, 的確跟我們的中文用語(台灣說的”國語’)不太ㄧ樣. 大陸人”搞”的說法, 台灣大概會說”弄”或”用”. 例如: “這塊蔥油餅要怎麼用” (純”台灣”說法), “怎麼弄這個計劃?”….
香港的中文唸法也跟台灣,大陸不同. 例如: “玩具總動員”系列卡通電影. 當初第一集的中文字幕翻譯, 根據香港話(粵語)把劇中主角 “牛仔” Woody翻譯成”胡”迪.
Woody應該要照中文(大陸說”普通話”, 台灣說”國語”, 也就是英文說的”Mandarin”)而翻譯成”伍迪”才對. 結果, 照”廣東話”發因而翻譯錯誤的”胡迪”, ㄧ路用到現在的”玩具總動員3” (Toy Story 3). 難怪人家說 "old habits die hard" (壞習慣改不了).
大陸市場是亞洲最大的電影市場, 好萊塢電影的中文字幕翻譯怎麼可以不照中國人用的”Mandarin”翻譯呢?
 

 

 

 

 

 

 

美食節目字幕翻譯錯誤- get wasted 喝醉
電視上的美食節目正在教人做菜。主持人做的是“法國吐司烘蛋”(stuffed French toast omelette)。東西已經放進烤箱烤。於是,主持人開始做醬汁(sauce),等一下淋在烘蛋上,搭配著吃。他在楓糖漿(maple syrup)裡面加了“雪莉酒”(sherry)。但是他提醒電視前的觀眾:“不要加太多, 一兩 滴就好”。因為“we don’t want to get wasted.”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電視上的中文字幕寫著:“我們不要浪費”。顯然譯者看到“wasted”,以為“wasted”是“浪費”。也就這樣翻譯了。
翻譯錯誤了!“we don't want to get wasted.”的意思是『不要喝醉了』。“get wasted”是“喝醉,喝到茫”的意思。雪莉酒不要放多,免得喝醉了。
順便講一個也很容易翻錯的中文字幕。老美的電視電影節目,如果說到“bike”,你不要急急忙忙,想當然耳地翻譯成“腳踏車”。他們很可能指的是“機車”(亦即“摩托車”),是“motorbike” “motorcycle”的簡稱。你或許會問:那麼台灣到處都有的50c.c.摩托車怎麼說?
英文叫“moped”。
 

 

 

 

 

 

 

 

星夢傳奇「奧森威爾斯與我 Me and Orson Welles」字幕翻譯錯誤
有個電影叫做『星夢傳奇:奧森威爾斯與我』(『Me and Orson Welles』)應該讓學電影、電視、廣播、文學,以及其他藝術部門(“學科”:discipline)的學生們很期待吧。
這個片子的中文翻譯有些問題。例如:片頭有個女生在博物館彈鋼琴。彈的是音樂家George Gershwin(喬治蓋希文)的作品。後來在片尾又提到這件事,Zac Efron(柴克艾佛朗)對女生說:『You played Gershwin.』(你彈奏蓋希文的作品),中文字幕竟然寫:『你“演”蓋希文』(完全誤會了劇中人說的“play”的意思)。
這個電影走的是“artsy”(藝術電影)的路線。但是它卻讓很多藝文圈(泛指所有“搞藝文”的人)失望。同時,它也完全“誤用了”Zac Efron這位演員。以片中他所飾演的“年輕男生”的角色而言,不需要找Zac Efron,另外找個剛出道的小男生演員來演會更好。(柴克艾佛朗需要更有挑戰性的角色)。
 

 

 

 

 

 

 

慾望城市2- 人名翻譯錯誤
先不說『慾望城市2』(『Sex and the City 2』)這個電影本身怎麼樣,拍得好不好。起碼這個片子的翻譯是有問題的。片中出現的阿布達比(Abu Dhabi)的“酋長”(Sheikh Khalid)應該是“卡利德酋長”,結果被翻成『希克』卡利。譯者不知道“Sheikh”是中東酋長的頭銜,還以為那是一般名字,所以照發音翻成『希克』。
太多這種例子:
“主教”(bishop)被翻成“畢夏普”。
“警長”(marshal)翻成“馬歇爾”。
“猶太教(牧)師”(rabbi)翻成“拉比”(不但是音譯,而且發音還搞錯。Rabbi的“i”唸“愛”的音)。
還看到電視上關於“鑑識科學”(forensic science)的節目,把“小貨車”(pick up truck)翻成“皮卡車”。
回去講『慾望城市2』,如果你看過它的預告(trailer),你會看到有一幕:Carrie(台譯“凱莉”)發現中東的市場賣的鞋子才20美金一雙。她高興之下(因為比起她在紐約買的鞋子便宜太多),叫老闆給大家一人一雙,她買單。真正到了電影裡,根本不是這麼回事。買鞋子的戲分別出現在兩個時點的場景,互相不連貫。(所以也沒有預告那麼好笑)。
最近很多觀眾發現,有些好萊塢電影的預告是特別剪的。某些片段根本不在本片當中。
 

 

 

 

 

專業領域應有的翻譯知識- 衝鋒追魂手? 衝鋒飛車隊?
你有沒有聽過「衝鋒追魂手」這個電影?你可能會回答說:我聽過(可能也看過)「衝鋒飛車隊」,但是沒有聽過「衝鋒追魂手」。
這就對了。
「衝鋒追魂手」是翻譯錯誤的中文片名。它的正確翻譯應該是「衝鋒飛車隊」。也就是英文片名「Mad Max」的澳洲片。
它是澳洲明星Mel Gibson(梅爾吉勃遜)打進國際市場,進軍好萊塢,成為全球巨星的處男作(當然「衝鋒飛車隊」走紅之後,原導演還拍了第二集、第三集。它的系列好萊塢化的越厲害,成績就越差。還是第一集最有代表性。)
為什麼會把大名鼎鼎的「衝鋒飛車隊」錯誤翻譯成「衝鋒追魂手」呢?可能是因為譯者看到劇本上寫的片名是「Road Warrior」,她沒有聯想到「Road Warrior」就是「Mad Max」(「衝鋒飛車隊」的全名是「Mad Max: the Road Warrior」。)
這個錯誤出現在電視節目「電影科技大公開」(「Science of the Movies」)。
這就有點不對了,如果你要翻譯電影科技方面的節目,你不覺得必須要對於電影歷史的演進有些了解嗎?(甚至必須要對熱門賣座片如數家珍)。
「Mad Max: the Road Warrior」是澳洲片,但是它在美國和全世界大賣,才會打開Mel Gibson的演藝之路。
被這個節目(「電影科技大公開」)提到的電影,必有來頭。翻譯出「衝鋒追魂手」這種沒聽過的片名,不覺得必有問題嗎?
 

 

 

 

 

 

AXN「偷天換日 Leverage」的翻譯錯誤真的太好笑
AXN「偷天換日」(「Leverage」)的翻譯,有些錯誤真的太好笑了。
美國給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的「印地安保留區」(「Indian Reservation」),你猜「偷天任務」的中文字幕翻譯成什麼?
他翻譯成「印度的」。
(由此推論,如果是「秋老虎」(「Indian Summer」)這個人大概會翻譯成「印度的夏天」。)
還有「黑道」、「幫派」、「黑幫」,英文叫做「mob」。譯者把人家「mob」翻譯成「暴徒」。這種翻譯跟從前人家查字典,把「mob」翻成「暴民」差不多。
(難道當年美國黑幫老大Al Capone只是一介暴民?)
我沒有舉很多例子,因為每次看到這些錯誤,我都笑倒在地,沒有辦法再看下去(該影集)。
讀者們倒是可以收看這影集,然後拿個筆記本把它的錯誤都記下來。(我相信以讀者的英文聽力程度,可以聽出劇中人講什麼,也可以對照它的中文字幕,發掘出錯誤。請你把找到的錯誤放上我們的部落格,與其他讀者同好分享。)
AXN你嘛幫幫忙,就算不換掉這個翻譯,起碼也要找個人幫他看看稿(審稿)。並不是說翻譯都不會出錯,但是此人不負責任。碰到自己不會的,該去搞清楚的,他置之不理,該問而不問。
 

 

 

 

 

 

CSI犯罪現場第十季字幕翻譯錯誤- 我去年沒有賺八百萬美元,因為我殺了人
『我去年沒有賺八百萬美元,因為我殺了人』
你看這句中文,大概看不出破綻吧。這段中文字幕出現在最新一集『CSI犯罪現場』第十季(六月七日在台灣播出,晚上十點到十一點)。它是個天大的錯誤,也証實(trace evidence,“跡証”) 當集的譯者換了人。換了水準比較差的譯者(該集是第十季播映以來,第一次九點到十點播上週舊的episode。十點到十一點才播新的。讓人聯想到,該影集來不及翻譯兩集新的。也可能原譯者被調去翻譯『NCIS:LA』)。
回頭去說上面那句中文翻譯,它是直譯自英文對白:『I didn’t make 8 million dollars because I kill people.』有沒有發現?乍看之下“中文”跟“英文”每個字都對得起來。中文字幕是這句英文原文的“逐字直譯”所以錯大了。這句英文的意思是:『要是我殺人,怎麼可能去年賺進八百萬。』(差的很遠耶!這位譯者完全不懂那句英文的意思,“糗很大”!) 你用邏輯想,怎麼有人會說“他賺了大錢,因為他殺了人” (講話的人是合法靶場的女老闆) 她如果殺了人,早就被抓,店被查封,她也賺不到錢了。此名譯者把tuxedo翻成“燕尾服”(應該是“大禮服”),又把“a couple of”翻成“幾個”(“兩個”才對)就不奇怪了。
 

 

 

 

 

備胎女王(the Back-up plan)- 愛爾蘭姓氏的唸法
J Lo(Jennifer Lopez珍妮佛羅培茲)的電影「the Back-up plan」(台譯「備胎女王」)是時下流行的「姊弟戀」故事。
J Lo的角色是「姐姐」(通常都是事業有成的熟女),英文的稱呼叫做「cougar」(捷豹)。
這個電影比較出色的是男主角「弟弟」Alex O’Loughlin(戲裡叫「Stan」)。他比J Lo有活力多了(看的出來,J Lo真的老了)。
不知道此人是何許人也,從何而來(如果沒有人好好「經營」他,恐怕就跟其他成堆的小白男演員一樣,漸漸被人遺忘)。但是片商把他的名字翻錯。他的姓O’Loughlin,片商譯為「歐拉昆」是不對的。這種(長相)的姓氏是愛爾蘭姓(Irish Surname)(「O’」最古的形式是「of」的意思)。
「O’Loughlin」代表他們這個族裔(tribe)的族長(tribe’s head)名字叫做「Loughlin」。(你以後聽到「歐XX」「歐什麼」的洋人姓氏,就知道可能跟「Irish」來源有關。)
所謂「O’Loughlin」這個姓氏,就是從遠古的,以Loughlin為族長的族裔的子子孫孫的後代。
至於「Loughlin」要怎麼唸?
應該唸(類似中文的)「拉夫林」的音。因此「O’Loughlin」這個姓應該翻譯成「歐拉夫林」,不是「歐拉昆」。
 

 

 

 

 

 

「暴力特區2」翻譯錯誤(法文翻譯中文)
法國片(法文發音)的中文字幕比較不為人所注意。因為能夠檢查並糾正的人不多。
以下是「暴力特區2」的翻譯錯誤(法文翻譯中文)。
--片中的大壞蛋,搞出所有的陰謀的軍警執法單位叫做「DISS」。其實它就是仿照美國「國土安全部」(Homeland Security)作的設計(法國並沒有該機構)。
譯者把它譯為「內政安全部」是不妥的。
--片中講到到時候把我關在「Guantanamo」監獄就糟糕了。(這是男主角在誇大、講笑話。)譯者翻成中文字幕:「把我關在當地監獄。」顯然譯者不知道位在古巴的Guantanamo(關塔那摩監獄)是美國用來關恐怖份子的境外屬地。
--「cinq minards」是法文的「50億」,英文的說法是「5 billions」,被翻成「5億」。電視電影的譯者常常搞不清楚「外語」和「中文」之間的數目換算。英文譯成中文時,也常把「50億」(5 billions)譯成「5億」。
--片中的法國總統才在考慮要炸掉「13區」(也就是「暴力特區」)。不一會兒功夫,DISS的部長就冒出頭來。於是總統反應:「Déja?」(意思是:「這麼快?」)譯者錯譯為「準備好了?」
--還有譯者聽不懂片中華人說的香港話「仆街」。
 

 

 

 

 

即刻救援(Taken)- "時間"錯誤翻譯
Medi-Lan一位在知識頻道做翻譯還做的不錯的譯者,在翻譯Star Movie播映的電影時,竟然錯誤百出,而且是很簡單的地方出錯。真是令人驚訝。我指的電影是Liam Neeson(連恩尼森)主演的賣座動作片「即刻救援」(「Taken」)。在戲院下檔一段時間之後,該片終於在電視上播放。電視播映版本翻譯錯誤包括:
片中被綁架的女生的step father(繼父)問她的生父(Liam Neeson飾演):「要訂什麼時候的機票飛巴黎?」Liam回答:「An hour ago.」(一小時前)為什麼回答「一小時前」呢?
這種講法是表示「早就開出發了,現在去已經算晚了」。所以,幽默的講:「An hour ago.」
中文字幕竟然翻錯成:一小時「後」。(不但錯大了,而且完全誤解劇本寫作的用意。)
另外舉一個也是「時間上」搞錯的例子:
Liam Neeson找到阿爾巴尼亞黑道,也從聲音比對,發現綁走他女兒的歹徒。他說:你不記得我啦?「We talked on the phone 2 days ago.」(我們兩天前講過電話)。因為他女兒被綁架的時候,手機被歹徒拿起來。Liam Neeson對著電話那頭的歹徒放狠話。中文字幕竟翻錯成:「我們兩「星期」前講過電話。」
隨便舉兩個「時間」相關的例子,任何人都看出本片的翻譯錯誤多麼離譜。
- by 王麗莎

重返犯罪現場 vs 國家地理頻道- 軍種及食材常見翻譯錯誤
公視播的「NCIS」案例(「重返犯罪現場」)影集,算是中文字幕翻的不錯的節目。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把"Marine"(陸戰隊)翻譯成”海軍陸戰隊”(或簡稱”海陸”)
不斷地跟大家說明美國的陸戰隊(U.S.Marine)是個獨立軍種,並不隸屬於海軍(換句話說,"陸戰隊"跟"海軍"平起平坐,是對等的軍種。
另外常常翻譯錯誤的是美食節目的食材之中文譯名。NGC(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即"國家地理頻道")的周末中午的美食節目,把"櫛瓜"翻譯成"南瓜"。
查字典真的沒用,因為這些食材的英文名稱,同一種東西在英國(及歐陸)和美國就不同。
美國人用"squash"來說"櫛瓜",不同於歐洲人說的"zucchini"(義大利文)或者”corgette”(法文)。
翻譯者應該要聽節目裡面的人怎麼說,然後對照畫面上的食材,才會清楚。
你會問:那麼”南瓜”,美國人怎麼說?老美說”pumpkin”呀。大家都很熟悉。(反而是英國人口中的”squash”是”南瓜”。
還有”leek”不要再翻譯成” 韮菜”啦!”leek”是歐洲本土重要蔬菜,是大蔥類食材(比三星蔥更大),中文譯為”韮蔥”還可勉強接受。
 

 

 

 

 

 

 

「整形春秋(Nip Tuck) 」第四季天兵錯誤翻譯
『整形春秋』(『Nip Tuck』)雖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片集,但是它也拍到第五季了。在美國有固定的收視群和收視率(ratings。在美國收視率是一切)。所以,拿到台灣來播的時候,你們做的中文翻譯也不能太差嘛。偏偏AXN(“action”的縮寫,專播動作類型片集的電視頻道)播出的『整形春秋』第四季的中文翻譯,就是爛到不行。(是怎麼樣?看不起人家影集的水準,所以“隨便翻譯”嗎?)
“嬰兒奶粉”的英文是“baby formula”。我想,應該一般英文程度的人都會知道。AXN的“天兵翻譯”,把“baby formula”譯為“處方”(他以為是開給新生兒的“處方”,因為有“formula”字樣)。
還有,劇中常見常用的手術刀(scalpel),(這是個常在動手術的影集,講的是兩個整形醫生“plastic surgeons”開業的故事。片名“Nip Tuck”就是“整形手術”,要先“切開”“nip”,再“拉緊縫合”“tuck”)。“number 15”是“15號手術刀”。“天兵”中文字幕翻譯成“15度”刀,真不知道從何而來。
還有人家說“realize the dream”是“實現夢想”。你猜他翻譯成什麼? 沒錯,錯譯為“了解”夢想(大概是查字典“realize”是“了解”吧)。
 

 

 

 

 

 

『驚爆萬惡城』(Edge of Darkness)字幕翻譯錯誤連篇
『驚爆萬惡城』(英文原片名『Edge of Darkness』)這個片子,中文字幕翻譯翻得亂七八糟(英文說法是:『all over the place』)。隨便舉個簡單的例子。主角問小女兒:『Who’s my little girl?』小女兒回答:『Emma.』問句被翻成『我的小女兒呢?』不對,應該是『誰是我的小女兒呢?』或『我的小女兒是誰?』你沒看到小女孩回答『艾瑪』嗎?如果問的是“我的小女兒呢?”,“我的小女兒在哪裡?”回答『艾瑪』不是很奇怪,文不對題,答非所問嗎?這還是簡單的錯誤。大家都聽得懂,任何觀眾大概都能抓出來。其他比較“隱性”的翻譯錯誤還有:“well-known killer”指的是片中那個“登記有案”“有名的職業殺手”,卻被翻譯成“令人醒目的殺手”。請問一下,這裡中文得“令人醒目”是什麼意思?顯然譯者不懂劇本上“well-known killer”是什麼意思,只好逐字的直譯,然後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就變成“令人醒目”啦。還有,“trespass”是美國法律條文中“非法侵入”人家的土地和房產的意思,中文字幕譯為“侵害”也是錯的,非常外行沒概念。
 

 

 

 

 

 

