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坐捷運時,你是不是常常聽到「Mind The Gap」(注意月台間隙)?你知不知道,那是英語,不是美語。你又知不知道,台灣建築物普遍使用的「EXIT」(出口),是美語不是英語?這兩個英語系國家的語言,很多時候甚至會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霧煞煞,更何況我們這些「老外」。不過,比較習慣美語的我們,和外派先生移居英國的美國人艾琳摩爾,在英國住了十年多,還是被認為是外國人。
美國旅客第一次在倫敦地鐵聽到「Mind The Gap」(注意月台間隙)之時,一定會覺得那聽起來很怪。美國人會說「watch out」而非「mind」,「gap」也不太適合用來描述月台與車廂間的空隙。
筆者近20年前首度造訪英格蘭之時,深受使用「Way Out」而非「Exit」(出口)的吸引,那抓住了奇特又興奮的移居異地之感。過去十年裡,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倫敦生活和工作,這些標示也不再有異國之感,但我還是常常被誤認為遊客,我似乎永遠都是個外國人。
離開美國之前,我從來不知道自己這麼「美國」,也不知道單是使用同一種語言,其實沒有辦法彌補美國和英國間的文化鴻溝。曾經,那道鴻溝彷彿可以讓人完全迷失,但在我的女兒出生之時,她似乎填補了那個缺口。
我和丈夫原本以為,她會是個住在倫敦的美國小孩,但我們錯了,她是個英國小孩。英格蘭文化才是她的主要文化,她在2歲半時,就學會了朋友而非父母的口音和用語。
口音、用語這種看似表面的差異,將標誌她一輩子;她不只是個英國小孩,而是個擁定特定背景和教育、出身特定城市的英國小孩。只要一開口,其他英國人就會立刻下意識地為她分類;因此,我們得學著注意這些差異,以免小孩學會可能會拖累他們的口音和用字。BBC或許不再偏好標準口音,但在社交和就業上,標準口音仍舊是項優勢。
我想為女兒提供相關工具,讓她擁有專業的切換能力。我不想讓她對語言和口音變得十分勢利,而是希望她能超越此事,把她的「雙語能力」變成優勢。我認為那很重要,部分原因就是我非常不會切換,也知道我體驗過的陌生感永遠不會消失。
對於我這樣一個出生佛羅里達小鎮的人來說,改用英國口音和用語實在太不自然。我反而變得比美國人更「美國」,誇大美國口音和用語;因為那是我的身份,我對自己出身十分自豪,也希望我的女兒和她剛出生的弟弟,可以體驗我的文化、語言和口音。我希望,如果他們選擇回到美國,他們不會像我一樣,覺得自己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黃維德編譯)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301#sthash.Z8P6cAkN.dpuf