I’m not at liberty to say. 到底說什麼?
‘’I’m not at liberty to say.’’(意思是「我沒權利說」或「人家不准我說」)
影集「偷天任務」(「Leverage」)的中文字幕把上頭一句錯誤翻譯成「我沒空跟你說」。’’at liberty’’在這裡的意思是「有權利、有自由…」(可以說)。
比方,’’You ‘re not at liberty to tell him.’’意思是「你沒權利告訴他」。怎麼會錯誤翻譯成「沒空」(沒時間)呢?
‘’liberty’’這個字要好好講一下。「自由」這個意思,英文有兩個字:「liberty」和「freedom」。兩個字的來源不同。「freedom」是從「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字源來的字「free」(單字單音)變過來的名詞「freedom」。而「liberty」來自「法文」(French)。法文的拼法是「liberté」,而法文的「liberté」又來自拉丁文的「libre」。
換句話說,拉丁文影響所及的法文、西文、義文……這些,它們的「自由」都很像。
「liberty」和「freedom」意思相同,但用法(用的時機)是有點差異的。
如果你要用英文寫論文,那麼要選用「liberty」這個拉丁來源的字比較好。
 

 

 

 

 

 

Life on Mars- 洛克"哈德遜"與桃樂絲黛主演的電影…
Life on Mars
「洛克”哈德遜”與桃樂絲黛主演的電影…」
有沒有看出這句話的破綻?如果你覺得這句話的人名「洛克”哈德遜”」很怪的話,那你就感覺到了 – 沒錯,這個人名是個錯誤翻譯。
過世很久的老明星Rock Hudson的正確中文譯名,固定翻譯成「洛赫遜」。
令人不解的事:這個影集的中文字幕翻譯者,既然知道「桃樂絲黛」(Doris Day),怎麼可能不知道「洛赫遜」呢?
新影集的主題是「時空旅行」,男主角從2008回到1973。當時的警察索賄收禮(紐約市),沒有”廉政公署”這回事;老百姓民智未開,視同性戀者為大禁忌。所以談到Rock Hudson (洛赫遜) 這個大明星是同性戀的時候,大家把講話的人當瘋子(洛赫遜當時還沒有宣佈公開他的同志身份)。
說到”民智未開”這件事,英國美食教主Jamie Oliver (傑米奧利佛) 的新節目是他遊歷美國尋找地方特色美食。當他深入美國南方喬治亞州(the Deep South),生平第一次他聽到白人老粗罵黑人”黑鬼”(the “n” word,即”nigger”),而且可能罵的是Obama,他當下受到很大的震撼,義憤填膺、久久不能自己。
這是Jamie Oliver 善良單純的天性。他來自英國,當地無法想像美國南方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並沒有因為南北戰爭而結束,反而因為打輸了更加心有不服。我去過南方,連我這個外來客都感受到當地歧視的氛圍。
 

 

 

 

 

 

此bike非彼bike-「摯愛無盡」翻譯錯誤
有個片子推薦給喜歡看「美麗事物」的電影觀眾們,也就是「愛美一族」:
Gucci前總監Tom Pord(也就是在九O年代,一手把Gucci提拔起來,在時尚界起死回生的大功臣)做導演的首部片子「the Single Man」(台譯「摯愛無盡」)。
Gay(同志)看「時尚」(Fashion)總是劃上等號。Tom Pord對於「時尚」和「美麗」的敏銳度以及品味,完全展現在這個以一九六O年代的加州同志題材作為主軸的電影。這個題材,在台北的都會族觀眾群當中,應該會受到矚目和歡迎。
電影的中文字幕翻譯不壞,但是有個翻譯錯誤有點離譜!男主角的大學生學生(小帥哥)騎的是摩托車,他稱之為’’bike’’(老美把機車叫做bike,機車騎士叫做biker)卻被誤譯為「腳踏車」。
此’’bike’’非彼’’bike’’(bicycle)。
 

 

 

 

 

 

常見翻譯錯誤- We hit the roadblock & pristine
“We hit the roadblock.” 是什麼意思?
它是電影電視的劇情中, 說到(講話的人) 他們開車上路, 碰到 “路障” (roadblock). 或是用 "碰到路障" (hit the roadblock) 來形容一個人的心情. 有些難解的問題, 好像 “碰到路障” 似的.
這種比喻說法 (metaphor), 卻被不良的中文翻譯打成字幕 “我們打了大塊頭.”
譯者嚴重誤會了說話者和對白的意思.
還有一個形容詞叫做 “pristine”.
常常聽到老美 (特別是美國的電視電影節目裡) “It’s in a pristine condition.” 意思是 : 這個房子或其他物件….狀況很好, 像新的ㄧ樣.”
這樣常用的說法, 卻常常在電視電影當中被錯譯. 譯者查字典之後, 會把 “pristine” 翻成諸如 “清潔”, “潔淨”, “明亮”…之類的中文.
查字典, 然後逐字翻譯的方式, 常常不能成事 (It doesn’t work), 這就是好例子.
 

 

 

 

 

 

超世紀封神榜 (Clash of the Titans)翻譯錯誤-You reek your father
「You reek your father.」
這是「超世紀封神榜」(英文原名Clash of the Titans)的對白。
帕修斯(Perseus)的親生父親(biological father)是個神。(希臘羅馬神話 "Mythology")的傳統是多神(gods& goddesses)為基礎之首: Zeus(宙斯)。他的媽媽是人間某國的王后。宙斯化身成為國王的模樣,假裝是他的老公上了她的床,下了種。於是,帕修斯被生了下來。他是"demigod"(半人半神)。
國王知道事情的真相後,並不原諒他的王后和這個私生子。在電影裡他下令殺死王后和小孩,小孩幸虧被某漁夫救走,才得以長大。
Perseus 長大成人,他們幸福的漁夫家庭,後來被眾神之一的"冥王"黑底勒(Hades)摧毀掉,將他的人類家人殺光。
在電影的情節推展上,他為了報仇而找上 Hades。而冥王卻找來當初那個殺妻的國王,來對付帕修斯。
(我說""電影的情節推展",因為本片的電影情節跟希臘羅馬神話的記載,並不完全一致。在改編電影的過程,必然的做了某些更動。)
老國王看到長大後Perseus,脫口而出這句話: 「You reek of your father.」中文字幕翻譯成"你跟你父親一模一樣"並不完全對。因為" reek "意思"(臭)"這個字有侮辱人的味道。正確的翻法是:
"你跟你父親一樣臭";我老遠就嗅到了。"
 

 

 

 

 


料理術語 "出水"怎麼翻- "sweat" the onion
“出水”怎麼翻
「”sweat” the onion」是甚麼意思?
用做菜的人的”習慣術語”(lingo & jargon) 來說,就是「讓洋蔥”出水”」;因為生洋蔥遇熱會出水(放在鍋裡煮或是放在爐上烤都會),進而固體體積縮小、質地變軟。所以”sweat”在這裡是動詞,以上的現象表示說洋蔥”煮熟”。
該美食節目的翻譯卻把「”sweat” the onion」錯誤翻譯成「讓洋蔥”減少水分”」-- 不是我們吹毛求疵、故意挑剔譯者的中文,而是會做菜的人都知道這是讓洋蔥”出水”的過程,所以除了”出水”以外,中文幾乎沒有其他講法 -- 這就叫做”行話”。
美食節目的中文字幕翻譯,最好找”愛吃”、”會吃”、”懂得吃”,甚至自己”會做菜”的人來做翻譯(最起碼也要有興趣,懂得去問人、請教專家),才能做好美食類的翻譯,而不會出現把”行話”(”sweat”就是”出水”)錯譯的狀況。
另外,有個影集講的是主角從2008年回到1973年的時空旅行(影集英文原名:”Life on Mars.”)。任何人都可以猜的到,該影集必定充斥著1973年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現象 -- 流行的電視、電影、熱門音樂、夜生活、年輕人次文化、運動休閒…。
他們竟然找了一個完全沒聽過上述這些文化現象和流行事物的人,來翻譯這套影集(我可以大膽的說,譯者是”clueless”、”totally no idea”)。
結果,大明星”洛赫遜”被誤譯為”洛克哈德遜”、大歌星Jim Croce(吉姆克羅”奇”,此人後來墜機身亡)錯譯為吉姆克羅”斯”。
 

 

 

 

 

 

ANX "’Epad on Max" 人名字幕翻譯問題
HBO的副台Cinemax有個介紹每週新片的節目,叫做’’Epad on Max’’。主持人澳洲小白叫做Oli(奧利)。他這個人刁鑽靈活,又是大影迷一個,由他來介紹動作片和恐怖片、血腥暴力片(這些類型’’genre’’是Cinemax的重頭戲)非常合適。他古靈精怪,總是能帶出熱鬧的效果。由於Cinemax的片單比不上HBO的強勁,有這麼一個主持人出來串場算不錯。

(我自己就在想,下次拍電影,如果需要白人年輕人的角色,一定找Oli來演)

只是有時候,Oli主持的’’Epad on Max’’的中文字幕翻譯大有問題,以這個例子作說明:

有次Oli說到一位動作片演員,結果中文字幕翻成「塔克諾里斯」,你知道那是誰嗎?

Oli說的是「羅禮士」。

「羅禮士」是Chuck Norris這位美國功夫動作明星的固定中文翻譯名字(因為他跟李小龍在片中對打,成為老中熟悉的西洋打仔明星。也因此得到固定的中文譯名「羅禮士」。中文很接近他的英文姓氏Norris。

即使不知道Chuck Norris是「羅禮士」,直接音譯為「塔克」塔里斯也太扯了(他是Chuck,不是Tuck)。

我們常說翻譯的三要素是「語言能力」、「翻譯技巧」和「知識領域」。要翻譯電影相關內容,不知道「羅禮士」是不行的。

其實’’Epad on Max’’和Oli也鬧過笑話。他們誤把馬克華伯格說成他哥哥比利華伯(「奪魂鋸」系列的警探)。
 

 

 

 

 

 

 

「金權遊戲」影集翻譯錯誤奇文共賞
我們常常挑電視電影中文字幕翻譯的毛病,為的是”奇文共欣賞”。讀者可以藉此學習語言,同時避免掉這些翻譯的錯誤。(對譯表面字也是學習,正所謂” learning by making mistakes”。)
現在要指出的翻譯問題,出現在第二季的「金權遊戲」當中。錯誤的情形非常嚴重,比平常我們挑的毛病嚴重許多;甚至讓人懷疑翻譯者的基本”心態”是不是出了問題,才會誤解和扭曲原意到這種程度。
範例一:女主角葛倫克羅斯(Glenn Close)來到金主的辦公室,談到捐款給她成立的基金會的事。金主問她:要不要來一杯(酒)? 她以自己是”女性”為自嘲,說她不要這麼早的白天喝酒,所以她故意說白了自己有”vagina”(“陰道”,表示女性),男金主接著說:「I’ll have one myself.」(那麼我就自己喝一杯)
你知道中文字幕把這句「I’ll have one myself.」翻譯成甚麼?他翻成「我也想裝一個陰道」
範例二:Glenn Close害金主的女兒被警察抓”吸毒”,而且強制送去關起來戒毒。她兒子評論了一句「What a shame she has to be sent away.」(“真可惜”她被抓去關)
譯者把「What a shame」翻譯成「真丟臉」,這種錯誤代表譯者連最基本的英文「What a shame」是「What a pity」都不懂。
範例三:「50 dollars for your trouble」(你白來一趟,給你50塊作為補償) 翻譯成「為了你的燃眉之急」。
範例四:「What is it?」翻譯成「甚麼來的」。
範例五:「古柯鹼」翻譯成「可卡因」,證明這個譯者是香港來的大陸人,他的翻譯不合台灣的高標準。
 

 

 

 

 

 

英文怎麼說- 水牢 ≠ 水刑 ≠ 水床
魔術之神胡迪尼(the Greatest Escapist : Harry Houdini)在西元1911年發明了中國水牢(Chinese water torture)這套歷史經典(historically、classic)戲法。後來這套戲法(magic)在歐美的電視電影裡常常出現,成為劇情的一部份。
基本上,Chinese water torture這套把戲就是把魔術師丟進裝滿水的箱子裡,並且把他的手腳都綁起來、上腳鐐和手銬(ankle iron & handcuffs);然後魔術師潛入水中閉氣,助手把布幕放下來遮住水箱。
觀眾開始倒數計時,看魔術師花多少時間之內”逃脫”(escape)。如果在預計時間內沒有逃脫,魔術師會有喪命的危險,助手必須用斧頭把水箱劈開來,解救魔術師。
一些電視電影的翻譯,卻把”Chinese water torture”跟對付恐怖份子的手段”water boarding”弄混了。
”water boarding”是美國專門用來關恐怖份子犯人的監獄Guantánamo (關塔那摩,暱稱Gitmo,事實上他的地理位置在古巴島上,並不在美國境內)所使用的”特別刑求”方法。
其方法是:把犯人頭下腳上地半吊著,囚犯的眼睛被矇住,然後對著囚犯的口鼻部位強力灌水,讓犯人有”被淹死”的感覺;所以叫做”water boarding”。因為這手法有”非人道”的爭議,Obama總統已經下令禁止。
熱門影集”怪醫豪斯”(House, M.D.)的譯者很好笑,把”water boarding”這種水刑翻譯成”水床”。
 

 

 

 

 

When shit hits the fans 大禍臨頭/關鍵時刻
有個影集叫「金權遊戲」(“Damages”),它演到第二季。完全是靠著女主角Glenn Close(葛倫葛蘿絲)和客串演出的過氣電影明星如William Hurt(威廉赫特)、Ted Danson(泰德丹森)等人在撐著。
基本上,它的劇本和導演項目都不算好。在台灣播出的時候,該影集的中文字幕翻譯更是問題多多。
例如下面這句英文:
“I take it back. You are a bitch.” 意思是:”剛講過的話我收回來,你是個賤貨。”
譯者竟然把“I take it back.”翻譯成”我把它拿回來”;既是逐字直譯、也不了解說話人的意思。
還有,很簡單的:
“I’m giving half to her.”(我給她一半)翻譯的時候剛好倒過來,變成”她給我一半”。
再看下面這句:
“When shit hits the fans”(當大禍來臨、東窗事發、關鍵時刻來臨…)中文字幕竟譯成”粉絲很喜歡…”。大概是譯者把劇本上的”fans”(風扇)誤會成是”粉絲”了。
老美慣用語“When shit hits the fans”很有意思。你可以用想像的 – “當大便打到運轉中的風扇”會是甚麼情形 – 八成會”糞”飛四散,附近的人和物件都躲不過”米田共”的攻擊。所以用來形容”當大禍/關鍵時刻來臨”。
 

 

 

 

 

 

洋名洋腔洋調
“碧昂絲”大家知道吧?他是美國流行天后,英文原名Beyoncé Knowles。
用英文唸Beyoncé的最後音節”ce”要唸出聲,類似英文的”say”。
TVBS新聞的男主播蕭子新把她的名字照中文“碧昂絲”唸,只剩下”s ”的子音、沒了母音。
這就是用中文來學英文的問題。就像之前文章提過陳文茜唸”芭芭拉史翠珊”,轉成洋腔洋調而已,非英文原名發音。
我們一定要用這些例子,藉此機會提醒大家:英文人名要聽到正確的說法和發音才算數。用”中文轉換成英文”絕對有問題,即使是看英文”拼法”,也未必猜的到怎麼發音。
例如Ewan McGregor翻成”伊旺”麥奎格就是錯的。Ewan中文唸成”尤恩”;Sean Penn不是”西恩”潘,Sean中文唸成”尚”。
「哈利波特」系列的女主角妙麗為Hermoine,既不是” 妙麗”也不是”荷滿”,而是”荷邁妮”的音。
說到芭芭拉史翠珊,奧斯卡的主辦單位特別請她來頒今年的”最佳導演”獎項,大家就應該猜的到:今年終於是”女導演”得獎,有史以來第一次。
她在拆信封看得獎人的名字時,嘴裡不由自主的說出:「The time has come.」(終於到時候了),而非:The award goes to …
那一剎那,現場的人忍不住驚呼,因為他們馬上就知道是Kathryn Ann Bigelow得獎。
- by 王麗莎

常用的美語 Right on the money
「You are right on the money.」
這句英文是什麼意思?
據某些”錯誤的”電視電影中文字幕翻譯,他們說這句話是:”你給的錢數目對了”…。
不對,「You are right on the money.」是「你說對了」、「你完全猜對了」、「你猜的好準」…。
這句話非常好用,也是非常常用的美語。因為他們常常賭這個事、賭那個事,賭的時候總要”下注”,所以即使不是賭錢,他們也沿用”money”的比喻講法。
 

 

 

 

 

 

矮瓜醬? 粵語 vs 國語翻譯用語差異
美食節目,如果它的中文字幕寫著「矮瓜醬」,你會有什麼反應?看的懂嗎?要是你剛好是香港人,或是說廣東話的,可能看的懂「矮瓜醬」,就是「茄子沾醬」(中東地區各國,如希臘、土耳其、埃及、黎巴嫩菜的’’baba ghanoush’’。)廣東人說「茄子」(eggplant),是說「矮瓜」的。
(順便介紹,’’eggplant’’的法文是’’aubergine’’歐式高級料理喜歡說’’aubergine’’,講法文感覺比較「高級」、「高檔」)。
問題在於,說「國語」(Mandarin,大陸內地說「普通話」)的老中,就看不懂「矮瓜醬」囉。
譯者很可能是老廣,台灣的中文字幕翻譯(電視節目,或是戲院放映的電影),有不少是香港和大陸的「老廣」做的。
不過,要稍微注意,某些詞彙的翻譯,粵語(廣東話)跟「普通話」國語的不同差異。混淆使用,就怕看不懂了。
香港人比較熟悉「英式橄欖球」(rugby),對於「美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他們一竅不通,跟他們說’’football’’,只會想到「歐式足球」(圓的球)。相對地,跟老美說’’football’’只有一種可能的,就是「美式足球」(橄欖狀的球)。他們對於其他地區踢的’’football’’的名稱是’’soccer’’。
一直到現在,台灣的電視電影還把’’American football’’翻成「橄欖球」的,要不是老廣譯者,要不就是(年紀)老的譯者。總是改不了習慣。
 

 

 

 

 

 

 

 

The Fix List「緣來還是你」字幕翻譯錯誤- seal clubber
新影集’’’The Fix List’’(台譯「緣來還是你」)的類型是’’romantic comedy’’(浪漫愛情喜劇)。在台灣應該吸引不少觀眾。(romantic comedy是適合台灣都會男女的類型genre)
他們也做了不少網路上的活動和遊戲來搭配,行銷效果更好。
可惜,找來做中文字幕翻譯的譯者水準有點問題,很多美語(英文)的講法都聽不懂,中文字幕常常翻譯錯誤,而且是蠻「好笑」的錯誤。看來,譯者以及播出影集的單位都要加油了。
該影集有個很明確的主題,就是「女主角要在一年內結婚,否則會終生嫁不掉」(這是「靈媒」說的,也就是老中的「算命的」。)
可想而知,每集的節目內容都是女主角「巧遇」過去的男友,然後展開重新約會和交往(「靈媒」說,她必須嫁給某個前男友)因為每集都換男友(可以找一大狗票帥哥來客串男主角,這是該影集的賣點。反正女性觀眾喜歡看帥哥)。這些男友們分別從事不同的行業,這些行業相關的行話術語(jargon & lingo)考驗著做中文翻譯的譯者。
比方這個翻譯錯誤:
女主角說上網找男友有潛在問題,萬一碰到一個’’seal clubber’’怎麼辦?
所謂’’seal clubber’’是「拿棍子打死海豹」的殘忍獵人,他們為了取海豹(seal)的毛皮,用棍子(club)把海豹活活打死。(也有些殘忍的人類,為了好玩而拿棍棒敲死小海豹)譯者錯譯為「海豹隊員」。
 

 

 

 

 

 

 

 

The Fix List「緣來還是你」字幕翻譯錯誤- preferred parking space
在台灣新上檔的美國電視影集’’the Fix List’’(台譯「緣來還是你」)(完稿時),它的中文翻譯真的很不理想。每集都在鬧笑話。
翻譯「錯誤」包括:
劇中的男主角利用關係,把車停在球場(職業球賽賽事)的’’preferred parking space’’(優先停車位),如「殘障車位」),中文字幕翻成「(我)’’情願’’停車」。
另一個男主角(該劇集每集都換男主角,以便與女主角「速配」)偷摘人家的「檸檬」(lime,英文的lime是青檸檬,也就是台灣買的到的「檸檬」。洋人說的lemon反而是黃色的,中文叫「萊姆」,中文翻錯成「酸橙」。)
另一個蔬菜’’zucchini’’(櫛瓜),中文錯譯為「南瓜」(「南瓜」老美叫’’pumpkin’’,英國人叫’’squash’’)
此男主角的綽號叫做’’animal’’(禽獸),中文字幕說’’animal’’是「獸人」,是在有點「牛頭不對馬嘴」。
劇中人說女主角’’fiesty’’,是說她「易怒、好辯」,翻譯成「暴躁」有點歪掉。又說女主角她’’uptight’’(正經八百、放不開),錯譯成「緊張」也扭曲了。
 

 

 

 

 

 

從Brigham Young 楊百翰大學談翻譯的約定俗成
美國有一家知名的的大學叫做’’Brigham Young’’,如果你把它翻譯成「布里罕楊大學」會不會很奇怪?聽起來,這個中文怪怪的。
的確,Brigham Young有固定的中文譯名,叫做「楊百翰大學」。
楊百翰這個名字來自摩門教的重要歷史人物(同名的)Brigham Young。顧名思義,是由他創立,並且用來紀念他的學校。
結果,你猜Brigham Young這個人物出現在HBO播放的電影裡,他的中文名字被翻譯成什麼?沒錯,就是翻譯成「布里罕楊」。摩門教徒,以及聽過「楊百翰大學」的名聲的觀眾們大概會傻眼。
還有,電視電影中最有名的美國大西部槍戰的男主角Wyatt Earp(厄普),被中文字幕翻譯成「亦爾普」(Earp)也是教人傻眼(雖然中文翻譯者對著劇本上的姓氏Earp做猜測,以為是「亦爾普」的音。他不知道是「厄普」。
Wyatt Earp和Doc Holliday聯手在「OK牧場」教訓偷牛賊壞蛋的槍戰故事,搬上美國的大銀幕和小螢幕不下數十次,是老美最耳熟能詳的故事。(凱文科斯納等人都演過)。
這次Discovery「歷史謎團」節目的譯者會不知道「厄普」,大概是沒看過也沒聽過相關的作品。
 

 

 

 

 

 

不管學什麼語言都要開耳朵
電視上的新聞主播介紹的是中國大陸的節目,是不是應該要把中國大陸的地名唸正確呢?
我想大部分的觀眾都會回答:「對!」是的,別人也就罷了,你介紹的是中國大陸的風土民情,當然應該把大陸的地名唸對。
我說的是I台新聞名主播方念華主持(並且採訪)的節目「中國進行式」。她老是念錯「深圳」這個地名。人家「深圳」唸成「深’’震’’」的音。她卻偏要唸成「深’’俊’’」的音。
這表示主播的耳朵沒有打開,實際去聽聽人家大陸人和當地人是怎麼說的。她看到「深圳」這兩個字,就「想」當然爾地用在台灣學的中文字唸法去發音了。(把「深圳」唸錯,這是連老外都不會犯的錯誤。因為他們看到「深圳」的官方音譯英文’’Sheng Zhen’’就懂得唸對了。)
不管中文的普通話國字怎麼寫,常常會有地名的唸法會有本土的要求,以及破音字。比方台北的地名「南勢角」,唸成台語時,就要轉成「南’’四’’角」的音。還有一到大陸帶來台灣的江浙佳餚,叫做「肴肉」,結果新聞台去採訪美食特搜的團隊全部唸錯。從記者到主播都把「肴肉」唸成「’’搖’’肉」了,不對,這道名菜「肴肉」正確唸法是「’’削’’肉」的音才對。

 

 

 

 

 

 

 

非錯卻不夠好的翻譯- mule
一個講美墨邊境警方取締走私販毒的節目(在National Geographic頻道播出),節目裡提到「運毒人」,英文術語叫做’’mule’’(原義:騾子)。它的中文字幕卻翻譯成「走私份子」。雖然不是完全錯,但是絕對不能算正確,不夠好。
相對而言,第四台很多播美國警匪片影集的頻道,他們的中文翻譯卻不常把’’mule’’翻錯,這種相反的現象告訴我們什麼?
某些翻譯影集的譯者(譯對’’mule’’那些),應該常常看美國的電視電影,甚至新聞的相關報導。所以他們對於毒販用’’mule’’(通常是想賺黑錢,很快賺到大錢的死老百姓)來運毒的作法,有一定了解。
相反地,為知識頻道做翻譯的人(他們的英文程度應該有一定水平),在「警察抓強盜」這一方面的知識和常識卻都不足。才會不了解’’mule’’的確切定義。
另外一個實例的翻譯錯誤,卻發生在本來譯筆非常有水準的公視影集「怪醫豪斯」。該影集的譯者「栽」在這句英文對白:You betray her confidence. 她把這句翻譯成:「你辜負了她的信任。」不對!這句的意思是:「你洩露了她的秘密。」所謂的’’confidence’’是指對方因為信任你會保守秘密,才把某件事告訴你!’’betray’’了這個秘密,也就是你的口風不緊,把事情說出去,告訴了別人。
 

 

 

 

 

 

除了英文,外語翻譯能力一樣重要
「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1和2。應該可以說是阿湯哥(Tom Cruise)事業的顛峰作品吧。那天,在電視上看到「MJ」的重播(rerun)的片段。剛好演到最經典的一場戲。阿湯從天花板垂吊下來,要在CIA的電腦裡複製檔案到disk上。
好不容易,他完成任務之後,被同夥的(法國男星)Jean Reno拉上去。尚雷諾順手拿了他辛苦得來的磁碟片,說了聲:’’Merci.’’(法文’’謝謝’’)
中文字幕竟然翻成’’謝天謝地’’。這位譯者根本沒有看懂電影劇情(並不是不懂’’法文’’的問題)。Jean Reno講’’Merci’’不是感謝天地,而是’’謝謝’’阿湯哥雙手奉上這張disk。
有時候,翻譯英文電視電影的譯者。一旦碰到其他外語,人就傻了。連基本瞭解劇情的能力都不見了。不管是法文、西文、德文,這些’’其他外語’’出現在英文電視電影當中,都是一些簡單的常用字句。不可能有很難的長篇大論。(否則,老美觀眾怎麼辦?他們怎麼看懂、聽懂?)
真的難的部分,他們會打上英文字幕做解釋。中文字幕的譯者很容易查到這些其他外語的意思。(更何況,現在做電視電影翻譯的人,都會拿到’’劇本’’)
另外一個英國主廚奧利佛(Jamie Oliver)的節目,他做的歐式’’蔬菜湯’’,法文叫做’’comsommé’’。譯者把它譯成’’冷湯’’並不合適。’’comsommé’’指的是’’蔬菜清湯’’(清澈透明)。至於’’冷湯’’,西班牙的傳統冷湯叫做’’gazpacho.’’
 

 

 

 

 

 

 

「阿凡達」電影的英文片名「Avatar」怎麼唸?
「阿凡達」電影的英文原片名「Avatar」怎麼唸?這可難倒了很多台灣的「名嘴」(這個稱呼只有台灣有。全世界沒有「名嘴」這個行業)。
像趙少康,乾脆把「Avatar」用「中文翻唸成英文」的方式,唸成〝Au〞+〝 fan〞+ 〝da〞(很像「啊!芬達」的味道,要問汽水的樣子)。
大概大家都不知道正確的美語讀音,應該怎麼唸。所以隨便唸都可以,反正唸對了沒人知道,唸錯了也沒人知道。
(不過,趙少康是很會「說」的名嘴。他對各種語言,不只是英文,「把握」的都不太好。)比方母語中文,「深圳」(「圳」是「震」的音),老是給他唸成深「俊」的音。大概是從來沒有練就「開耳朵」去「聽」各種語言發音的習慣。
另外一個人(比趙少康年輕很多)的發音錯誤,就讓人很驚訝了。
美國傳出回收「非阿斯匹靈」的「阿斯匹靈」(non-aspirin aspirin)藥物〝Tylenol〞(泰托諾)的消息。電視新聞主播張雅琴,把它唸成「泰諾」。
張在美國讀過書,住過。照理說,應該知道〝Tylenol〞唸成〝ty〞+〝 le〞+〝 nol〞(接近中文泰勒諾)的音。
錯把〝Tylenol〞唸成「泰諾」。會不會是〝Tylenol〞在台灣正式登記藥名就已經錯譯為「泰諾」。然後,她就順著中文,硬把它「中文翻唸英文」(跟上面的例子一樣)。
 

 

 

 

 

 

 

美國影集Drop Dead Diva (美女上錯身)- 字幕翻譯錯誤解析
本來對「Drop Dead Diva」(「美女上錯身」)這個影集沒有太多的預期。它的主要演員們也都名不見經傳。應該沒什麼看頭。沒想到,它「跌破專家眼鏡」地好看。尤其是主軸的「法庭戲」(court drama)。編劇的寫作水準,「檢」「辯」雙方的精采陳詞,張力直逼「洛城法網」等較早的影集。
女主角被模特兒上身。所以她的性格是電影「金髮尤物」(「Legally Blonde」)的翻版。比一般法庭戲來的活潑。因為當事人的時尚穿著,都可能透露「破案」或「冤屈」的玄機。因為只有愛漂亮,追求時尚的女生,才看的出其中的細節。
該影集的翻譯有一定的水準。但是碰到一個科學「單位」計量(measurement)的時候,碰到了問題。於是,發生翻譯錯誤。
有一集演到巧克力糖果的廠商,遭被開除的員工在網路上毀損名譽(defamation,「毀謗」)。此人在網路上散佈消息,說該公司的巧克力糖果之中,含有昆蟲肢骸碎片。(美國法律規定,允許一定上限份額的昆蟲肢體。因為巧克力原料可可豆,在採摘時難免沾上蟲蟻)。
所以律師在庭上拿出數據,說明法定的上限是多少〝ppt〞( parts per thousand)〝ppt〞也就是每千公克(thousand grams)含多少成份(parts)。結果被錯誤翻譯成每千公克多少「片」昆蟲。
這個影集除了女主角之外,值得注意的演員是飾演助理Terry的華裔女諧星(comedienne)Margaret Cho。她是好萊塢唯一的亞裔諧星(喜劇和脫口秀)苦撐了二十年。
 

 

 

 

 

 

 

Paranormal Activity 靈動:鬼影實錄- 淺顯易見的數字翻譯錯誤
有個電影是2007年的作品,卻在2009年底的美國電影市場,創下超過一億元美金的票房。
它的名字叫做「Paranormal Activity」。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當年的拍攝成本不到一萬美金。一億美金的票房除以一萬美金的成本,它的收益是”一萬倍”。
台灣的電影不要叫”窮”,不到40萬台幣可以拍商業市場的電影 – 連美國人都這樣搞。
他們原來只是在”恐怖電影展”圈子(horror movie festival)放映,就已經很滿足了;沒想到,電影轉了兩年,轉到了北美電影市場的”正式商業發行”,而且從首週開始,票房不降反升,排名順序也一路往上升到第一名。情況很像台灣的「海角七號」。
我要提醒的是:台灣電影介紹節目的翻譯人員。在人家講到這個片子狂掃”100 million dollars”(一億美金)的時候,錯把”一億”翻譯成”一百萬”。(”一億”是”一百個百萬”)
這個翻譯上的錯誤,有兩個問題要討論:
一、 譯者可能很害怕翻譯”數字”。因為中、英文之間數字的轉換的確是很麻煩,英文沒有”萬”這個單位,我們的”萬”在英文是”十個千”(10 thousand)。
很多人做翻譯,當初選擇語言,是為了逃避”數理”,造成好像數字翻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這個問題還是要靠多練,才能減少錯誤。
二、 把”上億”的電影票房說成”百萬”是很容易被抓包的。因為即使不懂英文的老影迷,有知道再美國賣座的片子其票房是以”億”起跳。”百萬”算甚麼?
 

 

 

 

 

 

 

 

"伊莉莎白二世皇后號要被拍賣"- 外電翻譯錯誤
“伊莉莎白二世皇后號要被拍賣”,這個句子有嚴重的翻譯問題。你看出來了嗎?
因為杜拜倒債危機,台灣的新聞台紛紛報導杜拜國營公司要拍賣掉旗下資產,其中包括”Queen Elizabeth II郵輪”。在做外電翻譯時,譯者把”Queen”翻譯為”皇后” – 大錯特錯! ”Queen”是”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一世(亨利八世的女兒)和現在伊莉莎白二世都是英國女王。這個不需要英文好,只要有基本的常識就知道。換句話說,你不需要英文好,也會知道上面那句“伊莉莎白二世皇后號”是錯的。
很像之前的黛安娜王妃。很多翻譯一看到她的頭銜”princess”就急著把”王妃”翻譯成”公主。”
翻譯不只是”語言能力”(即便別人說你”英文”好)、也不限於”翻譯技巧”的問題;”知識領域”也很重要。像這個把”女王”翻譯為”皇后”的錯誤就是”常識”的問題。
舉最近看到另一個例子:”geopolitics”是個政治以及國際關係的術語”地緣政治”。你可以猜想的到,一個只是主修語言或查字典學英文的譯者會將之翻譯成”地理政治”,除非他有涉獵到政治、國際關係的知識和常識。
在有些”專業領域”的翻譯,要求的還不只是一般的知識和常識;它進一步要求該領域的”術語行話”(jargon & lingo)。
比方”fuse”一般的翻譯是”保險絲”,可是如果是用來引爆炸彈的”fuse”就叫”引信”了。至於直接擊發引爆的裝置,中文都叫”雷管”,可是依型態不同,英文說法就有”cap”或”detonator”的分別了。
 

 

 

 

 

 

 

影集「宅男特務Chuck」常見錯譯- American Football & tuxedo
如果你把手泡在水裡太久,手會起皺。比方,泡澡的時候,就會有此現象。我聽過有人用中文說:「我的手都泡成’’梅乾’’了。」
不知道是不是從中文說法來的,英文的說法(這種泡水泡久皺皮的現象),真的叫做’’prune’’(梅乾、棗乾)。也有可能是中文、英文的互相影響,已不可考。當然,更可能的解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相似比喻。
說到中文、英文’’說法’’相同(或相似),有些例子並不是’’自然形成’’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在美國收視率不錯的影集「宅男特務」(「Chuck」),第二季已經在台灣播出。它的中文字幕翻譯,其實還不錯。但是有兩個’’物件’’的名稱,卻總是翻譯錯誤。(而且,不只是這位譯者。三不五時,會看到某些電視電影節目,同樣翻譯錯誤。照理說,這兩個’’物件’’是很平常的日常美語,在台灣做翻譯工作的人,不應該到今天還犯這種錯誤才對)。
「American Football」的固定譯名,是’’美式足球’’,不該再翻成’’橄欖球’’。當然,美式足球用的’’football’’(俗稱’’pigskin’’,但是牛皮做的,不是豬皮。’’pigskin’’指的是它的形狀像豬膀胱,是橄欖狀。)可見,球的形狀跟球賽名稱並不劃上等號。
「tuxedo」不是’’燕尾服’’,是’’(大)禮服’’。這個老字典上的名稱’’燕尾服’’,來自百年前的服裝。禮服後面真的有燕尾狀(swallowtails),可是,現代的’’tuxedo’’(簡稱’’tux’’)早就沒有燕尾了(還穿’’燕尾’’的是飯店的boy)。
 

 

 

 

 

 

 

料理節目翻譯錯誤
據說Stephenie Meyer她寫小說「Twilight」(「暮光之城」)的原因是因為”夢到”這個愛情浪漫故事,所以把她寫下來。我聽到非常興奮,因為我也是”夢到”我要拍的電影。(如果電影紅了,讀者可以對別人說:「我早就知道了」)
在籌拍電影之初,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在台灣選角找演員”。倒不是台灣演員的”外表”或”演技”上的問題,而是多數的”口條”、也就是”說台詞”或”唸旁白”的能力。現有一例:電視廣告中有演員說「我是中國財神」聽起來像是「我是中國”塞車”」!
還有一例是日常生活的對話:路人甲說「明天作清潔」,路人乙聽錯回說「喔!你明天做體檢啊!」
台灣的中文不太好,英文就更不用說了。電影電視的洋片節目中文翻譯常常令人有一種”你洋人講甚麼不管你,反正我中文愛怎麼翻就怎麼翻,你管不著”的感覺。
例如美食作菜節目的香料(herbs)。人家說的”brown sugar”明明就是我們常見的”紅糖”(或”黃糖”亦可),譯者非要翻成”黑糖”;要知道,我們東方(中國、日本)有療效的黑糖在西方還不懂得用呢!更遑論入菜了。
英國”烘培”(「Bake!」)的那個節目怎麼會教學生用?觀眾要去哪裡買?只要看電視畫面就知道不是黑糖了。
還有,主持人說:加點”薑”或”辣椒”可以增加”heat”(辣度)。結果他翻成”熱量”。
 

 

 

 

 

 

 

「宅男特務」(Chuck)第二季字幕翻譯錯誤”rank and file”
「宅男特務」(「Chuck」)第二季(Season 2),果然拍的比第一季看很多,找來「觀眾辨識度」比較高的(more recognizable)明星客串助陣。(配角如果從電影界找來,比較”有頭有臉”。)
有一集,找來「玩命關頭」(「Fast & Furous」)的女主角Jordana Brewster擔任劇中男主角Chuck的大學前女友的角色。Brewster她不久前還因為「玩命關頭4」上片的宣傳來過台灣。
就在這集節目當中,平常翻譯水準還不錯的中文字幕,發生了大錯。節目的劇情演到男主角Chuck服務的電子大賣場”Buy More”,店裡來了一名”效率專家”來整頓他們的業務。飾演專家的演員,並非大家熟悉的面孔。但是此男在Matt Damon的電影「爆料大師」(「The Informant」)擔任重要配角;他的戲很好,最搶戲。
”效率專家”說一句話,結果被翻譯的荒腔走板,離譜的很。他說:「I would like to get to know the rank and file.」,中文字幕譯者誤翻為「我想認識你們的”階級和檔案”」,顯然他把”rank and file”做了”逐字翻譯”(word by word translation);而”rank”查字典是”階級” 、”file” ”查字典是”檔案”。偏偏問題出在”rank and file”這個(片語)講法,用字面解釋是大錯特錯。
在”rank and file”是非常傳統(conventional)的固定講法,最先用在政治和軍事領域,意思是”各個階層、不分上下”,也就是”每個人”;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我想認識你們”每個人”」。
 

 

 

 

 

 

暮光之城-新月字幕翻譯錯誤
「You don’t want me?」「No.」
這是電影「暮光之城2:新月(The Twilight Saga:New Moon)」的重要對白。中文字幕出了大錯。(前面翻對了:「你不要我嗎?」。後面翻錯:「不是」。) 男主角的回答「No.」是「不要(你)」,不是「不是」。
他故意擺出「不要」女主角的態度。因為他相信離開她才能保護她不受傷害。(「因為愛你,所以離開你」,這一套很「瓊瑤」吧。)
新月比第一集好看(作為電影而言)。因為換了「黃金羅盤」的導演克里斯魏茲(CHRIS WEITZ)來執導。整個故事的格局都打開了。動作戲設計的流暢。導演對於「狼族」的視覺處理,具備「圖騰」的原型。
只是二十歲以下的小女孩(台灣的主觀客群)比較喜歡純粹瓊瑤式的談情說愛。那種若即若離,愛的死去活來的求愛遊戲。所以她們喜歡第一集。
「新月」給觀眾的意外驚喜,是找到幾個有「偶像」(icon)地位的配角來客串。「世界大戰」的中要童星Dakota Fanning(達珂塔芬妮)長大了。她演吸血女鬼「珍」。演她哥哥的「亞力」是當年跟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演靈異緣未了「Birth」的最佳童星Cameron Bright(卡麥隆布萊特)。(他已經飆到180公分高打破童星長不高的「魔咒」)。
再回來談本片的中文字幕錯誤。片子後段,女主角跑去義大利救了男主角。接著,男的又回過頭來「英雄救美」。他解釋為什麼狠心離她而去: 「I want it for you to have a happy life.」(我要你快樂生活下去),被錯譯為:「我要跟你快樂生活」。
 

 

 

 

 

 

 

影集 "八卦女王 Dirt" 字幕翻譯錯誤(over-translation & sloppy translation )
之前談過「八卦女王」 (「Dirt」)的首播劇集,翻譯錯誤連篇的問題。
部落格問世之後,他們立刻換了比較厲害的人手,來做中文字幕的翻譯。”水準”立刻提昇。
不過,最近的劇集出現了”反市場”現象。什麼意思呢?就是譯者做的太順手,反而產生”過度翻譯” (over-translation)和”敷衍了事” (sloppy translation)的現象。因為很難得見到,特別值得列舉出來,奇文共欣賞。(因為大多數的翻譯錯誤問題,屬於”翻譯不到位” (under-translation) 。還有根本不懂原文的”錯譯” (mis-translation) 。
例如:大家都熟悉的McDonald’s (麥當勞)”兒童餐” (happy meal) 。在「八卦女王」劇中,只是”意思意思”地翻譯成”吃的” 。是不是太”大而化之”了?
又如,女主角的母親去醫院做的”整形”手術(plastic) 。英文的俗稱”nip & tuck” 。譯者以自己的猜想,說她是去做”抽脂手術”。實在太大膽,又太自以為很懂整形手術。
大家記得有個影集叫做「Nip & Tick」嗎?就是台灣觀眾喜歡的「整形春秋」"nip & tuck"泛指所有"動刀切開"(nip)然後再”拉緊” (tuck)的手術。不很像”抽脂” 。 “抽脂”有個確實的名稱:”liposuction”,或簡稱”lipo” 。
劇中的女主角的媽做的是某種”腹部緊實手術” (stomach tuck) (或很多小手術的組合),並沒有明確談是那一種,不宜直接定論是”lipo”
 

 

 

 

 

 

不跟你做朋友了 "de-friend" 不是"un-friend"
有位學生在公餘之暇,跑去菲律賓”探親”(她老公外派菲國一年,協助當地的公司業務)。剛好這段時間,發生菲律賓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新聞:當地拳擊手(boxer) Manny Pacquiao (綽號”pacman”小精靈的電腦遊戲)贏得世界拳王(打敗中美中選手)。菲國舉國歡騰、普天同慶。她去探親的時間還真對。
就在事件發生不久,我們看到電視上Anthony Bourdain的節目「波登不設限」裡,也有小孩吞火的情節。當時,安東尼造訪越南,他們在大排檔夜市吃晚餐;除了端上來的道道美食外,還有小孩在街上表演吞火,作為餘興節目。(這下子,台灣的吞火小孩不怕長大沒工作,可以去越南表演吞火啦 – 說笑的,家長請別介意!)
說到小孩,美國有項網路上使用習慣的”年終”統計:他們說小朋友在網路上發明很多新字彙 (coin, coinage),而今年最流行的新字是”un-friend”(不跟你做朋友了) 這個字。由於社交(社群) 網站的流行 (如Facebook…),小朋友的網友一下子做朋友,一下子又不做朋友。
這則新聞馬上被網友踢爆,它根本是一則”錯誤”的新聞。問題不是出在統計結果,而是做報告的人搞錯”字”了。應該是”de-friend” 不是 ”un-friend”。
你看老美的拼字多糟糕,媒體也不能倖免。連在台灣學英文的人都知道,動詞是”de-friend” 不是”un-friend”吧!
 

 

 

 

 

「Generation Kill」影集翻譯錯誤
美國深夜節目(Late night with David Latterman)的主持人大衛賴特曼,被踢爆用製作人的身份,跟工讀生發生關係。他老兄很聰明地在自己的節目上認了(本文完稿時)。
這個動作被譽為史上(起碼在好萊塢的演藝圈)最成功的“mea culpa”(拉丁文“是我的錯”。也就是自己承認過錯)
“mea culpa”(“my fault”)這個詞彙常用在美國電視電影的劇本寫作。新聞媒體也常用 這是用拉丁文故意跩文(show off)的好例子。
在另一頭的極端,如果要看表演最俗、最俏皮、次文化的“my fault”的意思,就會用“my bad”這個完全不合文法的的說法,很時尚,很輕鬆。
Language doesn’t stand still.(語言的發展和使用常常在變化)。並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因為人、時、地、事、物而“因時制宜”。
有個很優的電視影集叫「Generation Kill」。它的中文字幕翻譯相當不錯。只有幾個小問題。列舉出來,分享給讀者。也希望該節目的譯者能夠藉此提醒,多知道一些。下一次就不會錯啦。
—「I hate to break it to you.」是“我不忍心告訴你實話”。不是“我不想打擊你”(譯者誤會這裏的“break”)
—「American football」不是“橄欖球”,固定翻譯“美式足球”
— 「pimp (the humvee)」是說“改裝(悍馬車)”,不是“拉皮條”
— 「jump suit」是“連身裝(通常是褲裝),不是“套頭””
 

 

 

 

 

 

HBO "Hollywood One on One" 翻譯錯誤
HBO系列台有個介紹即將上檔的影片的節目,叫做「Hollywood One on One」。收錄三到四個影片的“明星訪談” (press junket interviews。“press junket”是電影公司為媒體採訪準備的“發表會”、 “記者招待會”)
這個節目幾乎跟之前我在東森(ETTV)製作、主持的節目「ET電影人」一模一樣。都是集結明星專訪(5-10分鐘)的片段。
這個節目的中文字幕翻譯愈做愈好(大概是“熟能生巧”了)。不過,最近偶爾抓到小錯誤(例如:13歲奧斯卡小演員「小太陽的願望」的Abigail Breslin,她在新片的演出,被Woody Harrison譽為“precocious” (早熟),錯誤翻譯成“謹慎”)。
譯者對於不懂、沒有把握 詞彙,還是要查一下,或者問人才行。
另外一個案例。也是相當不錯的譯筆。(知識頻道D台一個關於“X”世代科技發展的節目)可惜錯在“年代差異”問題(幾乎可以詮譯為語言的“代溝”。)
節目當中,受訪者提到電腦公司Apple的技術沿革與發展。於是“講古”到以前IBM個人電腦上的“cursor”。字幕翻譯成“移動鍵”。錯了“cursor”是“游標”才對。譯者大概太久沒有使用“cursor”。
最近跟朋友們約在“來來”飯店碰面,話才出口,就被朋友斥責:「現在哪有“來來”,是“喜來登”才對。說“來來”不但年輕人聽不懂,更顯示我們的年齡。」
 

 

 

 

 

 

 

 

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中文字幕翻譯錯誤 Part 2
「美國關係」(「Julie & Julia」)是好電影。導演Nora Ephron突破以往。用梅莉史翠普(Maryl Streep)和史丹利圖奇(Stanley Tucci)兩位優質演員,在銀幕上詮釋出前所未有的「romance」(浪漫)。而且平凡人、小人物在大時代之中的濃情蜜意。這種 “非年輕人”的浪漫,在電影裏很少見。實屬難得。
(上次看到這麼動人的浪漫,是「臥虎藏龍」片中,周潤發與楊紫瓊的 “手碰手”)
很遺憾,「美味關係的中文字幕翻譯水準不佳,錯誤很多。上次講了一些,現在再舉幾個例子:
— 片中他們談到之前的一本食譜書(cookbook)。後來,Julia有機會見到作者。這位老太太說,當初她不但沒有賺到稿費,反而是自己出三千塊美金,拜託書商出版她的書。她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錢」(a small fortune),卻被譯為「只是一小筆錢」。意思剛好相反。
— Julia跟同伴說:要出一本給平民老百性(不是有錢人)的家庭主婦看的烹飪書。她用 “servant-less”(沒有 “佣人”)這個自己造的字眼,來形容並且界定(define)這些未來的讀者。結果被翻譯成 “服務”。
— Julia的老公,因為在中國的經歷。被美國政府懷疑是「親共份子」(雖然當時中國大陸尚未 “赤化”)。外人看 “根本沒什麼事嘛”。但是他說:「正是有什麼事(It’s practically something.)。又被翻譯成相反的 “不算什麼”。
 

 

 

 

 

 

 

 

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中文字幕翻譯錯誤 Part 1
接續「新新聞」的專欄,我把「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一些嚴重的中文字幕翻譯錯誤列舉於下:
男主角的旁白說妻子(Julia)想住在巴黎。他接著說 “我也會願意(住巴黎)”:「I don’t mind.」被翻成 “我不在意”。可能被觀眾解讀為 “我不在乎、我不願意”,會變成相反的意思。(大概譯者不懂當時英文的含蓄用法)。
Julia說她自己愛吃,所以 “愈吃愈胖”。 “發胖”是不爭的事實,就發生在她老公前 (“in front of you”),他可以看得到。結果,譯者跟著劇本 “字面逐字翻譯”,變成 “我發育比你好”。
“現代時空”的女主角跟同事說部落格有不少留言。黑人女同事興奮的反應:「Shut up.」(不會吧)。字幕竟譯為 “小聲點”。(如果你有看「麻雀變公主」就會知道劇中女主角安海瑟薇的口頭禪,正是 “shut up”那是美國小女生用來表達驚訝的用語。)
電影公司找來的譯者,可能是對於 “法式料理”有某種了解。但是不當看電影,而且也不熟悉電影電視翻譯的大外行。
事實上,譯者對於 “料理”和 “烹飪” 也未必很擅長。例如“Baked Alaska”正確的譯法是「火燒冰淇淋」。他卻譯為 “烤阿拉斯加”(說笑話, “阿拉斯加”是個地名,怎麼 “烤”?)
這個情況有點類似另一個領域的翻譯書籍發生的情況。當初「西藏生死書」英文原文的最後說道:作者仁波切在募到白飯之後,心裏想,如果這時候來點 “鹽」(salt)就更好了。中文版譯者(某 “宗教專家”)竟然自作主張,過度解釋成 “鹽就像人生的藝術…” 什麼的。
 

 

 

 

 

 

 

新聞編譯翻譯錯誤- Obama口頭禪 "You are fired up."
Obama的一句口頭禪,在不同的新聞台編譯的手裡,下場完全不同。有人聽的懂,所以翻對了。有人聽不懂,當然就翻譯錯誤。而且還是很可笑的錯。
Obama喜歡說:「We(或you)are fired up.」(下來接「And ready to go.」這句話)。表示說他和美國民眾都「蓄勢待發」了。
之前是用這兩段式的「We are fired up.」「And ready to go.」來競選。現在是用這個口頭禪來推動健保(health care)。連老婆Michelle都上場打仗,推健保。她也運用這個兩段式的加油打氣。
某新聞台的編輯把「You are fired up.」翻譯成:「你們都被「開除」了」。你說好不好笑。國際編譯組的翻譯以為這裡的「fired up」的「fired」是「炒魷魚」。
「fired up」是火箭已經點火,即將升空(ready to go)。車子打著火(點火),即將啓程。也是說「fired up」,「ready to go.」
至於翻譯對的新聞台,也沒有用到「蓄勢待發」這種較為文雅貼切的中文。他們是說:「你們都夠high拉!」。不完全抓到Obama講話的意思。
這些問題都沒有當年「中央社」的翻譯錯誤來的嚴重。太空梭升空(blast off),被他們翻譯成「太空梭“爆炸“」,然後當成頭條發到全世界。他們應該先查查看美國有沒有發佈太空梭爆炸的新聞,再定稿也不遲。
「blast off」是「點火升空」,不是「爆炸」(儘管在某些火災現場的爆炸,的確用blast這個字。)
 

 

 

 

 

 

 

台灣3D電影市場 & Final Destination 4 (絕命終結站4) 翻譯錯誤
「Final Destination 4」(絕命終結站4)在台灣的電影市場,將做”3D”放映。
3D的電影放映系統在台灣發展的非常快速,前後不到半年的時間。北、中、南的大型影城,他們的據點有不少的”廳”(scenes)改成數位和3D放映。
在電影市場方面,自從台灣有了3D放映設備之後,前後不到三個月(一季度、一個”quarter”)的時間,已經看到3D吸引觀眾入場的”吸金能力”。
在台灣的洋片3D電影發展史,2009年是一個重要”分水嶺”(water shed) 的一年,而且有幾個電影的上檔放映,形成了”里程碑”(milestone)式的意義。
非常小的一個好萊塢恐怖類型電影(horror picture/ horror film),叫做「血腥情人節」(My Bloody Valentine)重拍版(remake),在台灣沒怎麼宣傳、也沒有台灣觀眾追逐大明星的情況,就只完全靠3D的吸引力,賣了一兩千萬台幣(大台北地區,全省則乘以2)。
接下來,暑假檔的Pixar動畫卡通(animation)“UP”(天外奇蹟),它首週在台灣的票房非常傑出,而且有六、七成來自3D戲院的營收。現在又有「全3D」放映的「絕命終結者4」,宣告了新型(new school) 3D在台灣登陸”成功”(Eagle has landed.)。
不過「絕4」有些需要改的錯誤(翻譯):
—「Apple cider」不是蘋果西打,是「蘋果酒」(用蘋果汁發酵的酒類)
(學員補充:Apple cider is an alcoholic drink in British English, a kind of apple juices (non-alcohol) in American English)
— 片中被劇中人哼唱的曲子“Dixieland”不是”狄克西蘭”,是「南北戰爭」(Civil War,美國內戰)中,南方(Confederate)的國歌。
 

 

 

 

 

 

 

「數字搜查線」翻譯錯誤
「數字搜查線」(「Numbers」)第五季的譯者,真的很努力做中文字幕的翻譯,他的用心完全看得出來,不過,有些東西超過他的理解範圍,為了支持他的努力,我們幫他一把好了。
猶太人的「temple」,他翻譯成「寺廟」。嚴格說起來,這是中文的問題,你如果用「寺廟」只會讓人想到東方的宗教,如佛教、道教。猶太人的寺廟,用中文的表達是「猶太教堂」,英文說法:synagogue。
猶太教的「祭師」,或說「牧師」叫做「rabbi」。譯者查字典,得到「拉比」這個稱呼,實在是不合時宜的翻譯。因為「拉比」是音譯,而且原來也譯錯了, “rabbi”唸“拉拜”的類似中文音,並非拉“比”。
劇中FBI追嫌疑犯到「the valley」,中文字幕寫「矽谷」,這是大錯。譯者以為「the valley」指的是「silicon valley」,不要忘記,這套影集的背景地點是洛杉磯(南加州),「矽谷」在北加州,靠近舊金山,不可能是「矽谷」。
洛城(包括好萊塢)的人(還有電影電視的從譯者)說的”the valley”,一定是指” Su n Fernando Valley”(聖佛南多山谷)。相關的名詞包括「valley girl」,常出現在電視電影中(“山谷女孩”)
FBI當年去突襲一個新人民兵團體(被判定為美國國內恐怖組織)。他們的首領叫做David Koresh ,聯邦幹員突襲他們的大本營(Waco這個地方) 。結果行動失控,炸死了那個組織的所有人(包括老弱婦孺),算是FBI失敗的行動案例(因為無必要的傷亡慘重),史稱「Waco」,却被譯者翻成「科威特」。
 

 

 

 

 

 

 

不該犯的英文姓名翻譯錯誤
洋片及電視電影節目。它們拿到台灣未播映的時間,片子上面打的中文字幕翻譯。有些錯誤之明顯,簡直匪夷所思,令人難以置信。
特別是人名的翻譯方面,根本不牽涉翻譯者的翻譯功力,或者語言實力。只是要聽劇中人怎麼唸別人和自己的名字,就知道它的發音。然後就可以發音差不多的中文字打上去,名字就翻譯好啦。
即使如此簡單,還是拼命錯。是這些不良的譯者從來不聽也不看他們翻譯的電視電影。先憑劇本在猜測,查字典做翻譯?
還是即使有看節目,他們的耳朵也不打開,自動關閉不聽?
「哈利波特」的「妙麗」就是最經典的錯誤翻譯。她叫做「Hermoine」(老美以為唸成「荷妹」的類似的中文音,其實不然。)英國人唸「荷麥妮」。
結果中文翻成「妙麗」,始料未及(大概連英國人都不明白)
「達文西密碼」的探長叫Fache(由尚雷諾飾演)。唸成「法舍」的類似中文音。電影的譯者非要叫他「費克」。到底是從何而來?
大明星Al Pacino台灣譯為艾爾帕西誛,是錯的。他是帕“奇”諾。因為義大利文(他是義裔美籍) “c”的發音。(如果是西裔的話,同一個姓氏名字的西班牙文,“c”就唸 “西”的音,例如:小精靈Christina Aquilera,她是墨裔Hispanic,她的Aquilera的 “qui”唸“奇”。同姓氏的義大利人的“qui”唸“龜”的音。)
「鐵面無私」的Giuseppe (英文的George,由安迪賈西亞飾演),唸“吉塞皮”,而非「格」塞皮。
 

 

 

 

 

 

 

 

AXN「數字搜查錄」(Numbers)翻譯錯誤
ㄧ般人大概會覺得:像AXN頻道的「數字搜查錄」(Numbers)這樣的節目,他的中文字幕翻譯會很難做。看過這套電視影集的人可能已經注意到了:節目的內容是藉助數學理論,來幫助聯邦調查局(FBI)探員辦案、查案。所以,翻譯的人要面對非常多的數學理論名詞,以及科學的學術用語。
的確,學術領域的專有名詞,還有術語和行語(lingo and jargon)是不少。很多做翻譯工作的人,一旦碰到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領域(domain knowledge)就緊張,害怕得不得了。
然而,現在的網路那麼發達。隨便上網去查詢相關資料,已經不是難事。Google的搜尋引擎也可以給予初步的幫助。只不過要小心,像Wikipedia這些線上資料庫,有一定比例的資料是不正確的。使用者自己要負責去查證。儘管如此,網上總是有些基本的資料,讓譯者有基礎概念後,再向專門單位或是專人去查證。
說來諷刺的是,「數字搜查錄」的主要翻譯錯誤不是發生在數學理論的專有名詞上。而是在劇中的一般用語上。例如:劇中人說他為了躲警察,差點得「ulcer」(胃潰瘍)。竟然錯誤翻譯成「腐敗」。
另外,劇中的菜鳥探員,同事稱他為「newbie」(新人)。卻被譯為「紐畢」。譯者以為是他的名字。
探員說他幹這行是因為小時候看了Gary Cooper的電影「日正當中」(「High Noon」)。當年的好萊塢大明星固定譯為「賈利古柏」,不是「蓋瑞古柏」,雖然發音比較接近。還有他在電影中演的角色「Marshall」,是「警長」的頭銜,不是「馬歇」。
 

 

 

 

 

 

 

 

AXN頻道有史以來最好的中文字幕譯者-Middleman(超級任務)
AXN頻道(AXN是Action的縮寫,他們這個頻道以動作影集和電影為主打)。弄了美國的新影集「Middleman」(台譯「超級任務」)來播。結果收視率很差,匆匆撤出週四晚間九點的黃金檔,改在半夜時段草草將它播完一季。
可是我要說句公道話,「超級任務」的翻譯是該頻道AXN有史以來最好的中文字幕譯者。
說來諷刺(It is ironic),平常AXN的翻譯水準參差不齊,從好到壞,可以有180度的對比,好不容易最強的譯者,結果他翻譯的劇集「命最短」。
他們拿來墊檔的片子是Steven King(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噩夢工廠」。結果,這套劇集的翻譯簡直是「慘不忍賭」。事證列舉如下:
這一集講的是「尋寶」。歹徒把搶到的三百五十萬美金藏起來了,引起各方人馬爭奪,黑人對同夥說:「I didn’t believe you the first time.」意思是:「你第一次告訴我的時候,我就沒相信你」。中文字幕竟翻譯成:「我不相信這是你的第一次」。
黑人又駡男主角(白人)是「white trash」(白種人渣),字幕寫:「白色垃圾」。
他們在討論,會不會是埋寶藏的人出了問題?藏寶的主謀是個老傢伙,據說已經死了,結果他們認為應該不至於有鬼,因為「not the shape he is in」,「從他的身體狀況應該不會」。譯者錯誤翻譯成:「不是他畫的形狀」。這個譯者對於劇本中的「 shape」太過逐條地解釋。
- BY 王麗莎

Mc Dreamie VS. Mc Steamie
台灣有不同的電視台播映「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這部影集。它在美國也已經連續製播了好幾季,收視率(ratings)一直不錯。影集原名叫做「Grey’s Anatomy」,其實是一語雙關(pum):「Grey」是女主角的姓氏(last name),她是醫生,學的是「anatomy」(解剖學)。另一方面,這套影集的故事走向,是在剖析她的心理層面和心靈成長,所以叫「anatomy」。再者,故事發生的背景是西雅圖的慈恩醫生(Seattle Grace Hospital)。「Grace」跟「Grey’s」發音相同。再添一筆。
這套影集捧紅了幾位明星。反而是片名來源的女主角不紅。「夢幻醫生」或稱「白馬醫生」(Mc Dreamie) Patrick Dempsey。他是二十年前好萊塢力捧的新生代小生。結果星運不佳,從此了無音訊。直到他在中年接演了本劇,才又鹹魚翻生地暴紅。隨即接演電影「曼哈頓情緣」(「Enchanted」)。靠電視劇幫他重新打開電影之路。
「Mc Dreamie」的「Mc」,原型為「mac」。跟麥當勞(McDonald)的「麥」來源相同。來自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常用語。表示「姓」什麼的。麥當勞是「姓」當勞Donald的,
台灣有不同的電視台播映「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這部影集。它在美國也已經連續製播了好幾季,收視率(ratings)一直不錯。影集原名叫做「Grey’s Anatomy」,其實是一語雙關(pum):「Grey」是女主角的姓氏(last name),她是醫生,學的是「anatomy」(解剖學)。另一方面,這套影集的故事走向,是在剖析她的心理層面和心靈成長,所以叫「anatomy」。再者,故事發生的背景是西雅圖的慈恩醫生(Seattle Grace Hospital)。「Grace」跟「Grey’s」發音相同。再添一筆。
這套影集捧紅了幾位明星。反而是片名來源的女主角不紅。「夢幻醫生」或稱「白馬醫生」(Mc Dreamie) Patrick Dempsey。他是二十年前好萊塢力捧的新生代小生。結果星運不佳,從此了無音訊。直到他在中年接演了本劇,才又鹹魚翻生地暴紅。隨即接演電影「曼哈頓情緣」(「Enchanted」)。靠電視劇幫他重新打開電影之路。
「Mc Dreamie」的「Mc」,原型為「mac」。跟麥當勞(McDonald)的「麥」來源相同。來自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常用語。表示「姓」什麼的。麥當勞是「姓」當勞Donald的,Mc Dreamie則是「夢幻Dreamie男」或「型男」。後來出現的帥哥醫生Eric Dane,被他們喚作「Mc Steamie」。「stamie」是辣(熱)的讓你冒汗(煙)。他就是身材好的「man男」。另外,則是有人被這個影集開除。在一飛沖天之時,平白被折了翼(clipped wings)。那就是第二男主角黑人醫生Isaiah Washington。當時的開除理由是他的種族上歧視的發言。
在螢光幕消失了很久之後,Isaiah Washington終於重視影藝界。他的作法是改行拍紀錄片,當起導演。他跑去非洲的獅子山共和國(Republic of Sierra Leone)幫當地黑人開路。打開國際視聽。
 

 

 

 

 


a couple of 不是幾個,就是2個
公視晚間11點時刻的翻譯。最強的功力在於聽得懂老美說的「a couple of」,指的是「兩個」。從以前的「Ugly Betty」(醜女貝蒂)到後來的「House M.D.」(怪醫豪斯)很少譯錯「a couple of」。特別是「House M.D.」,講的是醫院的故事,更需要精確。
要是醫生幫意外失明病人裝了「a couple of fake eyes」(兩隻「義眼」)。某些AXN影集的譯者把它譯為「好幾隻義眼」(也就是把「a couple of」譯成了「幾個」)。那麼,病人豈不變成多眼怪物(monster)了嗎?
講到眼睛。忠孝東路的微風,平日總會吸引很多靚女出沒。她們打扮新潮,穿著入時地去逛街。圖的是:「to see and to be seen」(看別人,也讓人看)。
不只台北。從巴黎到紐約,從東京到米蘭、倫敦。大都會(metropolis)的熱門點,總是有「beautiful people」走來走去(hang out)。實在是賞心悅目的街景。
讓人想到Heineken新的一支電視廣告(commercial)。女生們參觀好友新房子。最大的驚喜是臥室旁邊那間「更衣室」(walk-in dressing room)。半間房大的衣櫥,兩邊放滿女生的衣服,和漂亮的鞋子。乍看之下,讓人聯想到「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的場景。
不過,更夯的在後面。審然聽見房子另外一頭傳來男生們的尖叫聲,比女生更誇張。鏡頭一轉,原來男生也有日「walk-in closet」。跟女生的一樣大,但是改裝成冰櫃。放的是滿坑滿谷的(你猜到吧,Yes, you guessed it)— Heineken。
 

 

 

 

 

 

 

「turn tricks」可不是變魔術
國內「某週刊」的「某影評人」曾經作過電影的中文字幕翻譯(當年非常短的時間,非常小的片子)。這位NYU的仁兄,把當年那部美國電影的「turn tricks」(妓女「接額」)翻譯成「變把戲」。(這位仁兄大以為「trick」是「把戲」的意思,甚至在「變魔術」)。
當年的往事竟然又發生在最近看到的電視影集。劇情說到那是片中的妓女最後一次「接客」(her last trick)。中文字幕翻譯成:「她最後的把戲」。難道洋人常說:「另外一個跟妓女那個行業 (據說「妓女」(prostitution)這個行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the oldest professional in the world) 有關的「術語」(jargon & lingo)是"John"」。這個「John」並不是「約翰」,而是「嫖客」。這個詞彙以前常翻錯。近來倒是正確率提高了。
有些比較俗的「有顏色」的美語。這邊的譯者好像聽不太懂。例如軍事影集「Generation Kill」。戲中人說經過一翻槍林彈雨,讓他(男的)興奮到有「woodie」。其實就是咱們所謂的「升旗」、「有生理反應」(生理反應叫做「勃起」,英文是「erection」)的意思。結果被錯誤為「木頭人」。差個十萬八千里。
還有Steven King(史蒂芬金)的「噩夢工廠」節目。片中說到書中男主角把女主角「fuck her brains off」,意思真的是他床上功夫好,把她搞的欲仙欲死。翻譯寫成「把她弄的頭腦糊塗」,實在太糟糕。
因為原時段的節目「超級任務」賣的不好,收視率很差。電影台臨時調了老片「噩夢工廠」來頂替上檔。果然比較能看。片中羶色腥都有,字幕翻譯也要要求才行。
 

 

 

 

 

 

Rock ‘n’ Rolla 俗又有力的英文
瑪丹娜的前夫(不是Sean Penn。西恩潘是前前夫),英國導演Guy Ritchi(唸“蓋瑞奇”)的一個片子,沒有在台灣映演(其實他的很多片子都沒在台灣演)。片子叫做「Rock ‘n’ Rolla」。看片名就知道從美語「Rock ‘n‘ Roll」(「搖滾」,中間的”n” 是”and”的縮寫。唸起來較有勁、較酷)來的。為什麼最後一個字「Rolla」多一個”a”呢?因為要講的是「roller」,是某個「人」。可是在倫敦混黑道的混混口音是倫敦土腔(hockney),所以把「roller」唸成「rolla」。
由此可知,本片說的是倫敦幫派的故事。
為了笑這群黑幫小混混有夠土。除了把他們的倫敦土腔爆料出來之外,還故意讓他們唸法文,以便「附庸風雅」一番。這句法文「Très chic.」(很酷、很時髦)還要讓他們用最俗的英文發音唸錯,這才夠表達「俗擱有利」。
多年前的電影「美國舞孃」,片中讓鄉下來的女主角唸義大利名牌「Versace」,故意用英文唸成「凡賽斯」,來彰顯他的土味。
他們有所不知,這個牌子在台灣就是翻成「凡賽斯」。在台灣,好像要唸錯某些外國字,尤其是各個名牌,才是「正港的」台味,才夠「台」。
我隨便想到幾個科技人圈子的錯誤發音。他們不但不以為錯,而且進一步互相感染,愈講愈錯。相反的,講對的反而讓人覺得不合群,沒有科技人的認同感。例如:數據機(modem)唸成「魔電」;版本(version)唸成「virgin」;時間(time)唸成「太」(沒有尾音”m”);實頻(broadband)唸成「薄片」。
 

 

 

 

 

 

 

「決戰異世界:鬼哭狼嚎」中文字幕翻譯問題
新任007 Daniel Graig(丹尼爾克雷格)是二次大戰電影「Defiance」(「聖戰家園」)的男主角。他帶領千人在波羅的海小國的森林裡躲納粹(Nazl),躲了好幾年,直到戰後。他在電影裡最感人的對白是:「We may be hunted like animals. But we are not animals.」(也許我們像野獸一樣被追殺,但是我們不能成為野獸)。他堅持大家要像人一樣工作、生活。
說巧也巧。不久之後上映的「決戰異世界:鬼哭狼嚎」(「underworld:the Rise of the Lycans」),男主角Michael Sheen(麥可辛)也有同樣的呼喊,發自肺腑。他飾演狼人族(Lycans)的祖先Lucian(路西恩),帶領狼人們抗暴,反抗吸血鬼的統治。Lucian身在獄中,卻激勵同伴們:「We are not animals.」(我們不是禽獸)「We have a choice.」(我們有選擇)。沒錯,人類最寶貴的人性,就在於選擇。選擇做人的尊嚴,也選擇對其他動物的尊重與愛護。
Michael Sheen的聲音很有領袖魅力,果然是由舞台劇訓練出來的英國硬底子演員。
「決戰異世界:鬼哭狼嚎」有幾個中文字幕翻譯的問題:
-女主角要男主角在城牆上面「保護她」。她說:「Watch over me.」。字幕翻成「看著我」,意思不到位。
-人類貴族來向吸血鬼進貢,其中一位礦場主人叫做「Janusz」。這是東歐名字,唸「雅努許」。譯者光看劇本,根本不聽劇中的發音。就用英文去猜測,並翻譯成「賈納」。
 

 

 

 

 

 

 

都鐸王朝- 古英文的翻譯
古英 國的 君主所用的英文跟現代英文不一樣。
英國國王上朝的時候,開口閉口說到「we」,指的是他自己。也就是第一人稱的「朕」。
因為國家是他的,所謂「家即天下」的觀念。古時候的英 國 君主用「we」表達「I」是很正常的。HBO正在播出的「都鐸王朝」(「the Tudors」)。片中的中文字幕翻譯把亨利八世上朝處理國事時,第一人自稱的「we」翻譯成「我們」,非常不妥當。
這種錯誤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以亨利八世,或是他女兒伊莉莎白一世女主為題材的電視長片、影集,還有電影不在少數。到目前為止,把「we」正確譯為「朕」的例子很少。大家都可以參考學習。
之前,公共電視也標了不少由BBC(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英國古裝宮廷戲。甚至有把「女王」(queen)誤植為「皇后」的案例。不過近期公視的中文翻譯譯筆進步了不少,較為穩定。
反而是其他商業頻道的翻譯水準參差不齊,甚至有中文水準下降以及中文大陸化的趨勢。大概是沒有派專人主管監督中文字幕的翻譯品質的緣故。
除了提醒大家,皇帝的自稱語「we」乃「朕」之外。順便說一下宮廷的側封官的稱呼對照表:
公 — duke
候 — earl
伯 — count
子 — viscount (要注意「vis」的「s」不發音)
男 — baron
我發現「都鐸王朝」的某些拜官封候的劇中人,他們的頭銜對照的中文也錯了。
 

 

 

 

 

 

學美語 耳朵開了嗎?
「Build it, And they’ll come」(先蓋好,人家自然會來)學生在學會聽到這句會後,當天晚上,跟英國的朋友聊天的時候,竟然神奇地派上用場。
朋友說看到電視上播映老片「Field of Dreams」(夢幻成真,Kevin Costner主演。是他比較成功的早期電影)。學生馬上就提到「Build it, And they’ll come」。對方驚訝地問:「你怎麼會知道?」
劇情談到他們要在田裡蓋棒球場。全部人都笑他們傻瓜。誰會跑到大老遠的鄉下的田裏來看球。只有先知型的前輩告訴凱文克斯納:「不管了,蓋了再說吧!蓋好了,自然會有人來。」結果,果然成功。
這部片子讓這句話「Build it, And they’ll come」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勵志句。也成為標題最夯排行榜前幾名。
還有兩句話,也是學生現學現賣,立刻派上用場的金言佳句:
「I draw a blank」(我一時也想不起來,腦筋一片空白)這是老美最常用的說法之ㄧ。
在課堂上討論過這句話之後。學生第二天去電影院看茱莉亞蘿勃茲的電影「Duplicity」(口是心非)的試片。居然在片中,不斷聽到劇中人說「I draw a blank」。
另外,又在片型完全不同的搞笑喜劇「The Hangover」(醉後大丈夫)。片商宣傳它是金凱瑞「Yes man」(沒問題先生的續集)片中,聽到上述同一堂課所學到另一句美國人常用語:「I stand corrected」(我剛才講錯了,現在立刻修正,應該是…..。)
有機會現學現賣,立刻派上用場。學生開耳朵之後,學的更多,也用的更好。講到「開耳朵」,聽英文(或任何外語),這件事,我想用學生的例子,來解釋「開耳朵」對於學習有多重要。
一位在公家單位服務的學生。因為工作關係,其實經常使用英文。他自己一年都要去澳洲旅行半個月左右。到那邊也天天用英文。可是在英文的學習上,一直有個大瓶頸。那就是聽力不太好,而且別人好像聽不太懂他在講什麼。
那天在課堂上,我們談到鄧小平的名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道路。」(要注意,一般人會提到的鄧小平名言,像「黑貓白貓…..」和「摸著石頭過河」云云,這些都是太平常,沒有特色。)於是,我順口說到老美的習慣係語說法「Walk the walk, Talk the talk」(言出必行。不是說一套,作一套…。)
這位學生立刻在該週的「CSI犯罪現場」第九季片集當中,聽到劇中人物使用「Walk the walk, Talk the talk」這句話來保證白人說到做到。
他能夠「開耳朵」聽到這句俗語有兩個好處:第一,證實人家真的是這麼說。第二,自己聽過了,更能加深印象,進一步自己拿來用。下次有機會,便能派上用場,拿出來學以致用。
向另一位學生在試片場會裏,跟坐在旁邊的China Post老外記者聊天。老外說他來到台灣之後,發現都聽不懂同行的媒體(本地的),和片商的工作人員他們說的英文。
恐怕他說的這些人學英文的方式,還是傳統的死背課文和背單字。沒有真正「開耳朵」聽到母語使用者怎麼說的,什麼語調、語法都沒有掌握。難怪說的時候就不像真正的英文。
 

 

 

 

 

 

pilot不是試鏡
HBO有個影城花絮的節目,叫做「好萊塢風雲」(「Hollywood One on One 」),專門對在美國即將上演的電影做明星專訪。(對了,Hollywood的「Holly」不是「Holy」,本地的洋經幫習慣常搞混)。
翻譯這個節目的中文字幕譯者功力不錯,最起碼,那些片子的中文譯名都去查過。
即使如此,譯者偶爾還是會犯些錯誤。例如以下這幾個狀況:
「快克殺手2」(「Crack 2」)的明星專訪(press junket)場合,女主角Amy Smart說道。她除了接演「快克殺手」系列的電影之外,近期還接了其他電影案子,還有心的電視影集「C.K﹐Running」的「Pilot片」的拍攝。影集的「Pilot」已經拍好,給電影台的大老們看,就等大老們決定要不要「pick up」(也就是要不要「訂購」這套新影集)。
譯者把「Pilot」錯譯為「試鏡」。「Pilot」是任何新影集的「第一級試拍」。電視為高層看過拍出來的效果,才會決定要不要訂購整季(season)的節目,製作單位拿到電視台給的預算,也才會繼續拍下去。
「Pilot」的用法在美語中有很多。例如,產業界的「Pilot project」,就是所謂的「先鋒計畫」,「試行計畫」。相對而言,演員去「試鏡」的話,術語行話(lingo & jargon)是說:「audition」。並非「pilot」。
上次,米基洛克提名奧斯卡的電影「力挽狂瀾」(「the Wrestler」),電影片段說到他要和老對手舉行「重賽」(rematch),都被譯者錯翻為「三次比賽」。大概把「rematch」聽成「three-match」。
 

 

 

 

 

 

 

Touareg- 發音錯誤 失之毫釐, 差之千里
超馬(Super marathon)選手林義傑的電影記錄片(documentary):「橫越撒哈拉」(「Crossing the Sahara」)很快地在台上映。 福斯汽車(Volkswagen, VW)願意作贊助以及廣告連結(commercial tie-in, 電影行銷的常見手法), 相當不錯。
只可惜, 廣告連結的車款(Model) 「Touareg」,在台灣打的電視廣告(TV commercial film, cf.)被「配音員」唸錯了。
「Touareg」是北非撒哈拉沙漠的游牧民族(nomads)。 在當地已經有很久的歷史。 「Touareg」的唸音, 接近中文的「土瓦瑞格」。 廣告的配音員(voice-over)把它唸成「土爾瑞」, 差了一點, 就變成大錯誤! 「失之毫釐, 差之千里」。
畢竟「配音員」不是語言專家, 指導他們唸正確的責任, 落在福斯公司的高層廣告主管, 以及廣告公司的客戶經理(account manager)身上。
而且這件事不是第一次發生在VW(福斯)的電視廣告, 他們的每支廣告, 最後都會加上企業形象識別「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Volkswagen, Das Auto」以前這句話也是找同一位配音員唸的。 這句話是德文, 但是配音員唸成中式英文洋涇濱的發音, 唸的不正確, 不道地。 大概是被會德文的高層發現了, 後來整個改掉。 他們拿德國原廠的廣告片段正確發音剪到台灣的廣告片裡,把唸錯的整個換掉。
既然已經有前車之鑑, 為什麼現在的「Touareg」系列廣告還會犯同樣的發音錯誤?難道是Touareg這個民族反正不是德國人, 就不管了
 

 

 

 

 

 

 

build it, and they’ll come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build it, and they’ll come.」
這句話可以學起來好好用。常常在美國的平面和電子媒體看到他的蹤跡。用來下標題或者做結論,都不錯用。
有點像中文:「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的說法。
第一次聽到「Build it. And they’ll come.」是在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主演的電影「美夢成真」(「Fields of Dream」)裡頭。
男主角受到召喚(calling),在鳥不生蛋的田裡,蓋一座棒球場(baseball park)。讓當年打假球的黑襪隊(Black Sox)球員的鬼魂,回來打棒球。所以會說:「build it, and they’ll come.」,而本片才叫做「Fields of Dream」。
果然,蓋好球場後,該來的「兄弟們」來了,打棒球打得不亦樂乎。而且從四面八方湧來觀光客,專門到這鳥不生蛋的地方來參觀這座奇特的球場。男主角的房子和田地也不必被查封(foreclosure)。
「對的事,就去做。」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像李安的弟弟李崗,在台灣做外片的發行。這些不是美商八大片商分公司的獨立廠商,我們稱為華商。他很努力地進口好片子,在台灣發行上映。撐了好多年又賠了好多年(有時小賠,有時慘賠),終於在今年揚眉吐氣。他發行的奧新卡最佳外語片「送行者」(日片),在一片慘澹的台灣電影市場開出紅盤。拗的久就是你的。
像Andy Warhol(安迪華荷)說的,每個人都有成名的15分鐘(15 minutes),遲早的問題而已。
 

 

 

 

 

 

 

戰略 戰爭 傻傻分不清楚
「戰略」和「戰術」不分,普遍存在電影和電視的翻譯錯誤。
我已經受夠了!
「Star Trek」(台譯「星際爭霸戰」,偷了另外一套科幻太空影集「Battle Star Galactica」,簡稱BSG的固定中文譯名)這麼棒的電影,結果中文字幕翻譯敗在把「戰術」(tactic)譯為「戰略」。
「戰略」是「strategy」。戰略是整場戰爭(war)的大計。例如: 你可以說二次大戰(也就是中國的抗日戰爭)時,在中國戰場上,國民政府對付日軍的侵略,他們的戰略是:「以拖待變,用空間換取時間」。
戰略是上層結構。相對而言,「戰術」是「tactic」。戰術是針對戰爭中的「戰役」(battle)。戰爭中每天都有戰役,每場戰役都可以有不同的戰術。
電影中被翻譯錯誤的就是「戰術」。寇克船長下令,要屬下依照戰術優勢(tactical advantage)攻擊敵艦。此舉與戰略無關,卻被翻譯成「戰略優勢」。
所謂戰術,通常指武器火力(arms force)方面的運用。在戰役中可以做最大的攻擊以及防禦兩方面(offense and defense)的發揮。談不上整場戰爭的指導大原則,也就是「戰略」。
如果要落實到「Star Trek」這部電影,來解釋「戰略」和「戰術」的不同,也很清楚。
寇克(James Tiberius Kirk)和史巴克(Spock)爭辯,要怎麼樣應付壞人(Eric Bana所飾演的)羅慕蘭人尼洛(Nero)船長所開啟的戰局。Spock堅持要把我船「企業號」(Enterprise)退回星際總部所在地的後方,與其他星艦會合再做打算。
而Kirk則力主把握時機向前迎戰,力抗戰船的攻擊。
兩人的爭論正好展現對戰略看法的不同。
 

 

 

 

 

 

外國影集錯誤翻譯
目前台灣的有線電視。有些播放外國影集的頻道也不知道是找什麼人來做中文字幕的翻譯。翻譯的水準並不整齊。有時好有時壞。有此還可以,有些完全不可以。
播放電影影集的頻道,包括:HBO, AXN, STAR、東森洋片這些台。他們好像都沒有派專人檢查電影或影集的中文字幕翻譯是否正確。因此,什麼錯誤都有可能發生。下面是幾個最近發生的例子:
-「equity loan」 被翻譯為「淨值貸款」。老外說的「equity」就是「股權」的意思。這是財經金融界的術語行話 (lingo & jargons)。「淨值」的英文是「net worth」。八竿子打不著。老美說的「stock market」(股市),英國和歐陸的說法是「equity market」。
-「graphic novel」被誤解為「圖像小說」。它指的是這本小說(novel)很血腥暴力,或是露骨煽情,甚至色情。反正就是限制級的內容,兒童不宜。與「圖像」,扯不上關係。翻譯者八成是去查字典。「graphic」的字典解釋「圖像」就拿來用啦。
-「Manhattan」被翻譯為「曼克頓」。這個錯誤可大了。大概所有觀眾,不管英文好不好,都知道紐約有個「曼哈頓」,而不是「曼克頓」。最要命的是,這麼明顯的翻譯錯誤,電視台和頻道主管竟然不聞不問。笑掉觀眾的大牙了。
-「malicious」被譯為「殘酷」,其實是不對的,「殘酷」是「cruel」。英文的「malicious」比較接近中文的「歹毒」。意思是有所區分的。
 

 

 

 

 

 

You learn to be a good person(man)before you come to be a good actor.」做個好演員之前,先要做個好人
2009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前影帝Robert De Niro勞伯狄尼諾對今屆影帝Sean Penn西恩潘談了很動人的一段話。
他先是笑稱,Sean Penn在「自由大道」(「Milk」)片中演活了同性戀政治人物Harvey Milk(哈維米克)。他根本就是guy嘛!狄尼洛還虧Sean Penn,說之前那些異性戀暴力男的角色,才是他「裝的」。換句話說,他演異性男(straight,正式名詞heterosexual)「演的好」。還說大家這些日子以來,都被他騙了。
開玩笑歸開玩笑。隨後,他馬上正經起來,改口稱讚Sean Penn:說他除了是位好演員之外,這些年他堅持的道義感,以及對社會運動的投入,證明他是個好人。Sean Penn不但是個好演員,也是個好人。
他還說:做個好演員之前,先要做個好人。
「You learn to be a good person(man)before you come to be a good actor.」
我感覺Bob De Niro(Bob是勞伯Robert的小名)的這席話,是整個典禮的高潮。
狄尼洛向來是好演員,得了不少獎項,包括奧斯卡。然而,從前他不太會接受採訪,做隨片宣傳,也不太會講話,畢竟,他是演員,把腳本演好就成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近年來在紐約辦「Tribeca影展」的關係,狄尼洛變得愈來愈會說話。甚至在銀幕下,口若懸河起來。尤其上面那段發言,令人刮目相看。
有個拿Bob De Niro的姓氏Di Nero開玩笑的典故,來自布萊德彼特(Brad Pitt)的電影「危險情人」(「the Mexican」)。他們把Di Nero曲解成西班牙文「de neros」也就是「錢多多」 (neros是西文的「錢」) 。
 

 

 

 

 

 

Michelangelo has nothing on you- 學美語要開耳朵
「Michelangelo has nothing on you.」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可能想了半天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句子裏的每個字你都認得。「Michelangelo」是義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另外,「nothing」你認得。「on」也常用。「you」就更不用說是什麼意思。
可是,當它們加在一起變成「Michelangelo has nothing on you.」會是什麼意思?
英文,尤其是美式英文就有這種問題。句子裏拆開來看,每個字你都認得,看似簡單。但是合在一起用的時候,搞不懂就是搞不懂。你認得它,它不認得你。
其實「Michelangelo has nothing on you.」這句話很單純,就是說:「米開朗基羅也比不上你」。
要學美語,不妨多看些最新的美國電視影集。這句話出自最新一季的「CSI犯罪現場」(CSI Season 9),一般老美常用得到這種講法,特別是年輕人之間打打鬧鬧,故意講話誇張,互相虧來虧去。
重點在於,你在收看這些美國電視影集或其他節目的時候,一定要打開耳朵,好好聽人家是怎麼講的。絕對不能依賴中文字幕。因為以目前台灣的電視臺播放美國節目的字幕翻譯水準來看,中文翻譯的正確性未必可以相信。
尤其是美國人喜歡使用的英文,像上面這句「Michelangelo has nothing on you.」你會聽不懂,幫影集做中文字幕翻譯的譯者也未必會懂。
中文字幕有參考作用。翻對的可以學下來,翻錯的你要靠自己開耳朵聽英文,然後把不合上下文、不合邏輯的揪出來。
 

 

 

 

 

 

Death and tax 人生逃不過的兩件事
衛斯里史耐普(Wesley Snipes)近來還很「衰」。他在好萊塢的星運不順,而且又被國稅局( IRS, International Revenue Services的簡稱) 查帳 (auditing) ,查到他逃漏稅( tax evasion) ,必須要補繳數百萬美金的稅款,還要坐牢 ( jail sentence)。
想當年,Wesley Snipes主演的「刀鋒戰士」(「Blade」) 吸血鬼動作電影系列 ( franchise ) 多麼地轟動。他也算好萊塢「A咖」( A-list ) 的一線男星,在黑人男明星裡算是跟丹佐華盛頓 ( Denzel Washington) 和威爾史密斯 (Will Smith) 等人平起平坐的。曾幾何時,衛斯里史耐普的星運和星途竟然墮入這種黑暗的局面,難怪人家說「演藝生涯原是夢」( You never know about the show business).
另外講到逃稅和抓逃稅這件事,老美會說:「Death and tax」,意思是「死神和查稅員」,是你逃不過的兩件事。前陣子在電視上看到由Wesley Snipes主演的另外一個系列電影「神鬼任務」(「the Art of War」)的第二級 (續集叫sequel) 。這個系列電影的英文原片名「the Art of War」,取自中國軍事家孫武(亦即「孫子」) 的「孫子兵法」。孫子的「兵法」英文翻譯本的固定譯名是:「Art of War」by 「Sun-tsu」。以前的「007」電影(皮爾斯布洛斯南演的最後一集「Die Another Day」,中文「誰與爭鋒」) ,片中的中文字幕曾經把「孫子兵法」翻譯為「戰爭的藝術」,也就是把「Art of War」逐字翻譯) 。
 

 

 

 

 

 

 

「muscle car」會是什麼意思?- 玩命關頭4
「muscle car」(肌肉車)會是什麼意思?
電視、電影裡有不少尬車、賽車、改裝車的節目,都會提到「muscle car」。「肌肉車」就像「肌肉男」(muscle man),指的是塊頭大、肌肉發達、孔武有力的人(或車子)。但是「肌肉發達」的車子是什麼車子呢?「muscle car」指的大部分是車體大、引擎也大的美國車(甚至是大而無當)。
電影「玩命關頭4」(「Fast and Furious 4」)片中的尬車(街頭飆車:street race)比賽。馮迪索(Vin Diesel)的美國改裝車打敗保羅沃克(Paul Walker)開的進口日本車。場邊的愛國觀眾就說:「Muscle car trumps import. Every time.」(肌肉車壓倒進口車,而且每次都贏。)當然,在片中,馮迪索最後使出了擦撞對方車子的手段,害得保羅法克的車打滑(skid)。所以馮迪索才能在最後關頭領先衝線,到達終點。因此,Paul Walker在後面的劇情中不斷提醒他:「You know you won by cheating.」(你知道你是作弊才贏的)。
講完車子,現在講這部電影。台灣裔美籍第二代華人林詣彬(Justin Lin)導演的「玩命關頭4」在美國和台灣電影市場的票房(box office)數字驚人。此一戰役的成功,把林詣彬推上好萊塢票房導演的寶座。從「玩命關頭3:東京甩尾」到「玩命關頭4」,他的導演功力和商業手法已經完全被市場肯定,可說是坐穩了商業導演的寶座。
借用之前談的「muscle car」的比喻。「Fast and Furious 4」這部電影,在Justin的手中,變成了「muscle movie」,而且是「all meat」(都是肉)。
 

 

 

 

 

 

 

「偷天任務」(Leverage)
「偷天任務」(Leverage) 這套電視影集有點可惜。它的創意構想很不錯。男主角是個保險公司的調查員。本來專門去抓詐領保險費的壞蛋,後來因為被公司老闆陷害,於是從好人變成職業騙徒,糾結被他逮過的小偷和罪犯,集體報復那些不公不義的公司和企業主。有點刧富濟貧的「西洋廖添丁」的味道。美式英文的說法,會說他們是為民伸冤的地下英雄(Vigilante)。
只不過,影集的故事創意發想雖然不錯,但是執行面有問題。在(idea)上面聽起來很刺激的動作影集類型(genre),拍成了成品却不怎麼緊湊,也不算好看。第一季已經在台灣播放完畢。就我看來,它在美國的前途未卜,是不是有資金支持他們拍第二季的節目,恐怕都有問題。不過,這套影集的幕前和幕後的推手Dean Devlin很有來頭。他是好萊塢大哥級的人物,或許他可以籌集到第二季的拍片預算吧。
Dean Devlin是當年好萊塢科幻動作大師,電影「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 的製作人。後來他在電影方面的表現一落千丈。終於,他從大螢幕轉戰小螢幕,來到電視發展。「偷天任務」(Leverage)由他擔任執行製作以及主要的拍片導演。
這套影集的第一季(season 1)不算太好看也就罷了。在台灣買來播放的AXN頻道,他們找來了中文字幕翻譯者也特別不好。隨便舉個例子,英文的(Sales)「銷售」被他翻譯成「行銷」,是個明顯的錯誤。「銷售」和「行銷」在企管行業的定義不同,所以英文才有(marketing)「行銷」的說法。
 

 

 

 

 

 

 

AXN「偷天任務」的搞笑翻譯
AXN頻道的新影集「偷天任務」(「beverage」),不知道在美國,他能不能翻到第二季,前途未卜。
我們只知道,他在台灣播映的第一季(Season 1),片中的中文字幕翻譯非常差,甚至錯誤到搞笑的地步。下面有幾個例子:
男主角Timothy Hutton(提摩西.赫頓,AXN的預告廣告把他唸成提摩,「西赫頓」)染上酗酒(drinking problem)的習慣,他一大早拿著啤酒在喝。喝完,把空罐子擺在桌上。女主角拿起啤酒罐看了一眼,然後說:「Too early for this?」(現在喝酒不會太早了嗎?)中文字幕錯誤的譯為:「說這些太早了吧?」完全接錯說話的對象和主題。
女主角要送他們的客戶出去,他們公司(也就是片名的「beverage」指的公司名稱)幫客戶把被騙的錢拿回來了,她對客戶說:「I’ll see you out.」(我送你出去)。結果翻譯成:「我在外面等你」。譯者完全不懂「see someone out」的意思。「see you out」是普遍不過的日常美語(美式英文),譯者的英文理解能力也太不是了吧。
主角說某個罪犯是「不能碰的」(untouchable),因為聯邦幹員已經盯上他。結果「untouchable」被錯誤翻譯成「無懈可擊」。拜託!中文的「無懈可擊」跟「不能碰他」,根本是 兩碼 事兒,甚至為兩個極端相反的意思。譯者不但英文有大問題,連中文都不行。
 

 

 

 

 

 

 

 

Some odd movie stars cut albums these days.
「Some odd movie stars cut albums these days.」上面這句話是好萊塢追星族前陣子津津樂道的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
「有幾個電影明星最近陸續推出個人的演唱(唱片)專輯。」哪幾個電影明星呢? ( which odd movie stars? ) 我們來算算看。有裘莉(Angelina Jolie) 的前夫比利鮑伯松頓 (Billy Bob Thornton) 。有打仔史蒂文席格( Steven Seagal )還有幾個沒那麼有名的演電影的傢伙。
Billy Bob Thornton因為出片打宣傳,還鬧上了社會新聞,成為Youtube網站上面被傳閱的醜聞( scandal)主角。點閱率滿高的。
他為了打「片」( dvd album ),同意接受加拿大某廣播電台的專訪。他在事前規定主持人只能講唱歌的事情,包括他灌錄的歌曲內容以及製作的理念什麼的。結果主持人才問到:「你演而優則導,現在又唱歌 ….」( you are a movie star, you direct, and now you sing…) 就被坐在播音室對面受訪位置的Billy Bob 罵到臭頭。兩個人抬槓及互相攻擊的畫面全部被拍下來放上網。
另外一個出片的Steven Seagal,他的正式中文譯名是「席格」但是台灣電影界的人都叫他「死狗」,因為發音相似。另外一個動作派打仔Jean Claude Van Damme諧音「完蛋」( Van Damme )。他出來唱歌這件事更是被嘲諷:「還是回去演電影好了」( Get the day job back! )。
上面說到「odd movie stars」 的「odd」是「有幾個」的意思。比方「30 odd countries 」(30幾個國家的意思)卻被電視錯譯為「30個奇怪的國家」。

 

 

 

 

 

 

 

美語通俗用語 It’s getting warmer
美國人講英文有些奇怪的通俗用語,真的不是外國人能夠從字面上去了解的。有個辦法可以學到這些通俗用語。那就是多看新的電影和電視影集,然後打開耳朵聽,用直覺式的方法去理解。
但是提醒大家一點:台灣觀眾通常會習慣性地依賴中文字幕的翻譯( Chinese subtitle )。翻譯的正確時,雖然你會懂劇中人所表達的意思;但是,你不會開耳朵聽他們原來的英文說法。照樣學不到這些個英文俗語。
翻譯的不對的時候更是糟糕。不要說學不到英文的講法了,就連它的意思都沒搞懂。
下面就是最好的例子:
老美講的這句: 「It’s getting warmer」 是什麼意思? 如果照席維思史特龍( Sylvester Stallone )多年前主演的片子「巔峰戰士」( Cliff hanger ) 的中文字幕翻譯,就糟糕透了。它把這句「It’s getting warmer」翻譯成愈來愈溫暖。換句話說,譯者照字面上逐字翻譯,完全錯誤。
「It’s getting warmer」是「愈來愈近」的意思。史特龍告訴在直昇機上的壞蛋說,他們已經靠近他所在的位置 ( 他們要用毒品交換人質 )。另外有部較新的電影:真愛囧冤家( Four Christmases )。它演到了男主角幫老爸穿衛星電視的小耳朵( Satellite dish )。他爬到屋頂去裝天線,一面調整角度,一面問在監看電視螢光幕的老爸: “ Is it getting warmer ? “ 意思是:「電視收訊有沒有比較清楚? 」藉著一問一答的方法,把小耳朵調到最清楚的位置。
 

 

 

 

 

 

 

 

為愛朗讀 vs 唯舞獨尊電影字幕翻譯錯誤
「為愛朗讀」(「the Reader」)這樣的好片,又是講讀書識字的電影,如果中文字幕翻譯的不好,真是太可惜了。然而台灣放映的版本,雖然中文翻譯大部分都ok,但是在小地方還是有疏漏,稍嫌美中不足。

不知道是不是出版社翻譯原著小說的譯者,來幫片商翻譯這部片。如果是,那連小說的譯筆都讓人懷疑。

片中的小男生(男主角)是個15歲,不到16歲的文藝青年。他跟女主角有過短暫的邂逅和戀情。後來女主角搬離舊地,他也繼續升學,念到了大學。在大學裡,有個同班上課的女生對他表示興趣,可是他還念念不忘舊情人,而一直推卻女生的好意。可惜妹有情而郎無意。

經過舊情人被審判的人生重大轉折後,他終於下定決心,拋開所有的舊回憶,重新來過。所以,他跨出那一步,主動去找女同學。

他敲女同學宿舍的門,女生叫他進去。看到他的那一刻,女生說了一句:

「You took your time.」意思是:「(我等了你好久)你終於來了。」

結果字幕翻成:「慢慢來」。完全會錯意的把女生對他的抱怨(「你動作好慢」),誤解為還要他更慢。

另一部電影也有類似牛頭不對馬嘴的譯筆:

「唯舞獨尊」(「Make it happen」),片中女主角滔滔不絕講自己以前的經歷。忌妒她的另一個女生進來,問她:「Are you done yet?」(「妳說完了沒有?」)

竟被誤譯成:「妳做過哪些?」

 

12109195_1567348753557314_1013275743249376188_n  

 

 

 

 

「唯舞獨尊」(「Make it Happen」)中文字幕誤譯
「唯舞獨尊」(「Make it Happen」)是系列小成本舞蹈勵志片的又一部(latest installment)。這些以街舞還有舞蹈學院為背景的電影。有它一定的觀眾群利基市場(riche market)。也吸引一定的電影票房。
這部片的製作水準不差。故事維持的很簡單、單純。一位印第安那州(Indiana)的鄉下姑娘,跑到美國中西部唯一大城芝加哥(Chicago)去甄試舞蹈學校的招考。白人女孩已經二十一歲,這是她的最後學舞機會,錄取機會不到兩百分之一的狀況下,她被淘汰。為了留在芝哥,她在夜總會(俱樂部,比夜店高檔些)跳艷舞。一方面尋求再度甄試的機會。
本來白人女孩做主角的跳舞片,是沒有什麼說服力的。但是因為編導很聰明。跳開了街舞競技的部份。直接切入有艷舞的表演。片中的艷舞由紐約「Burlesque」(上個世界的脫衣艷舞)轉變而來。要求的是調情。它的表演性質比較重,適合由女演員來詮釋和演譯。
可惜,片子的中文字幕有幾個地方翻譯的不好。
—「watch your back」。片中的壞女孩卡門要女主角的死黨「小心一點,免得被幹掉。」錯誤為「別閃到腰」。
—「without much a due」。是「不要再拖時間,讓好戲上場」的意思。被翻譯成「拋開所有煩惱」
—「you’re done」是在問:「你說完了嗎?」被錯誤翻譯成:「你做過這個?」
—「b.s.」是「bullshit」的簡稱。「胡說八道」、「亂說」。
 

 

 

 

 

 

 


英翻中的大問題-公視影集 NCIS重返犯罪現場/ 醜女貝蒂/ 英國宮廷劇
公共電視週一到週五深夜所撥出的美國電視影集。通常他們的譯者都有不錯的翻譯水準。尤其是中文程度比其他台的譯者好。從以前的「NCIS重返犯罪現場」(美國陸戰的犯罪現場鑑識小組)到現在的「醜女貝蒂」(Ugly Betty)都不錯。
幾個剩下的小問題。在此說明並糾正。以後他們就會更完美了。
-- 最近的第二季「Season 2」(跟金融用語「季度的quarter不同」):
有集關於要用比較健康的正常女生來走天台秀(runway show,「天台秀」是術語)。貝蒂翻出「紙片模特兒」的紙板。說紙片人的頭垂下來,你會認為她是「Being coy」,意思是「嬌嬌的樣子」。其實她沒力氣抬頭。
把「being coy」譯為「裝可愛」,有點歪掉(off)。
-- 之前公視播了不少BBC英國製播的英國宮廷古裝戲。
不管劇中人是亨利八世,或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他們在講「we」的時候,指的是中文的「朕」。
「吾家即吾國」「家即是國」的觀念,中外的朝廷皆然。翻譯成「我們」不太對。
-- 「NCIS」趕上「CSI犯罪現場」的潮流,節目的主題吸引人。而且故事劇情比「CSI犯罪現場」更加人性化和專注。有些集數(installment)比「CSI犯罪現場」好看。此劇是早期大帥哥Mark Harmon鹹魚翻身之作。
比較常發生的問題:「marine」是「陸戰隊」,在美國是獨立軍師,不算隸屬於海軍(Navy),不可以翻成「海軍陸戰隊」或簡稱「海陸」
 

 

 

 

 

 

韓式英文 part 2
韓國人非常拼命學英文。用韓國年輕人的講法就是:「fighting!」(要唸成韓語發音。接近中文的「加油」,中文相似音:「壞聽!」)
可能,到目前為止,成效有限。
他們的官方觀光公社,近年來不斷砸大錢在CNN等國際新聞媒體打廣告,宣傳到韓國觀光有什 麼好處。他們用的「campaign」(口號,廣告文案)叫做「Korea Sparkling」。找來「Rain」(韓國藝人)很拼命地把英文唸好。
但是「sparkling」這個字眼沒什麼力量。不如換成:「Korea Sparkles」好些。
台北在做2009聽力奧運的廣告。廣告的英文「campaign」是「Power in me.」算是不錯。可是,如果改成「Power to me.」會更有力量。
韓國電影界,多年前有部得到國際大獎的「援交天使」。英文片名叫做「Samaritans。發想的點子不錯。他們想藉由英文的聖經典故「撒馬利人」,來表達片中角色想助人的善心。不過,援交這種事算不算是社會上的「好心」和「善行」,實在難講。
再者 ,美國人的俗語。想要形容那些及時伸出援手的「善心人士」的話,會用英文:「good Samaritans」。前面加的「good」,那是一定要的。不能只說「Samaritans」。
韓國人最厲害的就是借(或「直接拿」)別人的東西來用,然後說是自己發明的。可惜,只「借」到一半。
電影「沒問題先生」的男主角去學韓文。他學的不錯。何以見得?他在片中不忘露一句「Fighting!」
 

 

 

 

 

 

 

「唯舞獨尊」- 有活力的美式口語
美國人以口語英文(亦即美語)為最有活力的展現,以下面這個說法呈現其過程。
「Go and kick that audition’s ass.」(你去甄試,叫他們的甄試委員對你五體投地)。
這個台詞出自熱舞電影「Make it happen」(「唯舞獨尊」)。女主角最後(當然是)大放異彩,高分通過甄試。
我說這個句型很有活力,是因為這是最通俗、最土不啦嘰的美國人口語。基本上,是不登大雅之堂,因為正式場合並不會這麼說,除非你想特別搞笑(fool around)。
但是,相信你在電視電影裡已經聽過不少次,「kick somebody’s ass」(直譯:踢某人屁股。正確中文:把某人打得落花流水)這個說法。在這段電影劇情裡使用,指的當然不是「打敗某人」,而是「讓舉辦甄試的單位對你心服口服,評審委員會錄取你」。用台語的流行話說,就是:「他們(學校),被你打敗了!」。
「audition」除了學校招生所舉辦的「甄選」、「甄試」之外,還有「試鏡」、「試唱」、「試演」這些意思。學校甄試會用「audition」,也就是因為跳舞、唱歌、表演這些項目都是「術科」,適合用「audition」來表達。
本來,「kick somebody’s ass」最常用在武打動作片、軍事戰爭片這些暴力內容的電影類型。但由於動作片(action movie)的觀眾群人數眾多,漸漸地,大家都熟悉且喜歡上「kick ass」這種純美式的電影對白所帶來的活力和衝勁。演變成其他類型的電影也用「kick ass」作為對白。
至於學生們熟悉的「auditing」(旁聽),則與audition(甄選)的用法無關。
 

 

 

 

 

 

 

 

「黑暗金控」(The International)電影翻譯解析
今年坎城影展的開幕片”The International”「黑暗金控」,對喜歡動作懸疑警匪片類型(類型:genre)的觀眾而言,本片幾近完美。
Mobile CSI 犯罪現場,超級smart的劇本,導演處理非美國導演做得到3C - cool, calm, collected。
「蘿拉快跑」(Lola rennt 英文片名為Run Lora run)、「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的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不同於法國的盧貝松(Luc Besson) 無厘頭奇想、中國功夫,他走的是「Bourne 3」、「007首部曲Casino Royale」的冷靜、科學、邏輯推理的路線。
我和同學們曾提到,若本土國片要進軍海外,無論任何題材,科學、邏輯推理是一定要遵循的國際指標 ( international benchmark)。
本片的金融術語翻的非常好。唯一的錯誤:
義大利警槍cerruti (亦是服飾名牌Cerruti 1881),翻錯「瑟」魯提/s/,正確發音「徹」魯提/che/。
如同歌手Andre Bocelli應為波”伽”俐或波”切”俐,陳文茜最初唸成或波”瑟”俐。
義大利文”c”的發音之前在博物館驚魂夜(”Night At The Museum”)一文便提過,等同中文”七”的音,而非英文慣用的”西”的音。
說到英文姓名的發音,再這裡順道一提 -- “Obama”台灣媒體通譯為「歐巴馬」,大陸媒體通譯為「奧巴馬」;台灣比較正確貼近美語發音,在美語的音譯上台灣向來比大陸正確。
例如之前的”Kissinger”台譯為「季辛吉」,陸譯為「基辛”格”」,”-ger”唸音接近”吉”而非”格”。
有時老外會很喜歡自己的洋名,在一樣的發音之下選用較有意義的中文字。例如”Sam”通常被譯為山姆,曾聽過ㄧ個將Sam譯為”善民”,這個老外得知中文意義後,樂的直向大家報告他是”善良的”。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誤譯探討
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女主角Cate Blanchette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到她特別喜歡本片導演處理情節的手法,非常「不煽情」(not sentimental),HBO的譯者經之錯誤翻譯為「不感性」。
如果你去查字典「sentimental」有太多意思,所謂是「一字褒貶」,所以中文詞更要慎選。在二十世紀五四運動時期甚至被搞笑音譯為「山東饅頭」、「酸的饅頭」。
很多人終生都在學英文,花時間補習、背單字。這是一種被動的、未經反芻的學習方法。
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若大家仍然使用這種方式學習,那「sentimental」永遠只會是「感性的」、「酸的饅頭」,你的腦袋永遠跳不出「煽情」的選項。
你認為無所謂? 那麼倒著想,你在將「煽情」這個中文詞翻譯成英文時可能背出10個正確答案,但你可能不會想到「sentimental」這種可以讓老外馬上了解的、最恰當的表達方式。
另外,在這電影中談到「人要懂得let go」譯者譯為「看開」,雖不算錯誤,但沒有直接意譯「放手」的好。”Let it be”反倒適合翻成「看開」。總而言之,”It’s both art and science.”翻譯是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
 

 

 

 

 

 

 

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
這部片的片名對岸另譯’’對話尼克松”、’’晚安尼克森”、”福斯特對話尼克森”等,但都不如台灣翻譯的片名來的更有行銷賣點。在人名上打轉,對非英語系國家的觀眾,或不熟悉媒體歷史的人,可能會將David Frost張冠李戴成加拿大籍的唱片製作人David Foster,兩者姓氏分別為”佛洛斯特”與”福斯特”,然而很多本片的電影介紹仍譯成後者;這時我建議學英文的人應該把”耳朵打開”,不要被中文誤導,其實很容易分辨出來。台灣翻譯的片名巧妙避開這個音譯問題,而且用疑問句做片名不但可以製造話題,也可引起觀眾觀看的好奇心。
片中美中不足的一點,是將 ”喬治亞共和國” 的 ”Georgia’’ 翻譯成美國的 “喬治亞州”。對岸以俄文發音,翻譯成”格魯吉亞共和國”反而比較貼切。所以我常提醒翻譯工作者在語言能力之外,也要具備知識領域與翻譯技巧;從事翻譯的人不僅要英文佳,在新世界公民最好也要具備第二外語的能力。
飾演Richard Nixon的美國資深演員法蘭克藍吉拉(Frank Langella),瘦高型的本人與豐腴的Nixon截然不同,如無意外,將會是本屆奧斯卡影帝中不容忽視的角逐者。而飾演David Frost脫口秀主持人的英國演員麥克·辛(Michael Sheen)有別於黛妃與女王(The Queen)一片中飾演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的表現,亦是本屆奧斯卡男配角的熱門人選。
本片另提名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導演。但朗霍華(Ron Howard)願意執導本片的條件卻是要求上述2位演員延續舞台劇原班人馬演出;我想諸位看官一聽便可明白演員和導演的功力高下。
 

 

 

 

 

 

 

保單的英文怎麼說?
電視節目的型態與主題與電影比起來更是五花八門,因為它的時間比較短而且部份節目還有重播,所以大家會以為電視的翻譯作品不太需要推敲,但我恰好持相反的看法,為時間短、有重播、且議題雜,翻譯正確的資訊給觀眾相形重要。
最近Discovery頻道的《綠地球》便翻譯的不錯,不過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正統英語系或是出國念語文翻譯的同學,他們的語言能力和翻譯技巧當然沒話說,但知識背景就欠缺了一些,翻出來的作品對真正的從業人員來說,就好像隔靴搔癢一樣,”翻到了”但還沒”翻出來”。
例如《綠地球》節目中將”Insurance Policy”誤譯為”保險政策”,或許譯者的對保險業較不熟悉,但若是金融從業人員一定知道”Insurance Policy”在這裡絕對不叫”保險政策,而是”保單”,也就是”保險契約”。
舉出這個例子是希望提省翻譯從業人員不要侷限在自己的語言主修,以非本科系為藉口,阻礙自己探索新知的機會,畢竟節目的字幕筆譯比起現場同步口譯的時間壓力還是少,所以還是有時間推敲。
 

 

 

 

 

 

 

宅男特務- 軟禁的英文該怎麼說?
Chuck是AXN頻道的一個新影集,中文命名為”宅男特務”。對於片名翻譯,老美和我們的想法不同 –老美喜歡直接了當以人名命名,我們喜歡加上類似劇情說明的詞,以免觀眾看不懂。你會發現,老美這種思維邏輯,往往在後來的語言發展文化中,這個眾所周知的角色人名(character)或品牌名稱(brand name)變成動詞或形容詞。
”宅男特務”其中有一集的劇情是在講「台灣總理」的特助貪贓枉法,此人勾結國際間惡名昭彰的軍火販子走私客,準備仿造美鈔,大量印刷倒貨到美國。先不論是否有所本,反正人生如戲,戲如人生(Life is larger than screen),該集提到法律用語「House Arrest」,譯者想當然耳地翻譯為「在家被逮捕」。
這個中譯是逐字翻的錯譯,其實「House Arrest」的真正意思是「軟禁」。最著名的例子是緬甸民權領袖翁山蘇姬,她被軍政府長年軟禁在家中,不能隨便出門活動,所以這種限制自由的方式才叫「House Arrest」。雖然她沒有被關進牢裡,但是仍然失去自由。
多少年來,看到不少電視電影、甚至新聞媒體將「House Arrest」誤譯為「家中逮捕」,希望大家看了以上的解釋後,能夠想起翁山蘇姬的例子,正確了解「House Arrest」的意思。
 

 

 

 

 

 

 

《陌生的孩子》錯譯解析
在戲院看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導演的片子「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片子演到由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 所飾演的女主角正在向媒體說明,她找到一些證據來證明警方找回來的小男孩並不是他的兒子。
她說:「I’ll have the reprints for you later.」而中文字幕翻譯成:「等一下再”影印”給你們」當場把我給下一大跳,電影的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就算不懂英文的人,也大概知道「影印」的技術在當時尚未發明。
「reprint」怎麼會翻譯成「影印」呢?真令人大惑不解。「reprint」的字面意思只是表示「重抄」、「重新謄字」而已,誰說一定要用到影印?「print」是抄寫的意思,老師教學生用「print」的方式學英文,也就是要求學生用印刷體把每一個字抄寫整齊的作法。
以劇中的時代背景而言,所謂的「reprint」最可能是以複寫紙重新謄寫出好幾個抄本。譯者翻譯成「影印」實在是太沒有常識了,可能想也不想、不假思索地就翻成了「影印」;更何況老美說「影印」會用「xerox」或是「photocopy」這些講法,根本不會說「reprint」。
片商也有責任,他們太過疏忽大意,讓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的明顯錯誤留在中文字幕上。例如有個類似這種歷史年代的笑話,大意是說有人得到了一枚印有”250 B.C.”(before Christ基督之前...年)字樣的古幣,大為欣喜,想要向古錢幣收藏家兜售…。
發現蹊蹺了嗎? 西元前250年的人絕對不會自稱自己活在”基督之前”250年的,這可不是在玩”腦筋急轉彎”。很多人往往是藉著看電影學習外語,若譯者或片商疏忽了,這裡就要提醒大家,還是要基於知識和常識去判斷電影所傳遞的資訊!
 

 

 

 

 

 

韓式英文 sparkling or sparkles
以韓國超級歌舞偶像Rain做為主角的頻道節目,大概讓韓國人很驕傲吧。
不過,韓國人有個終極絕招:即使外國頻道完全不裝掺有關於韓國的介紹,也沒關係。
只要是韓國人看到喜歡的東西,他們立刻向國際宣稱:「那是韓國的!」
於是,過中國年是韓國的,麵食是韓國發明的,餃子是韓國的,就連中藥也是韓國的,你看「大長今」就知道啦。
當然,以上是開他們個小玩笑。
回頭說Rain
他的英文發音不太好,當然,他是很努力學。
這次頻道製作節目介紹他,他當然要錄一段宣傳預告。
他叫大家準時收看Discovery頻道他的專題。結果,把Discovery的“co”唸成“卡”的聲音。
這是美國的頻道,照理講應該適用美語的發音,也就是Discovery的“co”唸成“尬車”的“尬”的發音。
不只如此,之前韓國的旅遊局,花錢打電視廣告,在各大國際媒體宣傳韓國的觀光產業,他們也找上Rain。他們要他唸一句歡迎大家到韓國觀光的形象廣告詞,叫做:「Korea Sparkling」。
Rain已經盡力把宣傳詞念好。問題出在他們寫的宣傳詞本身。
並不是說「Korea Sparkling」有什麼錯誤,只是以現在美語而言,尤其是宣傳廣告用語,把「Sparkling」改成「Sparkles」比較有活力,有動能。
 

 

 

 

 

 

全民公敵!國家罪人的英文該怎麼說?
不少人聽過大陸的英語名師,所謂「瘋狂英語」的創辦人李揚。
此公操的美式英語,乍聽之下,還蠻唬人的,頗像一般老美的調調。
問題是說多了,自然會露餡。
在北京奧運之前,Discovery頻道製作了北京人瘋狂學英語的特別節目。
不知道是無意的,還是故意的,節目中對於李揚的訪問,讓他栽了個跟斗。他的英文露出馬腳。
在訪問中間,李揚說:如果做不好英文訓練,他會變成「國家罪人」。
因為他是以英文受訪,所以他很自然地把「國家罪人」這個詞用英文講成「criminal of the state」
很抱歉,「criminal of the state」不是英文 。
所講的「criminal」在法律上,有很嚴格的定義。你要犯了法(crime),才會變成「criminal」。
「國家罪人」在中文而言,是種比喻(metaphor),是「對不起國家」的意思。沒有人真正犯法、犯罪。
譯文裡頭的確有「全民公敵」、「人民公敵」的說法。例如「enemy of the state」,或著「public emery」。
就是沒有「criminal of the state」。
顯然事情有蹊蹺,不是李揚被老外給設計了,就是他老兄的英文還不到位,有待加強。
 

 

 

 

 

 

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eat.
這句英文可是西洋俗諺。
「吃什麼,長什麼」「吃的好,就會長的好」。
這是一般美國大眾通俗的想法。從古早的過去,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傳統智慧(folk wisdom)。說起來,這種看法,跟老中的傳統說法很接近:
「吃雞腳補腳」,「吃魚眼睛補眼睛」「吃豬肝補肝」。
吃動物的什麼部位,就補人體的那個部位,中西想法的確很像。
只是美國沒有吃牛鞭補陽,治腎虛的說法。宰殺保育動物來烹煮,以滋陰補陽的說法,老美也沒有。
「You are what you eat .」
電視上的美食專家用這句話做宣傳詞,幫美食節目打宣傳。
於是,頻道在短時間內不斷打宣傳廣告。
只是,不管你聽這位美食評論家說多少次,你還是聽不懂這位 韓 小姐想說什麼。
問題在於,她講英文的方式是中式英文洋經濱(Chinese English)
好像「敲木魚」似地背生字。每個音節都同樣長度。而且,語尾還往上提,活似唸經。
You are-what you eat,才是正確的節奏。
美語的句尾也不需要往上提。
敲木魚式唸英文的方式,是很難聽懂的。
 

 

 

 

 

 

 

“savory” vs. “sweet” 是甜還是鹹?
很多人喜歡看外國頻道電視美食節目。頻道對於美食節目的翻譯要求也比較高。漸漸地,這些節目的中文字幕翻譯水準已經提升。
但是即使如此,譯者還是有改進的空間。
下面就是在美食電視節目抓到的錯誤:
“savory” vs. “sweet”
一向以來,外國美食節目的內容當中,被錯誤翻譯比率最高的就是「savory」這個字。
這個字大概會被錯誤翻譯成「美國的」、「貼心」、「美點」、「好吃的」、「令人垂淚」……什麼都有,不一而是。(大概都是查字典查不到或是查到別的結果)
它的真正意思很簡單,就是「鹹」的。相對於「甜」的味道。
你或許會問:「鹹」不是叫「salty」嗎?
的確如此。「savory」和「salty」都是「鹹」。差別是「savory」是英式英文,比較傳統典雅的用法。「salty」是美語。
「savory」這個字,在英國、澳紐,以及前英國殖民的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到現在還是慣用語。
再舉一個錯誤的例子。是在人氣最旺的外國美食節目「波登不設限」抓到的。而且它跟美食沒有直接關係。譯者之所以翻錯,可能是因為不了解巴黎的地理和歷史。巴黎有個老市場,名字叫做「coronation」,被錯誤翻成「康乃馨市場」。不對,是「加冕市場」才對,顧名思義,與拿破崙加冕做皇帝有關。
 

 

 

 

 

 

come clean- 慾望城市 Sex and the City
「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拍了電影版。因為電影版大賣的關係,延續了虛構的紐約女姓的螢幕生命。
「慾望城市」的電視影集又被拿出來重播。
我自己偶爾看到 (Sex and the City)的部份重播。在即個剎那間,怱然又記起當初這齣影集在台灣首輪播映時的情形,那個時間我看到了中文字幕的翻譯狀況,自己就在想:「這齣戲的中文翻譯真的水準不好。」常常出現錯誤。
例如這個段落:(Sex and the City)的劇情演到女主角「凱莉」背著男朋友「艾登」又跟前男友「大人物」(Mr. Big)舊情復燃。為了站在樓下的大人物,她說要幫男友放狗,帶著狗出去順便藉故去會見前男友,結果狗弄丟了,人也跑了。回去之後,「凱莉」下了決定,準備向男友「全盤托出」英文的講法是:「I decide to come clean.」結果譯者誤譯為:「我要把事情弄清楚。」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錯誤譯法。我依然記得「CSI犯罪現場」曾經出現過更可怕的翻譯,他們把「come clean」(從實招來)翻譯成「回家換乾淨衣服」。
 

 

 

 

 

 

 

 

【獅子王】音樂劇:old fart 是老馬屁精? 非也非也…
各位有沒有趁著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去觀賞【獅子王】音樂劇呢?

這次在主辦單位的精心安排下,為了讓觀眾可以跨越語言的隔閡,特別在舞台左右兩側搭上了大螢幕,全程提供中文的翻譯。

當然啦,這樣的良善美意的確是造福了廣大的觀眾,只是對於耳尖的找碴員們來說,倒是發現了一個錯譯的詞想與各位分享。

在這部劇中,出現了一個詞是old farts(複數),這邊的fart在演出的時候,字幕打上了馬屁精。

雖然我們都知道fart的原意是「屁;放屁」的意思,但如果只因為這樣,就自動把意思延伸成馬屁精,那就不太妥當囉!

old fart這個詞連起來的話,意思是指「老傢伙、老頭」,也就是不禮貌地稱呼老人家。

其實小甜甜布蘭妮在去年的時候,就曾經在參加完小孩監護權的聽證會後,對著媒體脫口而出,稱聽證會上的法官叫做old fart呢!

話說回來...意思知道就好了...還是少說為妙喔!

 

 

 

 

 



 

王牌天神2翻譯錯誤探討
各位朋友在看Evan Almighty ,王牌天神續集時,是否發現幾項錯誤呢. 在此跟各位分享一下.

I am a politician”
影片:我是國會議員
Politican應該是政治人物.這是比較中性的翻法.
新聞報導中編譯常將此字翻為政客或政治家.
兩者非褒即貶,皆非恰當的翻法.

 

"Are you kidding me”
影片:太誇張了
應該譯為”你在開玩笑嗎?”比較貼切.
雖然這次沒翻成”你是凱蒂嗎?”,
但是也是也些”誇張”就是了.

 

"I’m hanging up”
影片:我要掛了
應該翻譯譯成"我要停止我的祈禱" 或"我的禱告到此為止".
事實上,Evan在祈禱最後說出了這句話,
意思是說"上帝我要掛斷與你之間的對話".
然後Evan就上床睡覺。這裡翻成我要掛了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因為這樣會輕易讓人誤解為"我要死了".

 

“Congress Man”
影片:國會議員
應當翻譯成眾議員. 乍看之下,會覺得Congress的議員不就是Congressman嗎?
這樣翻譯應該沒有錯呀.
其實,美國國會(Congress)的構成為:
一為參議院(Senate),一為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參議員是Senator.眾議院則多稱為Congressman或Congresswoman.
因為Representative並非國會專用詞,
若介紹為 Representative時非常容易被誤會為某公司或某組織的代表.
因此以Congressman稱呼之. 亦即,在美國Congressman正式來說是單指眾議員.若稱Senator為Congressman則是錯誤的.
因為Senator就是Senator不能誤稱為Congressman.

 

 

 

"decaf (decaff)"
影片:濃縮咖啡
正確應該是”無咖啡因的咖啡”或低咖啡因咖啡.
這是decaffeinated coffee的縮寫.

 

 

"little construction work"
影片:美勞作業似乎不是太正確.
是否翻成”小型建造工程”或”小型建造工作”是否比較恰當呢

 

 

"CSPAN"
影片:電視台
翻成電視台不能說有錯.但是若能又更精準之翻譯,就更能傳達影片故事情節. CSPAN是美國播放參眾議院各項會議的電視台。可翻譯成國會現場電視台可能比較恰當.

 

 

 

"Captain AHAB"
影片: 傑克船長
這並非正確的翻譯.它其實正確的說是白鯨記船長。是作家Moby Dick筆下的人物”.不知道翻譯是否是因看了太多次”神鬼奇航”而將本片之翻譯成”神鬼奇航”一片主角傑克船長呢.

 

 

 

"I got hand it to You."
影片:你真有一套
其實這樣翻也不能說錯誤.但是翻譯若是”我真是服了你”或是”我真是佩服你:是否更能更貼切的詮釋.因為”have to(got) hand it to someone” 是很欽佩或佩服某人之意.
請不要翻譯成”交給某某”或”交棒給某某”之類的,那可是會讓我們很難佩服的喔

本篇所提到的翻譯錯誤是國內司空見慣的問題.
只是無人提出問題或糾正, 導致很多朋友也誤將錯誤當成是正確的翻譯來學習.希望此篇能提供眾多朋友一個正確的觀念.
 

 

 

 

 

"納粹大獵殺" 中文誤譯解析
找碴園第一炮先以HBO自製節目"納粹大獵殺"市面販售的DVD的中文字幕來跟各位分享並提醒朋友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 Reichsmarschall Goering"
影片:高麟
正確:戈林帝國大元帥 Reichsmarschall是希特勒於1940年擊敗法國後,為空軍總司令赫曼戈林 (Herman Goering)特別設立的新軍銜.德國空軍軍階制度襲自陸軍,
所以最高一級本為元帥(Generalfeldmarschall),因希特勒早以於1938年2月授予戈林此階,故於此時另創一高於元帥之頭銜,封給這位納粹德國第二號人物, 以示榮寵,迄納粹滅亡為止,再無人獲此軍銜.至於,Reichsmarschall此階, 多年來均譯為"帝國大元帥",Herman Goering則一直譯為"赫曼戈林", 請牢記在心萬勿自創新譯.

 

 

 

 

- "That should be no great trial"
影片:不會有大審判吧
正確:不會是什麼難事吧

 

 

"General Goverment of German Occupied Poland"
影片:波蘭綜合政府
正確:波蘭總督府

除此之外,麗莎老師還記得電視版的翻譯,還犯了個大烏龍.
"Fuhrer"(u上面是有兩點的)
影片-大元帥
正確:元首.
請大家千萬記住,當您觀賞描述納粹時期種種的電視電影時, 只要提到"Fuhrer", 就是指希特勒本人,別無他人. (站長註:Tom Cruise最新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片中也有出現,看電影時可注意聽一下)

 



by Lisa 王麗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碧瓏司-BeLong'S 的頭像
    碧瓏司-BeLong'S

    ☊ 碧瓏司の→ßeℒongŚ

    碧瓏司-BeLo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